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竞争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思考——基于金融创新的中介效应

发布时间:2022-07-15 16:26:3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代写,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同业竞争与信用风险之间呈正 U 型关系,当竞争水平较低时“风险转移效应”发挥主要作用,信用风险随竞争的增大而减少;当竞争水平较高时,主要受“特许权价值效应”和“利润边际效应”的影响,信用风险随竞争的增大而增加。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20 年 10 月 16 日,央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开展存贷款业务时,可以与客户自行协商利率。这一规定彻底放开了商业银行利率“隐性”限制,在给予各银行完全充分的自主定价权的同时,可以预见到,也会进一步加剧银行市场同业竞争。自我国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日渐激烈,甚至一度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各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进行“吸储大战”,并不断降低贷款利率以及提供各种政策优惠来抢占贷款市场份额。加上政府对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准入门槛的降低,“宝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产品的蓬勃发展,我国银行业竞争主体日益多元化。这些涌入银行业的金融主体抢夺着原本属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资源,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有一定的威胁,更推动银行同业竞争程度不断升高。

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银行业净息差收窄,资产收益率逐年减少1。为了弥补利润损失,商业银行有动力从事高风险的信贷和投资业务,对能够带来非利息收入的金融创新活动也趋之若鹜。金融创新工具和技术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杠杆风险,加上在产品设计上往往有多层嵌套,这就使得风险一旦发生,会在银行甚至金融系统中迅速蔓延,如果不加以控制,甚至会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回顾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正是由于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导致风险从房地产行业传导至银行业甚至全球。商业银行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介,其稳定状况关系到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制度并不完善,银行对风险的转移分散能力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鼓励银行创新业务和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金融创新活动可能对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做了非常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并未达成一致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结论:竞争-脆弱性、竞争-稳定性、U 型关系。

“竞争-脆弱性”观点基于银行竞争与风险之间的“利润边际效应”和  “特许权价值效应”理论,即商业银行的边际利润会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而减少,拥有经营牌照的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也会降低,在此双重压力下,银行为了增加收入弥补利润损失,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最终导致银行风险增大。支持该观点的有 Marcus(1984)1、Keeley (1990)2、Hellmann et al.(2000)3、Salas 和Saurina (2003)4、Yeyati 和 Micco (2007)5、Beck 和 De Jonghe (2013)6等。国内学者中,支持此观点的有陈伟光和李隽(2007)7、郭立宏等(2011)8、杨天宇和钟宇平(2013)9、王耀青和金洪飞(2014)10、江曙霞和刘忠璐(2016)11、汪可(2018)12等。

“竞争-稳定性”观点来自 Boyd 和 De Nicolò13于 2005 年提出的“风险转移效应”,此观点认为,当银行垄断程度较高时,对贷款市场利率有较大的话语权,随着这种垄断力的增强,贷款利率会被推高,由于借款人需要偿还的利息增多,资金成本变大,使得借款人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故意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来博取高收益,并将自身的潜在风险转移给银行,而银行竞争的增大可以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减少这种借款人向银行转移的风险。支持该观点的有 De Nicolò 和 Loukoianova(2007) 14 、 Soedarmono  et  al.(2013) 15 、 Schaeck 和Cihák(2014)1。国内学者张宗益等(2012)2、余雪飞和宋清华(2013)3、徐璐和叶光亮(2018)4均支持该观点。

2.概念界定、测度与分类

2.1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概念

竞争指处于同一环境范围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某种资源或利益的相互斗争。在经济学理论中,每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市场上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处于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主体,为了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中获得有利地位,都不可避免地会和市场中的其他个体进行资源的争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市场经济允许经济主体在供求中充分竞争,继而决定商品均衡价格,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根据厂商理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可以近似看做垄断竞争市场,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之间的同业竞争包括价格竞争和改变销售策略、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广告宣传等非价格竞争。

商业银行作为最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业务是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并进行投资活动,其中最基础的投资活动即是向符合信贷条件的个人及企业发放贷款,以此来获得存贷利差收益。所以在存款和贷款市场上,都存在同业竞争。存款是每家银行赖以发展的根基,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稳定而充裕的存款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了获取更多更优质的存款资源,竞争在所难免。当资金持有人选择合作银行的时候,更多考虑的因素还是存款利息的高低,存款价格竞争便是商业银行最常用的竞争手段。一些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银行或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银行,为了尽快获得更多的客户存款,甚至还会恶意提高存款利率,给自身和其他银行都带来一定风险。

