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A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0-07-29 21:39:4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MBA论文范文,本文分析了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并提出对策。通过调查 A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 类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中有较多突出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缺少专职教师。其次,课程设置还缺乏有效的统一体系,与创业教育发展需求不匹配。第三,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第四,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第五,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并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完善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扶持制度;第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提高与创业相关素质。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4 年 9 月,在达沃斯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被提出,以及知识驱动经济持续发展以来,创新创业主题逐渐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经国务院审核并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国内各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知识密集型组织,担负着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引领任务。并且高校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13 年、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依次为 699 万,727 万,增幅 28 万。2015 年毕业生人数 749 万人,较上年增长 2.9%。2016 年毕业人数 765 万人,同比去年增长 2.1%。2017 年毕业生人数 795 万人,较 2016 年增长 2.9%。2018 年突破八百万,达到 820 万人,较 2017年增长 3.1%。从数据增长率可以看出,最近五年毕业生人数,按照 2%-3.1%的增速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人数涨势不减,该群体就业压力随之加大,最终造就用人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将会面临更加严峻形势。其次,在创新创业的诉求下,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不再对社会发展起着足够的积极作用。在当下,双创综合型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双创型人才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较高的素质,能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要拥有创新创业能力,洞察市场风险,创造最大社会价值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具有深厚理论背景的专业型人才,现已构成我国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A高校在响应教育改革中,添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如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基础课程,A 高校每年会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并鼓励学生参赛,邀请名师或专家来学校做创业和职业规划讲座,学校还设有创业孵化中心,可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帮扶等等。可见 A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一定努力,但是 A 高校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如何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提高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现有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献,一般都是从宏观层面研究的较多,在理论落地实施性方面操作不理想,实践操作效果不明显,特别是针对 A 高校这类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就更是寥寥无几。而本文在分析 A 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现状调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使大学生创业理论课程更加充实。
从实践上看,不仅可以给我国提供双创综合性人才输入,同时通过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学校和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采取措施提供有利依据,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从高校毕业生增长规模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将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输送至国家各地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指已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或在读大学生创办企业,并从事企业研发、生产和商业活动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在本文研究中指毕业两年内的本科生,在校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根据他们学习的专业,进行产品开发,专业服务以及特色商贸类型等知识资本类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经济和社会价值更大化的过程。
2.1.2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包含人力、物力和财力;软件是指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创业热情,价值观,发现能力及创造力。创业能力体现为复杂、多维和多层次结构,创业能力对个人选择创业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也对国家、地区和行业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将创业能力界定为一种与心理特征与倾向相关,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大学生在高校培养过程中形成的,通过个人动机和能力开发、创业教育的实施和社会实践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里素质、自主的创业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专业技能等都是创业必要条件,是一种潜在的能够成功创业的能力。
表 3.1 课程体系结构表
.....................

2.2 创业理论研究
随着创新创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关注创新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其探索,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更加深刻。创业过程既表现为经济行为,也表现为一种社会行为,因此创业理论涉及到各个领域。【5】张鹤丽(2014)研究认为创业理论发展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和丰富阶段。第一是创业理论的初级阶段。技术革命的创新促使了不断的发明和创造的快速发展,然而 19 世纪,有较多的创新创业活动。在19 世纪初期,吉恩?巴普蒂斯特?赛提出一种理论,即创业获得的利润与已拥有资本而产生的利润不同,把创业过程被认为是一系列独特的事件的观点变得越来越普遍。吉恩?巴普蒂斯特?赛把扩展了创业理论。然后,在 19 世纪末,创业的概念在那些通过提供资金获利的人和通过企业家精神获利的人之间发生了微小的变化。第二阶段,创业理论充实阶段。20 世纪后期,学者彼得.德鲁克对创业理论最大化机会进行进一步丰富,进一步补充了创业的概念,企业家可以在其中发现机会并采取行动。Parente , El Tarabishy 和 Vesci(2018)认为创业理论应该包含创业导向、可持续导向和人力资源导向三个不同的概念。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帮助解决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世界。【7】Crawford , Aguinis 和 Lichtenstein (2015)认为创业研究中的一个长期的假设,正态分布(即高斯分布)描述了理论和实践中相关的变量。在基于资源、认知、行动和环境的创业理论中起核心作用的变量呈现出高度偏斜的幂律分布,其中一些异常值占比,在总分布中不成比例。【8】Zhu 和 Lin(2018)认为构成创业感知的三个维度为:合作感知、计划感知和运营感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压力和 IT 基础设施成熟度与企业认知有显著正相关。IT 基础设施成熟度,对协作感知和计划感知的影响,比外部压力更大,进而为提升创业感知指明方向。【9】Jia R, Jie W和 Yong L(2014)认为,在创新创业方面,高校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培育学生的实施和创新才能,是现代创新教育的关键内容。【10】杨丹和陈杰(2013)认为在学科交叉领域方面研究创业理论,存在多层面和多视角的观点。一般从个体特征方面,或者组织特征以及社会环境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

3 A 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1
3.1 A 高校基本情况..................................11
3.2 A 高校创业能力培养制度.........................11
4 A 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访谈与问卷调查.............................. 23
4.1 A 高校学生访谈.........................................23
4.1.1 访谈目的......................................23
4.1.2 访谈对象......................................23
5 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对策...................................33
5.1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33
5.1.1 设定相匹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33
5.1.2 完善课程培养体系...............................33

5 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对策

5.1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5.1.1 设定相匹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是导向,正确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完整学科体系的首要条件。在基础培养计划体系中,科学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制定创业人才培养标准,是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提升在社会中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现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发展阶段。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三个目标层次:第一级目标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基础型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授课,主要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并激发创业激情为目标。第二级目标是,培养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风险控制和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等,为创新创业打捞理论基础。第三级培养目标是,针对已有创业项目或者创业行为,并有强烈创业意愿的,且完成前两级学习目标的大学生。由专业的创业教育老师给予指导帮扶,把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形成完善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因此,为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立了三个创业培养目标,模块化教学,精准化培养,更有利于孵化创业项目,更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与基础学科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支持创业人才培养的等级分类,形成了清晰有效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在此培养体系下,应着重培养激发创新创业思维意识,正确的思维意识是创业行为开始的初步条件,也是创业行为的动力所在。其次是在对应培养目标层级上构建必要的学科课程和理论课程,并丰富其内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在创业实践课程方面,应该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比如模拟创业沙盘、企业参观、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并提出对策。通过调查 A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 类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中有较多突出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缺少专职教师。其次,课程设置还缺乏有效的统一体系,与创业教育发展需求不匹配。第三,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第四,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第五,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并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完善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扶持制度;第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提高与创业相关素质。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本文中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困难,而且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关于学生创业的数据非常有限,不能从该数据中得出该校学生的总体创业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上述相关主题的研究。首先,可以扩大调查范围,以排除样本不能代表总体人数的可能性。其次,在实证研究调查的过程中,将更详细地进行调查,以使其更有效地反映实际情况。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与更多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加强研究创新。简而言之,大学生创业将是永恒的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其他因素也随之变化。因此,在以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中,要基于实际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和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