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切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作为全世界互联网规模最大的国家,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加显著。根据日前发布的《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9.6%(CNNIC,2019)①。中国这一巨大的互联网规模,为各种形态媒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提供了可能性,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寻求多方面的发展,各种模式的“互联网+”不断涌现。
互联网的这一发展趋势也带来了政治领域的新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化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快速普及,打通了公众的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隔阂。政府与公众、媒体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变化,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分散的、有潜能以及愿意发声的普通大众被激活,给予了他们大量更为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发声空间。他们在线上线下的不断参与和反馈,壮大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队伍,加快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步伐。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切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作为全世界互联网规模最大的国家,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加显著。根据日前发布的《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9.6%(CNNIC,2019)①。中国这一巨大的互联网规模,为各种形态媒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提供了可能性,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寻求多方面的发展,各种模式的“互联网+”不断涌现。
互联网的这一发展趋势也带来了政治领域的新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化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快速普及,打通了公众的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隔阂。政府与公众、媒体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变化,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分散的、有潜能以及愿意发声的普通大众被激活,给予了他们大量更为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发声空间。他们在线上线下的不断参与和反馈,壮大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队伍,加快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步伐。
在这些互联网社交媒体中,微信因其服务用户多,覆盖面广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为最大。据《2018 微信数据报告》统计,截止到 2018 年底,我国微信的日登录用户超过 10 亿②。但与此同时,微信作为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其难逃“双刃剑”的魔咒。它在拓展公众进行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也可能因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公众政治参与爆炸,特别是微信平台上信息传播数量巨大而速度又极快,在特定的环境下,负面信息短时间的大量传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后果。面对这些新情况,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以开通政务微信公众号,建立政务工作群作为回应,主动为社会公众搭建起了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可以看到,微信已日渐成为政府听取和回应民意的重要渠道,它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利益诉求上所起作用也越发重要。
......................
......................
1.2 研究综述
由于国内外互联网,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介的相对独立性,其发展和研究情况也有所区别,故分为国外国内两块分别进行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国外学者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有着较多研究,认为大学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公共领域的沟通提供了理想的模式,不再是单一、普通的单项沟通,它平等和开放的特点,能容纳多种多样的意见表达形式(Jurgen Habermas,1993)。特别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媒体对促进政治参与作用显著,Ellison 和 Lampe Steinfield(2009)指出随着社交网络服务(SNS)显著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活跃起来。特别是,学者们注意到这些社交网络能激励青年人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尤其是大学生,是当中最频繁的社交媒体用户。Kenneth W. Moffett 和 Ramana Madupalli(2008)通过对大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在线政治参与特别活跃,而通过传统渠道参与活动的概率远远低于他们的长辈。Michael Xenos 和Patricia Moy(2007)通过研究发现,学历和年轻人网络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学历越高的年轻人网络接触越频繁,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越高。
2.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否进行政治参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国外有关学者对有关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个人背景因素、政治效能和政治兴趣三方面进行。
由于国内外互联网,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介的相对独立性,其发展和研究情况也有所区别,故分为国外国内两块分别进行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国外学者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有着较多研究,认为大学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公共领域的沟通提供了理想的模式,不再是单一、普通的单项沟通,它平等和开放的特点,能容纳多种多样的意见表达形式(Jurgen Habermas,1993)。特别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媒体对促进政治参与作用显著,Ellison 和 Lampe Steinfield(2009)指出随着社交网络服务(SNS)显著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活跃起来。特别是,学者们注意到这些社交网络能激励青年人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尤其是大学生,是当中最频繁的社交媒体用户。Kenneth W. Moffett 和 Ramana Madupalli(2008)通过对大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在线政治参与特别活跃,而通过传统渠道参与活动的概率远远低于他们的长辈。Michael Xenos 和Patricia Moy(2007)通过研究发现,学历和年轻人网络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学历越高的年轻人网络接触越频繁,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越高。
2.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否进行政治参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国外有关学者对有关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个人背景因素、政治效能和政治兴趣三方面进行。
(1)个人背景情况:Lori Weber(2003)认为在线政治参与的首要问题是“谁参与”,政治参与者自身的社会和自然属性,即参与者的个人背景将影响网络的政治参与。例如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和收入。Dari Sylvester 和 Adam(2010)指出,一般情况下,男性网络接受率高于女性,老年人的网络接受率低于年轻人。Marko Skoric 和 Deborah Ying(2009)认为,在年轻人中,收入越高或受教育的时间较长,在互联网上就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Kimmo Gronlund(2007)指出,25-34 岁的年轻人的受教育时间长短和网络中搜寻政治信息的具体行为呈显著相关,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更善于使用在线工具查找政治信息。Corinnadi Gennaro 和 William Dutton(2006)的有关研究表明,18-24 岁的青年人更擅长与政府机构有关人员接触以及在网络中搜寻有关政治方面的信息。Corinna William Dalton(2006)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经验会影响公民是否在线上进行政治参与。在经济收入方面,Brian Kruger(2002)认为如果家庭收入的增加,公众可能会减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行为,而经济收入不高的群体更倾向借助方便、快捷的网络讨论政治话题。
..........................
