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领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2017 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回归触底,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飞速发展态势,进入了新形势下新常态的发展模式,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投资要改变以往的要素驱动力发展,转变到适应国家发展的创业创新发展的新驱动力上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过去的高速发展,现已进入了面临产业升级和外需出口增长乏力的情况,投资和需求消费将会发生更大的动力,我国的房地产也开始进入到了经济的新常态,其在对投资和国民的消费增长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国的房地产消费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将要受到政策及市场的青睐。
国家“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规划的实施,天津作为北方经济发展中心和一体化经济带的主要发展地带,在一体化的经济政策推动下,其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1992 年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改革,更名为天津市房地产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集团恢复母体地位,成为国有股权持股人。1999 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出资设立天津市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由天津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目前集团的注册资本为 20 亿。天房集团在多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调控政策频繁出台,以及城市建设投资、融资的严格规范,市管国有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这就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各种形势,找准企业发展的突破方向,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转型方案来应对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将会是天房集团当下和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严峻课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 国外文献综述
20 世纪初期美国的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共同开启了国外土地经济学界系统研究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开端,其著作《土地经济学原理》首次提出了“房地产”一词,这标志着国外系统研究房地产市场的起始?1?。在 1999 年,一种新的政策调控政策分析的思想开始涌现:这就是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 Quigley利用供求平衡来确定价格的均衡模型,其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讨与模型试验后发现,房地产价格这个因变量,在建筑面积、空置率、就业、收入和房地产抵押贷款等自变变化的情况下,对房地产价格具有较长期的影响,而短期影响的效果则不会具有较明显的变化。Stuart Gabriel(2002)将国外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分析与系统归纳,并且在相关著作中涵盖了大多美国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改革与深入分析。2005 年美国的房地产改革中出现了“房地产信贷均衡模型”建立起了到了国家的房地产价格与宏观政策之间的关联性?3?。
Wolfgang Maening(2007)在对德国 98 个大都市单住户家庭住房价格和人口规模实施了将近五年的定量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价格的负效应会随着供给和需求弹性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Richard,K.Green(2007)在其著作中探讨的结论是土地的流通管制过程中,通常因为土地的管制而带来住宅供给成本的提高和商品房供应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
“战略”一词于 1954 年,首次在德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管理实践》一书中,该著作指出战略应当是企业遵循在各发展阶段的发展使命,充分合理地创造和利用各种相关的市场机遇,通过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来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种有利资源,来使得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要。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基于动态管理的、是一个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实践,去不断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与方案,以此来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促进。战略管理的另外一种主张就是阿尔费雷德.钱德勒对战略的定义“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任务,制定行动方案,为实现这些目标就要配置必要的资源”[8]。
............................
第 2 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2.1.1 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一词首次被作为专业术语,应用于行业当中,是在 1954年出现于德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战略实践》,该著作首次充分解释了战略一词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内涵与含义。企业战略的主要含义是企业在充分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与使命的同时,合理利用自身的相关优势,创造及制造出各种适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机遇,以此来保证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25]。
企业战略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企业家及相关学者的普遍重视。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定义了战略管理的传统意义,他认为“企业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终点与公司为达到他们而寻求途径的结合物”。波特总结概括出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强调企业战略在计划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殊要求[26]。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2.1.1 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一词首次被作为专业术语,应用于行业当中,是在 1954年出现于德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战略实践》,该著作首次充分解释了战略一词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内涵与含义。企业战略的主要含义是企业在充分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与使命的同时,合理利用自身的相关优势,创造及制造出各种适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机遇,以此来保证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25]。
企业战略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企业家及相关学者的普遍重视。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定义了战略管理的传统意义,他认为“企业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终点与公司为达到他们而寻求途径的结合物”。波特总结概括出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强调企业战略在计划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殊要求[26]。
2.1.2 企业战略调整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行业的规则,在不断的将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提升与修正,这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关于企业自身的战略方向与发展线路的选择与改变,就是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调整。企业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受到了自身发展的内外环境的冲击,在面对各种变化的同时将自身的战略管理体系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并且为了保障后期战略的调整方向的科学性,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且还要遵循其相关的调整原则[27]。
..........................
