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县域物流空间联系及网络结构优化探讨

发布时间:2022-08-09 16:30:0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物流论文代写,本文根据综合评价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空间联系的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对此本文选出5个节点地区并确定了辐射范围。节点地区对辐射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有利于物流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优化物流网络、有利于整个物流系统的合理分工。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流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体系的高效率发展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物流是流通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测度物流发展水平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流通效率,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物流业发展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国内外双循环能力的一个先行指标,对于一个地区流通及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论文怎么写

物流作为流通体系的核心要素,对于流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起着关键性作用。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物流体系,不仅有助于物流业自身的升级,还有助于提高对经济的贡献度,成为下一个经济的增长极。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我国物流业将形成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便利化的新生态模式,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聚集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具有区域集聚能力的产业集群。“十三五”以来,内蒙古物流业发展水平明显得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的联动发展也日益明显。另外,中欧班列枢纽节点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区跨境电商、大宗物资、农产品冷链等,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内蒙古自治区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内蒙古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组织化运行程度较低;二、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三、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四、网络化体系尚未成型等。另外,《规划》中还提出,内蒙古要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两翼”的物流枢纽空间布局体系,即内蒙古要以“呼包鄂乌”物流产业为核心区、以北向开放物流产业为发展带、以东向物流发展和西部物流发展为两个翼,最后形成“内需+开放+区域协调”的内蒙古特色物流枢纽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扩大节点地区的辐射半径,形成自治区物流枢纽运行体系,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中提到以“呼包鄂乌”城市群建设为重点,提高该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以该城市群引领整个内蒙的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优化内蒙古物流空间布局,强化物流枢纽作用。这对于物流通道设施的完善,社会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的构建有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县域物流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物流集成化发展的趋势,区域物流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县域物流是区域物流的最基本构成,本节主要从探讨县域物流与经济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

相关研究有:徐静(2021)等以县域物流的发展趋势出发,表明只有将互联网农业经济与完善的物流体系整合起来,才会使县域的物流业和经济持续顺畅发展[1]。李玉玺(2021)等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越来越好,但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仍需存在问题。该团队从县域经济和县域物流的特点出发,探索出县域农业物流园区规划布局的要素,为之后的农业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2]。Lisa Zhu(2020)分析了中国县域农产品冷链运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健康配送、保质销售、放心消费营造了良好环境[3]。Zhimin Guo(2017)等以县域物流配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厘清了农村电子商务配送的主要影响因素,该团队最后对县域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提出了战略与方向[4]。陈卫(2020)以安吉县为例,对长三角县域物流的发展进行了探讨[5]。邹清明(2017)等以衡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GEM模型分析出衡阳市县域物流的发展状况。接着再利用熵值法对七县市的物流“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衡阳市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县域物流的发展路径[6]。程晋(2016)以安徽省桐城市为例对县域物流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提高县域经济指标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根据桐城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提高县域物流产业的建议[7]。姬静(2016)等基于电子商务视角,以河北地区为研究区域,提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动力,最后提出了县域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其他县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8]。万玲(2011)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得出经济的发展需要物流业的支撑这一思想,同时还指出县域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9]。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物流体系

“物流”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而日本在1963年从美国引入该词,当时“物流”被称之为“物的流通”,直到1970年后,“物的流通”才逐渐被称作“物流”。据此推算,“物流”于1930年左右发源于美国,当时,其在美国的称呼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目前,物流在中国物流术语标准(2021)中的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物流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物品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转移,连接生产和消费。

通常来说,体系是由若干事物或系统构成的整体,其内部的事物或系统具有一定的秩序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其具备特定的功能。物流体系由物流供应方、需求方、物流设施、对象和信息等要素所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使该系统能够进行物流活动,发挥物流的基本功能。物流体系能够将物品由供应地向需求地运输,实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

