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中国史学视野下的浙江史学
本文的写作,首先关注的是如何总结新中国六十年史学成就的方法问题,强调新中国史学成就探索应多元化。目前的当代史学研究模式主要有三种:学科法、思潮法、时间法。分科法,纵向明显,横向不足。思潮法的长处是线性思维,缺陷是没有宽度。时间法,以年为经,以二级学科为纬,较为理想。如何来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当代史学发展,是一个远发表论文代理没有解决的课题。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线性的时间法是不够的,会限制丰富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省或省级直辖市即相当欧洲一个国家的空间。所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小空间来观察,以省为观察单位进行分析。以省级空间为观察单元,可以容纳更为广阔的内容,可以更全面反映新中国史学发展全貌。其次,从研究方法来说,现在能看到的讨论新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专著或文章,多是一种感性加理性的定性分析。近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史学从业论文发表代理合法吗人数最多时期,成果数量极其丰富,传统的名著定性分析法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当代史学牵涉到大量健在的学者,情感因素较多,定性分析难度较大。这两方面的特殊要求,都必须选择量化分析。近年,台湾政治大学彭明辉教授用量化方法研究台湾1945-2000年的史学,从历史刊物、学位论文、历史课程、历史教材等角度入手,考察台湾史学的发展动向,这可以作为分省史学量化统计分析模式加以推广。
有了量化分析的理论设计,就想做一些区域史学的个案分析。笔者之所以先选择浙江史界作为样本加以观察,是因为浙江史界是笔者学习与工作的地方。笔者本人自1980年踏入浙江史学界,已经有近三十年历史,见证了近三十年浙江史学的发展过程。笔者对所从事的史学学科史即史学史的往事有浓厚兴趣,打捞浙江史界往事,论文代理发表将几代浙江史界工作的专家及其成果集中展示出来,将笔者对浙江史学界的记忆与认识写出来,一直是笔者的理想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建构起当代浙江史学的系谱图,确立当下学人的历史位置。同时,也对如何做中国省级区域史学量化分析有一些感觉,积累一些经验。
二、浙江史界机构及人员的变迁
浙江各地历史学科发展道路的回顾,首先可以由时空入手分析。传统的史学史研究,只管名家及其作品分析,不及史家的空间分布、学科资源配置情况。近代学术发展模式不同于古代之处,在于通过专门机构组织学科的发展。大发表论文价格学的历史系、社科院的历史所、民间学会,是历史学科发展的一个组织保证。故想要了解浙江史界的变化,先要知道浙江史学机构即历史系与历史所的变化状况。机构的变化,就是各专业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的进出变化。系是由老师组成的,所以,系史就是师资变化及其成果史。
20世纪80年代时,杭州大学历史系师资最为雄厚,人气很足,到1989年有60多人。从学历来说,硕士研究生毕业者有徐规、胡玉堂、毛昭晰、倪士毅、宋显昌、郑云山、蒋兆成、卢向前、姚杏民、何忠礼、詹天祥、陈钦庄、吕一民、龚缨晏、王渊民、计翔翔、沈坚、严建强、方新德、梁敬明、刘连开等21人(其中,徐规等4人是40年代硕士,宋显昌等3人是60年代硕士,卢向前等10人是80年代硕士,沈坚等4人是80年代本科留校后在职读硕士者)。本科毕业者有黎子耀、管佩韦、楼学礼、王正平、吕树本、魏得良、金普森、仓修良、杨树标、孙如琦、孙仁宗、张兴仪、楼均信、戴成钧、杨渭生、邱钱牧、钱茂堂、杨福茂、楼子芳、徐明德、丁建弘、梁太济、黄时鉴、戴尔俭、赵世培、徐和雍、史月廷、徐敏、龚延明、蒋寿康、季文一、蔡文林、汪林茂、李志庭、郑德弟、张忠其、范展、黄兰英、陈仰光、楼毅生、黄成、项隆元等43人(其中魏得良、徐敏专科毕业)。80年代之前,只有沈炼之是留法博士(1933)。80年代,仅杨杰是留英博士(1986)。可见,当时中国研究生教育之落后。从来源看,多为留校者,外来者有三种方式,或并校,或分配,或调动。从毕业学校来源看,绝大部分是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同一来源),16人是外校毕业者,其中北京大学5人(丁建弘、梁太济、黄时鉴、戴尔俭、卢向前)、华东师范大学2人(宋显昌、郑云山)、复旦大学1人(李志庭)、南京大学1人(姚杏民)、武汉大学1人(黎子耀)、中央大学1人(楼学礼)、厦门大学1人(蒋兆成)、中国人民大学1人(季文一)、暨南大学1人(王正平)、北京师范大学(后留法博士)1人(沈炼之)、之江大学1人(吕树本)。从职称来说,80年代的历史系,教授有沈炼之、黎子耀、徐规、胡玉堂、毛昭晰、王正平、倪士毅、梁太济、丁建弘、金普森、黄时鉴、仓修良、管佩韦、杨树标13位。90年代上的教授,有楼均信、魏得良、杨渭生、郑云山、龚延明、何忠礼、徐明德、李志庭、卢向前、杨杰、包伟民、郭世佑、沈坚、龚缨晏、计翔翔、吕一民等16位。这是历史系教授最多的时期。这样的师资规模与教授比例,在全国高校历史系也是可以排上号的。
三、浙江史界发展道路的量化分析
学术史只按作品说话,不按学人的当时社会地位说话。浙江史界成果的观察,有几种模式:一是以单位为单元;一是以人为单元;一是以时间为单元;一是以学科为单元。要想对浙江史学发展六十年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好编一个《近六十年浙江的史学论著索引》,摸清作品家底。考虑到论文数量过大,一时无法搜集齐全,拟先做一个论著索引。即便论著,数量也大。本文筛选了浙江各校历史系教授与部分副教授生平资料,将其论著目录辑录出来,制成两份表格,一是《近六十年浙江史学著作编年》,一是《近六十年浙江史学著作分类目录》。由于时间与篇幅关系,不包括方志编纂。限于篇幅,本节只能就各个专业的主要代表作做一盘点。有了这份学术系谱图,专家就进入了史学学术史系谱图,就可以对不同专家的学术贡献做一论述了。
历史的比较多是纵向比较。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要成果。作品只能放在特定时期加以思考,才能有合适说法。否则,完全用今天的眼光打量这些作品,就没有地位了。每个人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因不同的外部与内部环境,成果主题、形态也就不同。为了行文的方便,本节拟用分段分科法加以分析与叙述,即先分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又按分科叙述。大体上以十年为一个时间段,分为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近10年三个时间段。本文重点谈80年代,可称为“勃兴的80年代浙江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