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国际物流竞争力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与DEA模型

发布时间:2022-07-10 10:05:3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物流论文代写,本文研究的是国际化视角下的物流情况,国际物流的运输,是物流发展的水平载体,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通基础进一步提高升级,也促进了国际物流竞争力的稳步发展,对于东盟、欧盟与美国的产品贸易与进出口运输数量不断增长,相比其他地区竞争力更强。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生

随着世界国际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城市圈的重要地位与经济带动能力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群大多具备经济增长能力强、活力高和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最初的太平洋经济圈提出,令世界耳目一新,经济圈的建设也由国际走向国内。中国建设最早的要属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如今,由于大力发展西南地区经济的需要,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受到人们的关注。

1997年重庆被划分为直辖市,川渝两地地理位置相连,行政权分开,但两个地区的联系依然紧密。成渝双城经济圈是由行政区域重庆市、四川省以及核心城市重庆、成都所组成的经济圈。四川省与重庆市不仅人口最为密集、产业最为丰富、也是是我国西部城镇最多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国家扶持建设,关注的重点,从最初的一体到如今西南地区的两座支柱,虽然行政区域进行了划分,但是二者始终是友好合作,一体发展的。国家也将越来越多的发展目光聚焦于二者的协同。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在全球经济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要想国内经济稳定发展,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经济收入、完善西部区域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企业利润、稳定物流供应链,是我国开展国内国际双循环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图1.1为成渝双城经济圈2000-2019年这20年的GDP数据与常住人口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呈稳步上升趋势。

物流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意义

1.2.1 构建经济圈下国际物流研究体系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伴随着的是不同地理板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渝双城经济圈商业繁荣度上稳居全国前茅,但是相比于中国建设多年的北部京津冀经济圈,沿海珠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建设还是比较晚的。中国早期建设的经济圈与国际物流的相互作用一直有学者进行研究,本论文则可以进行参考学习,整体研究背景中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下的国际物流协作与发展机制研究比较少。

在相关的货物贸易交通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物流条件的提升有利于经济圈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根据成渝两地发布的物流数据信息进行历年对比研究,最终构建国际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概念模型。并利用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对成渝双城经济圈进行综合评价应用试验。本概念模型选取的指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是能定量反映区域经济建设和相关物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论文的论证则是将二者结合,一方面可以扩充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下国际物流的研究,分析提高二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从现实数据出发,对比经济圈建设前后国际物流的变化,并且从概念模型分析寻找二者相互促进的渠道路径。再参照发展时间更长,经验更为丰富的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给出建议,让成渝双城经济圈和中国的国际物流建设都能取得良好进展。

1.2.2 促进经济圈下国际物流有机发展

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学者从国内物流或者水路、公路、铁路、空运几种运输方式选取个别进行研究,本文则是根据国际物流运输现实情况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另外,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研究地区经济圈建设与国际物流发展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经济圈与物流理论基础

2.1.1 都市经济圈理论

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变动会改变该地区的产业与经济结构,同样突出这一观点的还有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地区发展为城镇并且城市化水平愈发提高,由此带动周围的城镇发展,在总体区域上织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网络。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发展水平也共进共退,形成核心城镇带动边缘地区发展的经济布局,影响区域的不断扩大形成最终的城市经济圈,世界范围内被人熟知的都市圈有伦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由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

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它指出每个区域都会存在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构成该区经济的重要提高动力,并且处于源头带动位置。城市的聚集形成了生产发展的规模经济,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资本投资、发展技术都被其吸引流入。在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下,产业水平结构不断提升,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于周边城市形成经济带动作用,是较为传统的经济圈理论。

中心地理论:该理论将城市的体系进行了等级划分,对于经济圈的城市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更加强调一个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地与周边地的区别。在此区别的基础上,对于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划分、行业分工、资源采集、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发展指导思路。