2.1.2物流空间联系

空间是一个具有地理、经济和数学等多重含义的概念。而我们通常认为的空间只有物理空间。事实上,空间还有宇宙、网络、思想、数字空间等,而物流空间实际上就是其中的网络空间。空间相关性存在于所有领域,相位关系构成了空间物体的空间关系,它可以用作数据构成、查询、分析和推断的基础。地理空间目标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点、线和面,从而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目标的形态结构[36]。

2.2理论基础

2.2.1空间布局理论

空间布局是指在空间上,各个社会经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集聚状态,是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过程,也是要素之间的配置过程,它与自然、环境、交通、政策、人口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学术界中,对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学者Von Thünen(1826),该学者对一座古城周围的土地地租及使用情况的分析开拓了区域经济案例分析的先河。20世纪20年代以后,区位理论的发展突破了人们在传统经济分析中对空间维度的忽略,该理论由Weber(1929)提出,后来由Hoover(1937),Greenhut(1956)和Isard(1956)等学者进行了扩展[39-43]。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相互交叉与互动的新时期,重点突出了区域与空间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的空间集聚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和普遍的现象。其考虑了运输费用问题,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运输成本为零的假定,提出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认为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并且生产要素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则即使开始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完全相同,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会根据地理位置优势形成经济集聚。

针对本文涉及的物流空间布局属于城市设计环节,是区域合理规划、区域地理研究的关键点,也是复杂的各个经济环节相联系的区域系统,而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的发展演化过程较漫长[44]。各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发展状况和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各地区发展方向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不同,使得每个区域物流空间布局都各不相同,从而发展成为满足各自发展的空间布局,总体上都是由简单向复杂、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呈现出集聚性、网络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第3章内蒙古县(旗)域物流发展现状..............................17

3.1研究区概况........................................17

3.2内蒙古物流发展现状.............................17

第4章研究设计.............................23

4.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23

4.1.1指标选取................................23

4.1.2数据来源........................23

第5章物流空间联系及网络结构特征与问题分析......................29

5.1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综合评价分析.............................29

5.2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空间联系的分析...........................31

第6章物流网络结构优化与发展对策

6.1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网络结构的优化

物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具备实现物流网络化的条件。本文通过建立物流网络节点的方式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唐建荣(2016)等为了对江苏省的物流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分析,以聚类分析法、引力模型及隶属度等方法,确定了物流的节点地区及辐射范围,其研究结果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33]。因此本文基于该学者的理论基础上,对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网络结构进行优化。

物流活动的辐射范围决定了网络布局,节点地区对辐射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有效选择物流节点地区并确定其辐射范围,能够达到优化物流网络结构的目标。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该项研究能够为内蒙古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为其他边疆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物流论文参考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本研究为探讨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空间联系及网络结构优化问题,利用综合评价法、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出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的发展状态。另外,通过建立物流网络节点的方式对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2000-2019年内蒙古各县(旗)之间的物流“质量”水平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以呼和浩特市辖区为核心的格局明显,整体呈现出“西强东弱”的态势。出现这种不均衡状态的原因有: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呼包鄂”为发展前三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二、整个物流网络以西部地区的呼和浩特市辖区为核心;三、五个节点地区中有四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西部地区;四、虽然东部地区的通辽市辖区为第二大节点地区,但它的辐射范围比呼和浩特市辖区的1/4还要少,辐射力度不强等。

第二,2019年内蒙古县(旗)域物流网络密度比2000年的密度有所提高,但增速缓慢,各县(旗)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强,网络结构不稳定。导致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本文采用了较多的样本地区,也有可能是内蒙地区东西跨度大导致整个地区之间的物流联系较弱。点度中心度分析再一次证明呼和浩特市辖区在整个物流网络中相对处于核心的位置;接近中心度分析得出整体接近中心度较为均衡,县(旗)域物流之间的流动性不大;中间中心度分析得出呼和浩特市辖区在与其他县(旗)连接的最短路径上,在整个物流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即网络中绝大多数节点的物流活动都是通过呼和浩特市辖区来连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呼和浩特市辖区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