2.2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测度

在对商业银行竞争度的测量上,主要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种分析框架:

1、结构化分析框架

在“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以下简称SCP 范式)的框架下,学者们认为当市场高度集中时,处于垄断地位的少数几个企业容易形成同谋以阻断竞争者进入,以便维护他们的垄断地位,取得更多垄断利润,致使行业竞争不足。因此 SCP 范式的支持者倾向于把行业竞争度和市场集中度等同起来。结构化分析常用的指标有银行数量指标、行业集中率指标(CRn)以及赫芬达尔指数(HHI)。银行数量指标虽然简单易得,但除了银行的数量,银行的规模也是计算同业竞争程度所必须考虑的因素。CRn 则考虑了银行规模,是市场中前几大银行市场份额的和,一般选取三到十家。但在某些情况下 CRn 的计算值和实际的集中度也有差距,比如当不在计算范围内的两个市场份额较小的银行发生合并时,计算的行业集中率不会变化,但实际上的行业集中度却有所增加。HHI 是某个市场中所有银行市场份额的平方和,便能很好的应对市场集中度的缺点了,所以其在文献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以往的文献并未对银行市场结构和银行个体行为的关系得出一致结论,理论上认为市场集中程度会影响银行效益,但也不排除部分银行为了提高效益而主动追求市场集中。

2、非结构化分析框架

随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并不能简单地用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市场竞争度,因为对于某些企业数量本就不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并不适用。再者,如果两家或多家企业有意联合起来形成垄断优势对抗其他竞争者,无论市场中的企业数量是多是少,都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金融论文怎么写

3.相关理论基础................................ 16

3.1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与信用风险 ........................................ 16

3.1.1  特许权价值效应 ........................................ 16

3.1.2  风险转移效应 ............................... 17

4.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设 ............................. 25

4.1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25

4.2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 28

5.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 32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

5.2  变量选取 .......................................... 32

6.实证检验

6.1 描述性统计

本节对文章研究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为了保持单位的一致性,不良贷款率 NPL、非利息收入占比 innov、存贷比 LDR、同业存款占比 PID、资本率 CR、实际 GDP 增速 GDPD、M2 增速 M2D 均使用小数形式,且剔除了变量中最小的 1%以内和最大的 99%以外的值,尽量降低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由此获得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6-1:

金融论文参考

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NPL)的最大值(0.0499)与最小值(0.0003)之间差别较大,但均值(0.0122)和中位数(0.0116)相接近,标准差为 0.0069,表明除了个别银行个别年份的不良贷款率较大外,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分布比较均匀。

2、lerner 指数的最大值(0.7827)与最小值(-0.0723)之间也差别较大,均值为 0.3740,中位数为 0.3781,标准差为 0.1678,表明商业银行贷款市场竞争程度在个别银行之间差别较大。此外,lerner 指数的最小值(-0.0723)超出正常取值范围 0-1,说明随着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的增大,部分商业银行面临着恶性竞争。

7.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本文在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阐述了影响机制,并以国内 44 家商业银行 2010-2019 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竞争指数和金融创新指数的二次项引入基准模型,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同业竞争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同业竞争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并检验了金融创新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了存款市场同业竞争的影响以及进行了基于银行规模的门槛效应回归的异质性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同业竞争与信用风险之间呈正 U 型关系,当竞争水平较低时“风险转移效应”发挥主要作用,信用风险随竞争的增大而减少;当竞争水平较高时,主要受“特许权价值效应”和“利润边际效应”的影响,信用风险随竞争的增大而增加。控制变量中,银行规模、存贷比以及 M2 增长率与信用风险正相关,同业存款占比与信用风险负相关。

第二,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同业竞争与金融创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竞争程度越大,金融创新越多。且银行规模和同业存款占比都与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正相关。

第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信用风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效率较低的情况下,银行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越多,其风险可能会越大。

第四,金融创新只在 U 型关系上升阶段即贷款市场同业竞争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影响过程为: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同业竞争越激烈→银行金融创新越多→银行信用风险越高。

第五,在引入商业银行存款市场同业竞争指数进行讨论时发现,不同于贷款市场,存款市场同业竞争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其他回归结论与贷款市场一致。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