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8:31:0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分别从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的视角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方式,以我国沪深股市 A 股上市公司 2016 到 2018 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上市企业中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管理者会通过提高所在企业的研发强度、研发人员这两种途径来间接地提高所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在不同技术类型中,这一作用的显著性是不同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间的合作不断增强,竞争也愈发激烈。国际竞争的本质是各国创新能力与科技能力的竞争,创新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被各国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大力鼓励创新,将创新立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因此,作为引领经济转型方向和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尤为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幅提升我国科技能力与创新能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也会变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基于企业管理者是理性人的视角,从各个方面研究企业新产品开发行为的影响因素,然而事实上,实践表明,企业管理者并非完全是理性人,这一视角与实际不相符,因此可靠性无法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这表明组织参与者显然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的性格特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决策和结果。“有限理性”假设的提出使得理性人假设面临着更多挑战,因此关于企业管理者的性格特征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程度和机理的研究受到学者们与日俱增的关注。在最近的研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认知偏差的研究愈发频繁。过度自信,以个体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好的倾向为特征,一直被视为一种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者性格因素。这一特征会导致个体自我评价水平过高,对决策过于有信心,进而可能导致采取过于激进策略和冲动的冒险行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们所采取的行动往往会造成企业无法挽回的后果。例如,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危机就被认为是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企业新产品开发行为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企业管理者有限理性同样值得关注。因此,研究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本文聚焦企业管理者这一群体,探究其过度自信对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引入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两个中介变量以及企业技术类型和股权性质这两个调节变量,对这一影响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因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有:第一,通过阅读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到研究思路。第二,通过高阶梯队理论,有限理性假说等,结合其他变量,建立研究的假设,构建模型,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通过收集相关变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并依据相关性结果得到分析结论,验证提出的假设。第四,根据研究结论为理论界相关工作带来启示,并为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管理者的聘用决策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中一种具有较高风险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成功率往往较低。较高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反映出企业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够使新产品更迅速地进入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空间、企业获取更多专利知识。因此,对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促进因素的研究对于我国上市企业在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取得长足的竞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84 年,Hambrick 和 Mason 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表明,企业的决策行为和它的结果是企业高管特征、尤其是心理特点的反映[1]。传统“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对于自身和外界的评估和决定一般是合理或正确的。然而现代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在估计自己的技能时,都会习惯性地做出高于平均值的估计,即表现出过度自信的特征。对于新产品开发这种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风险项目,决策者的这一心理特征极有可能影响其实施过程及结果。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运营发展的核心,是目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本文对于将管理者定义为企业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等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所组成的高层管理团队。
学者们对于过度自信的提出最早是在心理学领域,Debondt 和 Thaler 等(1975)在有关市场与公司财务的研究指出,心理学对于有关决策者的个人判断的很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出现过度自信,人类普遍拥有这样的心理特质,具体表现为体现了一种“好于平均水平”的效应或期待[38],心理学中对于人类过度自信这一现象的定义类似于“偏离校准”的界定,“校准”主要是用来判断目标与主客观影响因素发生概率的吻合程度,“偏离校准”则是测量事情发生的准确概率和真是概率之间的差别的计量。心理学认为,人的过度自信便是一种“偏离校准”,即人们做出决策时个人的自信水平会高于对事情本身的客观判断,因此会出现对于事情判断的准确性有所偏离。心理学提出了过度自信的概念后,行为金融理论从与心理学不同的范式对过度自信进行阐述,Fischhoff 等(1980)认为,人的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的行为更像金融学所研究的框架以来和直觉偏差驱动产生的决策判断差异[36],过度自信在人类现实生活以及经济生活中十分常见,是相对稳定的行为,而且 Langer(1982)通过对个人过度自信所带来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发现,这种心理偏差不仅会受到调查者所处的地位和权力的影响,也与个体行为特征有联系[37]。例如会出现 Weinstein(1980)提出的“控制幻觉”以及“乐观过度”等多种方式。
表 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有限理性”假设与“管理人”假设
古典经济学的各项研究都是以“理性人”为基本前提,假设经济行为的参与个体都是追求利益最大的理性人。随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与经济学、心理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受到经济现象越来越多的挑战以及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众多经济学与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们逐渐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存在着认知偏差,并开始探索能够用来取代“理性人”假设的新型理论。其中,有限理性假设便在众多学者们对“理性人”假设的质疑声中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理性人”的假设前提被发现往往并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反,“有限理性”假设则更适用于解释现实中管理者的行为决策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理性人”假设将经济行为的参与个体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义者,他们的目的便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经济学家西蒙在上世纪 40 年代指出了“理性人”假设存在的两大弊端,分别是假设状况不随时间变化与已知全部备选方案。毫无疑问,这两点在现实中很难同时满足。同时,西蒙等人也认为经济主体的心理状况及变化过程会影响其行为选择。因此,在研究经济参与者行为活动时,应当将心理学中的相关成果纳入其中。尽管决策者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他们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他们在制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更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的假设应该是在有限资源和环境下的理性,这种理性便是受人的心理过程所影响的。即现实中的决策者往往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
图 3.1 理论模型图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20
第一节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20
第二节 研发强度的中介作用.........................21
第三节 研发人员的中介作用...........................22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26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6
第二节 变量设置与实证模型..................................26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1
第一节 研究结论...........................................41
第二节 管理建议...................................42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初始样本主要包括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在 2016至 2018 年期间的相关数据。并对初始样本按照如下方式筛选:首先删除退市公司以及信息披露不全和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公司,去掉 ST 公司;然后删掉金融类公司,因为金融类公司在统计模式和会计处理上与其他企业产生较大差异;最后为了防止实证结果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于是对数据进行 1%和 99%的缩尾处理。最终,经过筛选得到了 1256 个符合条件的数据。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企业研发强度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具有内收性影响实证结果准确性,对于研发强度指标也找到了 2015 年的数据,即使用 2015-2017 年的研发强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 Wind 金融终端,中国证券市场和会计研究数据库(CSMAR)以及样本公司的年报。包括盈利能力在内的企业财务信息主要来自Wind 金融终端。公司基本信息(如公司年龄或规模)和研发投入的数据来自 Wind金融终端和 CSMAR。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相关的专利数据主要来自 CSMAR 及一部分样本公司的年报。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及一部分内在机制,完善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因素及路径的理论。分别从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的视角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方式,以我国沪深股市 A 股上市公司 2016 到 2018 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上市企业中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管理者会通过提高所在企业的研发强度、研发人员这两种途径来间接地提高所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在不同技术类型中,这一作用的显著性是不同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首先,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有关组织参与者对组织行为影响的研究应当将组织参与者的有限理性纳入考虑范围。虽然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经典假设前提,但现实中的组织参与者往往并不符合完全理性这一前提。因为现实中包括决策者在内的每一位组织参与者都会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认知偏差。根据高层梯队理论中的观点,决策者的个人特征会影响组织的行为。过度自信便是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容易影响组织参与者决策的一种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极有可能影响组织的绩效。因此,组织行为研究学者应当注意到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对其自身决策乃至组织决策的影响。由于新产品开发时间成本高、资源需求大且回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同时也需要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更加大胆,才有可能选择并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进而取得较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容易高估项目取得成功的概率,低估项目存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并且他们通常会追求艰难或危险的项目,因为他们认为相较于简单的项目自己更擅长艰难的任务。因此,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加具有探险精神,对于企业的创新研发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