第 2 章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大学生”一词,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按学历分有专科、本科、研究生,按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也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分。为了方便讨论,本文所称“大学生”,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注册在读的本科生。
2.1.2 政治参与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概念源于政治参与含义的延伸。因此,要明确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概念,必须深入了解政治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是西方政治发展研究兴起和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尽管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政治学中的常见词语,但关于政治参与的概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萨缪尔.P.亨廷顿等人认为政治参与即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②”
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大量现代西方学者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中国关于政治参与方面的研究才开始。中国对政治参与定义代表性的《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是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必须遵从一定的法律程序。①”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指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②”杨光斌在《政治学导论》中提到,所谓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③”
基于上述定义,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含义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学者们关于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参与行为这一点没有争议,而他们关于政治参与的主要分歧是是否包含政治态度和参与意愿。笔者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工具和方式,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政府决策的参与政治活动。这里提到的政治参与,既有政治参与行为层,又包括政治参与的认知、动机、态度和效能感等主观参与意识层面上的东西。
.........................
..........................
第 2 章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大学生”一词,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按学历分有专科、本科、研究生,按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也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分。为了方便讨论,本文所称“大学生”,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注册在读的本科生。
2.1.2 政治参与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概念源于政治参与含义的延伸。因此,要明确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概念,必须深入了解政治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是西方政治发展研究兴起和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尽管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政治学中的常见词语,但关于政治参与的概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萨缪尔.P.亨廷顿等人认为政治参与即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②”
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大量现代西方学者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中国关于政治参与方面的研究才开始。中国对政治参与定义代表性的《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是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必须遵从一定的法律程序。①”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指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②”杨光斌在《政治学导论》中提到,所谓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③”
基于上述定义,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含义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学者们关于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参与行为这一点没有争议,而他们关于政治参与的主要分歧是是否包含政治态度和参与意愿。笔者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工具和方式,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政府决策的参与政治活动。这里提到的政治参与,既有政治参与行为层,又包括政治参与的认知、动机、态度和效能感等主观参与意识层面上的东西。
.........................
