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自身生存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报业单位业态环境和行业基本格局已经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报业在经历了 20 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生存模式下,报业单位在承担着社会政治经济信息传播责任、引导舆论导向的同时,也需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过经营、销售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曾经,我国一些报业单位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过程中,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加大经营管理力度来提升竞争实力,为自身发展赢得了先机。如今,面对全媒体时代的迅猛来袭,我国的报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做到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加速适应新闻传播途径的改变之外,更需要在加强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其竞争力的强弱对报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有着巨大影响,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强弱又体现在是否具有高效的绩效管理。近年来,绩效管理体系的应用逐渐被我国多数企业所接受,应用范围也从企业扩大到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以持续提高相关组织的整体、部门及员工的绩效,并促进了绩效管理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交代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以及文章整体架构,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我国报业发展与采编人员绩效考核概况。概述我国报业发展历程,对报业采编人员从业特征进行分析,介绍我国报业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现状,指出存在问题。
第三章: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分析。介绍 FH 报社基本情况,媒体平台的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状况,通过分析 FH 报社采编人员考核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 BSC 的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优化方案。介绍基于 BSC 的 FH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优化设计总体思路,构建 FH 报社战略地图、并设计 FH 报社级、各媒体平台级、媒体平台采编部门级、媒体平台采编人员级平衡计分卡,对 FH报社采编人员绩效管理考核过程进行优化,并通过案例对比体现优化后的绩效考核方案的优势。
第五章: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实施策略。通过制定在制度、组织、文化以及培训方面的相关措施,保障方案的最终实施。
第六章:结论。
……….
第二章 我国报业发展与采编人员绩效考核概况
2.1 我国报业发展概述
现代报刊是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面向社会的定期并连续发行的公开出版物,它是新闻传播事业中资格最老,兴起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介[1]。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报纸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为手写报状。19 世纪,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同时出现了近代报刊,并于戊戌变法时期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掀起了第一次、第二次办报高潮。从 1911 年武昌起义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演变。民国初期进入了“报界的黄金时代”。虽然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几经反复,但始终保持着向前的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种人民报刊并存的报业结构。1978 年,随着报社“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施行,中国报业开始真正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报纸的种数、发行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报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报纷纷将内容和风格转向大众读者的需求,渐渐出现了以普通市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都市报。1996 年 1 月 15 日,经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社作为报业集团试点单位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之后,“报业集团化”影响着报业经营的变革[2]。如今,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以 2005 年为‘拐点’,传统报纸停下了持续多年的上升脚步,进入了一个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冲击,媒体的业态环境和基本格局已经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
………….
2.2 我国报业采编人员从业特征分析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4]。就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最基本的两个岗位就是编辑与记者。现代新闻产生的过程中,一般施行采编分离,通过明确的分工将编辑与记者的岗位职责区分开来。在编辑记者的职责分工上,一方面强调各自业务范围的彻底分离,明确要求编辑对版面质量负责,但不得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发稿;记者对稿件质量负责,但不参与组版工作。另一方面又规定编辑承担指挥记者外勤采访活动的责任,建立起以“版面质量”为纽带的新的互动关系[5]。记者是撰稿人,是新闻事实的发现者、开掘者、记录者,是报道内容的实现主体,是稿件的写作者,记者按领域分工全面负责分管领域的新闻采写,对稿件质量负责。记者作为新闻产品的“制造商”,根据其工作的特性,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修养和能力,这些从业的能力要素综合起来,组成新闻记者区别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特征。总结如下:记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记者要有全局观,由于记者职业的特殊性,其新闻信息的采集并不是为了自己或是小众人群,而是为了传导给社会大众[5]。因此,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具有敏锐的辨别能力和洞察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写出更具时代精神的报道。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介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引导大众认识事件,走出迷茫。较高的道德情操是指,记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带倾向性地做报道,保证新闻的真实性[7]。要凡事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弘扬真善美,批评假丑恶。而不是把工作作为给个人带来名利的工具,夸大事实,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为了一己之私,蓄意吹捧或拔高新闻对象,让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
第三章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13
3.1 FH 报社媒体平台的基本情况.......... 13
3.2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17
3.2.1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17
3.2.2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分析及问题.... 20
第四章 基于 BSC 的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优化方案...... 22
4.1 基于 BSC 的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优化设计总体思路.......... 22
4.1.1 从 BSC 角度完善绩效考核的优势 ...... 22
4.1.2 应用 BSC 建立绩效考核的思路和路径 .... 24
4.2 FH 报社战略地图构建........ 25
4.3 FH 报社媒体平台和部门级平衡计分卡设计....... 31
4.4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优化设计..... 37
第五章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实施策略...... 49
5.1 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49
5.2 建立绩效考核申诉机制...... 50
5.3 FH 报社绩效考核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五章 FH 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实施策略
5.1 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除了单纯与奖金挂钩外,还应将其应用到促进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和激励员工提升自我综合技能等多个角度。
(1)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培训教育员工的历年绩效考核结果有助于发现员工与各考核指标的差距,发现员工个体的弱点,以便单位针对相关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培训教育。如果 FH 报社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不佳不是技能上的问题,而是态度上的落后,则需要单位对此增加适应性培训,增加员工对于单位文化的认同感,重塑自我。而针对员工工作技能的不足,FH 报社应定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
(2)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个人发展计划FH 报社通过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并在沟通反馈的过程中明确被考核者在工作中的长处和缺点,可以让员工对于改进工作的途径、目标有具体的认识和依据。这样在单位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员工能够充分开发自身潜能、持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改进、优化自身工作,在本职工作目标实现的同时,对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有益的。
……….
结论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对绩效考核方法应用的研究中,360 度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关键业绩指标(KPI)、以及平衡计分卡,都是具有代表性系统化的企业绩效考核方法,但每一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18]。FH 报社之前的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以关键业绩指标(KPI)为主。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方法的目的是建立起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活动的一种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使考核体系不仅仅是战略实施的一种工具,更是激励约束的一种手段[19]。关键业绩指标(KPI)将企业的绩效考核定位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绩效考核全面性的要求,可能涉及不到全体成员,而平衡计分卡考核方法要求企业从财务、客户、内部操作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要求全体成员参与,强调平衡计分卡在部门、员工中的全面普及[20]。通过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经营运作流程指标以及学习与成长这四类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驱动来展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轨迹是平衡记分卡的核心思想[21]。以上四个方面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将更多源于客户的满意程度,且企业只有完善内部管理流程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同时,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要以学习与成长为基础。平衡一记分卡对绩效管理中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员工指标、股东目标与客户,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等进行了有效的平衡[22]。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