...............................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行业的规则,在不断的将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提升与修正,这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关于企业自身的战略方向与发展线路的选择与改变,就是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调整。企业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受到了自身发展的内外环境的冲击,在面对各种变化的同时将自身的战略管理体系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并且为了保障后期战略的调整方向的科学性,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且还要遵循其相关的调整原则[27]。
..........................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最早是起源于美国,它萌芽于 20 世纪的美国,在60、70 年代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到了 80 年代企业战略管理收到了冷落,一时之间没有了更新的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90 年代后企业战略管理又重新受到了管理者的重视,人们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和使用是一个比较曲折的历程[28]。
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分为三种: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理论观点;波特的竞争战略观点;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理论[29]。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30]。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 1990 年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与管理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得到了多种解读,还加入了长期的实践经验,在内涵上进行了新的拓展[31]。
普拉哈拉德将核心竞争力精辟地总结为“组织中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术以及如何将众多的知识一体化”。如何使企业拥有竞争力,进而拥有别的企业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战略的关键[32]。
2.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最早是起源于美国,它萌芽于 20 世纪的美国,在60、70 年代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到了 80 年代企业战略管理收到了冷落,一时之间没有了更新的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90 年代后企业战略管理又重新受到了管理者的重视,人们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和使用是一个比较曲折的历程[28]。
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分为三种: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理论观点;波特的竞争战略观点;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理论[29]。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30]。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 1990 年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与管理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得到了多种解读,还加入了长期的实践经验,在内涵上进行了新的拓展[31]。
普拉哈拉德将核心竞争力精辟地总结为“组织中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术以及如何将众多的知识一体化”。如何使企业拥有竞争力,进而拥有别的企业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战略的关键[32]。
...............................
第 3 章 天房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11
3.1 天房集团发展现状.................................................11
3.1.1 天房集团发展历程...................................11
3.1.2 天房集团现行战略...................................11
第 4 章 天房集团 SWOT 分析.....................................29
4.1 天房集团优势分析...............................29
4.2 天房集团劣势分析....................................29
4.3 天房集团机遇分析....................................30
第 5 章 天房集团战略调整建议........................................... 34
5.1 天房集团战略调整的方向............................................34
5.2 天房集团战略调整的总目标........................................... 34
5.3 天房集团战略发展各分项目标........................................... 34
第 5 章 天房集团战略调整建议
5.1 天房集团战略调整的方向
天房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和谐天房,责任地产”为核心理念的,在集团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践行了这一核心,随着集团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天房集团在坚持发展房地产的基础上,需要摒弃传统地产的角色定位,利用已有的内部资源,加快与商业地产、新能源、矿业、文化、教育、养老、旅游、科技的融合,形成“地产+N”的战略调整。
5.1 天房集团战略调整的方向
天房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和谐天房,责任地产”为核心理念的,在集团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践行了这一核心,随着集团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天房集团在坚持发展房地产的基础上,需要摒弃传统地产的角色定位,利用已有的内部资源,加快与商业地产、新能源、矿业、文化、教育、养老、旅游、科技的融合,形成“地产+N”的战略调整。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两委关于深化市属国企改革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三个作用”的定位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工作。坚持以“和谐天房,责任地产”为核心理念,着力发展土地整理、房地产综合开发、工程监理、资本运营、物业服务等产业板块,统筹主业板块与综合业态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市国资委《关于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四个一批”、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等改革任务,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做出更大贡献。
...........................
...........................
6.1 树立全员参与的思想
集团战略调整的实施主要是依赖于集团管理层的推进,但是战略调整不仅仅是集团管理层的事。实施上集团的战略调整是关系到集团内部的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每个员工都要做好集团战略调整的思想准备,在上层领导的基础上为集团做好自己的思想准备。
为此,天房集团的战略调整应该是动员全体员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有阶段、有计划的稳步推进。集团应该号召全部子公司上下及各相关单位正确认识到目前集团所处的形势,切实改变传统的观念,围绕中心、顾全大局,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利用全员参与的思想理念的调节作用,对于集团战略调整的进度与模式,集团应该重视内部管理思想的调节作用,将原有的国企传统房地产开发商的管理思想转变为新时代的法人制度管理理念,用上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带动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方向。
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载体,是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无论是企业大小的变还是企业战略的调整,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相应转变。中小企业需要统一的指挥,进行有效的分工、协同,因此需要集权管理。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调整会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在企业建立初期,管理半径有限,管理者可以兼顾的过来,企业规模小,可以发展的空间有限,风险易于控制;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规模变大,管理半径也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集团如果直接管理,就会导致消息的不及时性,也会延长管理的效果、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应该慢慢开始分权,激发一线的创新和活力,从而提升整体的运营效能。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