2.2 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与国际物流竞争力的关系,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近20年建设中,国际物流的发展对其是否形成正向促进关系,并采用DPSIR模型选取指标进行验证,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DEA模型效率评价。故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明确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

2.2.1 经济圈下国际物流综合协调发展研究

1964年,在城市人口统计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大都市区(Metropohtan District)这一概念。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数量、产业规模都较大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的城镇所组成的区域。日本学者木内信藏(1981)研究本国情况时,提出了“三地带学说”,该学说提出,在一个城市中首先包括的是城市的中心,这是第一地带。稍微向外的中心周边为第二地带,而城市的郊外为第三地代。三个地带一圈又一圈组成了一个城市圈,实际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发现日本以及许多国家的城市地带都是这样分布的。同时,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对于中国经济圈的划分与研究,提出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战略的部署更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刘再兴,1983)。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跨国公司的发展布局愈发广阔,国家对于贸易壁垒的设置与资源流动的干预越来越少,区域经济圈的发展地位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指标,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影响愈发突出。对于本文研究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它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核心,也是长江上游城市群的重要发展支柱。经过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与中国其他经济区发展一样,对于西部地区总体水平提高形成引导带动作用(莫远明,2021)。

3 成渝双城经济圈下的国际物流竞争力影响因素 ................................. 21

3.1 成渝双城经济圈下国际物流竞争力测度分析 .............................. 21

3.1.1 经济圈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 21

3.1.2 国际物流促进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22

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经济圈国际物流竞争力综合评价 ........................... 27

4.1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 27

4.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检验 .................................... 28

4.3 实证结果分析 ............................................. 28

5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竞争力评价 ................................. 36

5.1 DEA基本原理 ............................................. 36

5.2 基于指标构建DEA模型 .................................... 38

5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竞争力评价

5.1 DEA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评价多输入指标和多输出指标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将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本文涉及多个指标,并且想要评价竞争力,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可以从技术效益,规模效益,综合技术效益多角度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国际物流的发展效益。DEA 包括假定规模效益不变的CCR 模型和假定规模效益可变 BBC 模型。CCR 模型,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评价DMU的综合有效性。

物流论文参考

BBC 模型将综合效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是不变的规模报酬,而这种假设很难满足现实的需求,也基本不符合常理,因为现实的很多生产活动都要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或递增或递减,很少有生产活动是在最优的生产规模下进行的,因此该模型通常与实际结果不符,往往在实证分析和测算中不予采用。本文分析数据采用BBC模型。

6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成渝双城经济圈国际物流均衡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近20年呈现良好上升态势,抓住经济发展的机会,在国家走出去的政策推动下建设经济通道,那么可以更加成功的打造两地成为西部物流枢纽。区域经济圈的竞争力强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贸易是区域经济圈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并且是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优化点。成渝两地近些年来在交通设施领域投入的物力、人力、财力得到回报,交通条件相比于周边城市地区明显更为便利。一方面减少了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提升产业结构,形成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吸引投资,有效利用资金。投入与产出之间越发和谐,目前处于最优状态,总体来看仍有发展空间,但要注意规模过大而引起的效率下降,尽量保持在高效率发展。

6.1.2 成渝双城经济圈国际物流竞争力稳步提高

不同年份之间,有持续处于最优状态的高效率发展阶段,也有过大的规模与过多的投资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但总体来看仍是较为优秀的发展趋势。节约资源是当下呼吁环保社会的关注重点,一个行业能源消耗过高必然承担一定压力,国际物流业的能源消耗也是如此;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本质上是为了促进行业发展,但是设施配置的投入过多,与技术水平、规模结构冲突形成不平衡,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方面问题需要改善,企业间的竞争也是恶性的。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经济区的物流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是国际化视角下的物流情况,国际物流的运输,是物流发展的水平载体,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通基础进一步提高升级,也促进了国际物流竞争力的稳步发展,对于东盟、欧盟与美国的产品贸易与进出口运输数量不断增长,相比其他地区竞争力更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