2.2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意义
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大学生历来都是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群体,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社会角色上与其他群体有着显著差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作用。在互联网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趋势日益显著,微信顺应这一趋势而生,它融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优势,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度、密集度和延展度,成功夺得了社会政治舆论中的话语权。概之,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具有以下三个意义。
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大学生历来都是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群体,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社会角色上与其他群体有着显著差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作用。在互联网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趋势日益显著,微信顺应这一趋势而生,它融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优势,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度、密集度和延展度,成功夺得了社会政治舆论中的话语权。概之,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具有以下三个意义。
2.2.1 实现双向互动,影响政府决策
微信与传统媒体相比,无线广播、数字电视、纸质媒介等传统媒体,他们大多是政府的代言人,它们报道的政治新闻大多内容与受容量受限,从而导致无法给大学生提供表达利益诉求和发表个人观点的平等自由空间。相对于其他参与政治的方式,如信访、选举等,仍存在着持续性差、信息不对称等缺点,均与当代大学生实际政治参与需求有出入。与无线广播、数字电视、纸质媒介等传统传媒单向传播、垄断新闻消息发言权的形式相比,壁垒较少、即时性强的微信有着公众参与广泛、传播便利的特点,可以较好的实现双向乃至辐射状传播。且通过微信进行传播的信息,并不完全限制公众对社会问题发表观点的角度和形式,也不致力于对公众态度进行强制性规范,而是通过弘扬正能量、引导公众价值观等渐进性策略实现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疏通和完善,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方式在政治信息单向传播的弊端,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公共政治参与,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表达渠道,实现了政治效果及时和准确的反馈,实现双向互动。微信作为发布信息的公共平台和社会公众的聚集地,它可以制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以新颖的即时话题吸引公众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中来,尤其是与公众日常生活和自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事务,能较好的引起群众的关注,借助微信平台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形成有影响力的公众舆论,进而实现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 16
3.1 研究的假设 ..................................... 16
3.2 变量的选取 ................................... 17
第 4 章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9
4.1 个人背景因素描述性分析 ............................................ 19
4.2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描述性分析 ............................ 21
第 5 章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30
5.1 回归分析的变量准备 ................................. 30
5.1.1 因变量的准备 ....................................... 30
5.1.2 自变量的准备 ............................... 30
第 5 章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1 回归分析的变量准备
5.1.1 因变量的准备
根据相关文献及理论,本文中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作为因变量。因此,本文设置了 12 道题来探索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要求因变量为二分类别变量,所以对因变量做出如下变化:
因变量: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选项为“从不”、“偶尔”、“一般”、“经常”、“总是”,它们是定距变量。将“从不”赋值 1 分,“偶尔”赋值 2 分,“一般”赋值 3 分,“经常”赋值 4 分,“总是”赋值 5 分。假定选项中“从不”与“偶尔”就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弱的表现,共计为 2 分。关于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总共有 12 道题,2 乘以 12 等于 24,而 24 就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强弱的分界线。总分大于 24 为政治参与强的表现,取值为“1”。总分小于或等于 24 分为政治参与弱的表现,取值为“0”。
5.1 回归分析的变量准备
5.1.1 因变量的准备
根据相关文献及理论,本文中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作为因变量。因此,本文设置了 12 道题来探索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要求因变量为二分类别变量,所以对因变量做出如下变化:
因变量: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选项为“从不”、“偶尔”、“一般”、“经常”、“总是”,它们是定距变量。将“从不”赋值 1 分,“偶尔”赋值 2 分,“一般”赋值 3 分,“经常”赋值 4 分,“总是”赋值 5 分。假定选项中“从不”与“偶尔”就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弱的表现,共计为 2 分。关于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总共有 12 道题,2 乘以 12 等于 24,而 24 就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强弱的分界线。总分大于 24 为政治参与强的表现,取值为“1”。总分小于或等于 24 分为政治参与弱的表现,取值为“0”。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多数大学生对于微信政治参与是持肯定态度的,当然也有少数人不愿意通过微信进行政治参与。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完善,它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限制,拓展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满足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前文对江西省大学生的个人背景情况、使用情况、参与意识三方面包含的 14 项假设中 H2、H3、H4、H5、H6、H7、H8、H9 等 8 项不成立,而 H1、H10、H11、H12、H13、H14 等 6 项成立。
因此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与性别有关,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乐于使用微信参与政治。
第二、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长是他们微信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显著影响因素。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使用微信进行政治参与。
第三、参与认知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显著影响因素,认知越强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进行微信政治参与的可能性更大。
第四、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动机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显著影响因素,微信中的内容越是与大学生的利益相关,大学生越倾向于使用微信进行政治参与。
第五、参与态度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显著影响因素,态度越强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进行微信政治参与的可能性更大。大学生越是认为应该使用微信进行政治参与越倾向于微信政治参与。
第六、参与效能感是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显著影响因素,效能感越强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进行微信政治参与的可能性更大。大学生在微信中发表的政治观点和看法越是能得到其他人的转发和评论,大学生就越倾向于使用微信进行政治参与。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越是规范管理,他们使用微信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越是规范管理与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呈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