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最后将理想柱体与现状柱体进行比较,全面细致完成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活化工作。在任一徽州乡村景观规划工作中,数据化的历史文化景观柱体模型应对空间活性问题,都能以优化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柱体模型的合理化与适应性为目标,明确、强化并保护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1 乡村公共空间
(1)国外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从 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至今,在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的乡村已然具有200 多年发展历史,展示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与共性特征,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启示性意见。英国乡村从 1945 年开始由于城市的持续吸引力出现乡村空间衰败的情况,之后英国推进“耕地保护运动”并开展系列乡村保护政策,从 1960 年开始英国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在逆城市化阶段中的英国加强了乡村田园景观的保护,不仅支持建设乡村公园,还发布推行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乡村保护法》。2000 年英国的“英格兰乡村发展计划”鼓励建设有活力、有特色的乡村社区,英国乡村逐渐拥有了自主性高且丰富多变的特色发展模式。美国乡村一方面由于其所处地域的广袤空间坐拥极佳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其完善的农业立法与政策、乡村经济支持体系成为了美国乡村发展最稳固的推力。美国乡村的自然资源得益于它的乡村规划特色为开放空间,适宜且有助于资源的保护开发。政策方面美国全力支持乡村自主性的区域规划建设,其中推行的《土地法》与《国家环境政策法》合理合法得保证了其乡村空间的发展。经济方面数据显示,2009-2016 年美国财政拨付乡村发展资助资金 2534.34 亿美元,且 138.94 万个投资计划获得该项资金资助,美国乡村的经济支持可见一斑。德国在乡村保护的过程中着重于“空间更新”设计,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进行集约化农业和自然保护规划。由于德国乡村大部分空间设计是利用天然资源开展人工规划与生态方法,所以德国的乡村景观设计总是被赋予了饱满且浪漫的人文关怀。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城市金融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且科学技术水平急速提升,社会分化的同时城市空间产生了巨大的重构,资本主义势力下私人、公共空间的平衡状态亟待调整,城市中心萎缩、过度郊区化、公共空间缺失的等问题不断出现。查阅国外相关文献可知,“公共空间”一词最初出现于1950 年英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马奇发表的《私人和公共空间》中。1960 年“公共空间”的相关观点于逐渐开始应用于城市规划及设计学科等领域,1970 年被学者广泛认可并形成城乡空间规划主流意识。目前中国的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状态可通过日本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进行类比学习,因为追溯日本重要公共空间“日式园林”的源头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的中国古典园林,所以当下创新发展中的中国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完全可以借鉴同根同源的日式设计,如日本的“一村一品”的“造村运动”、福利保障措施、科技引进方法、环境高效治理等。在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的《东京的美学》一书中曾针对东京空间提出“变形虫城市”空间概念,此空间不强调过多的人为对称规划而是讲究空间的随机、错误与多余。书中提出“由所谓的不完美带来的新的可能性,正是事情(事物)有意思的地方”[2],这种角度将引发对于国内大多乡村公共空间存量保护的思考。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从广义角度不只是地舆的观念,而是更着重于在该空间进行交流互动的人群以及他们广泛参与组织的活动,活动内容大致包含民众自觉进行的常规文娱活动与自上而下的定期政治议会。在国内学术界大多学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较为关注,但本文所指公共空间是对于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研究包括村落公共空间的历史层积性,当下活力开发意向性,发展引导前瞻性等。所以本文将村落公共空间定义为一种倾向于有时空感和村民主观引导性的空间,“活着的含义是变化和重现——已经逝去的事物,即将到来的死亡,对现在的意识”,亦复如是,本文将通过研究村落历史层积性表现且合理数据化预判村庄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公共空间活性研究。
1.2.2 景观层积
层积性原指地质层积的一种地理学表现,本文中层积针对有一定历史文化、自然价值积淀的景观提出,并将其作为界定该景观具有何种程度精神意义的关键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11 年对 2005 年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HUL)概念进行深化:“城市历史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 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 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6]所以无论历史文化景观的发展趋势如何,它都必定具有层积性且其文化内涵会随时间不断变化。
1.2.3 活化
本文中活化可定义为赋予无活力时空一种新生力量,使某一公共空间在当下发生适当适时的变化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文化效益。“时间与空间,在人类认知中是连续的,是时空存在的基础,或许也是物质世界真实性的极限。”[7]活力空间内的印记会跟随时间一直进行重叠,村落空间的意向也会在代代相传中持续不断进行重塑,鉴于这种空间的四维性可知空间的活力在于一种即时感。但对于不同主体而言即时感是不同的,达成村落空间的即时感则应将时空根据主体合理分配,例如徽州古村落即时而合理的空间状态对于村民是生活便捷型的,对于游客是具有历史延伸性和象征意义的,对于政府是符合村落整体产业经济或文化概念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所以通过多主体角度找寻总结出的空间合理活化方法才是最全面、适宜的。
2 绪论
2.1选题依据
2.1.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千年文明的农耕大国,其最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在众多乡村中应运而生。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愈加明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城市的巨大拉力与乡村的推力导致大量人口远离乡村、迁移入城,乡土中国的土地基础、家庭基础随之动摇,村落空间逐渐失去活力。当中国从农耕社会步入城市时代,我国显然意识到繁复化、形式化后“千城一面”的后乡土中国亟待回归到中国的原真乡土。
安徽省黄山市作为具有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代表省市之一,紧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该工程从客观角度来说是为保护中国乡土文化助力添彩,主观角度上是徽州文化的再传播,是激发黄山市村落公共空间历史文化景观活性的最佳机会。但任何项目的进行过程都是瑕瑜互见的,徽州古镇的“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三点:第一,根据 2020 黄山市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表可知,徽州居民生活模式和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在发生改变,黄山市的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导致“空心村”、“老人村”出现,留在乡村的中老年居民们缺乏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第二,缺少专业人员对于村落空间数据采集、研究与记录系统,“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覆盖范围对于广阔的徽州“文物之海”只是沧海一粟。安徽省黄山市有 101个徽州古村落与 1065 栋徽州古民居被列为有效保护对象,然而徽州还有 3500多个乡村与 13438 幢古民居等大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亟待落实保护方法和明确传承方向;第三,乡村公共空间评估监管体系不健全,由上至下监管不利导致由下至上观念传达断层,乡村生长力渐弱乡土文化便也逐渐消失。
2.2研究目标与内容
2.2.1 研究目标
本文以休宁万安古镇轮车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区域,通过专家访谈、基础情况调研与田野调查等方法获取相关原始资料,综合分析村落公共空间地理信息。通过 Yaaph 层次分析法将每一目标对应要素列举并运算权重,后基于建筑、园林、地理信息科学等跨学科思维模式分析并提出问题。以 GIS 的方法进行万安古镇轮车村公共空间变迁分析,以头脑风暴地图法进行空间的价值评估,直观得出轮车村内活性低的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并进行针对其采取活化措施。此时构建的村落公共空间价值评估体系为徽州古村落空间活化研究提供从整体到局部的多层面评价依据。
2.2.2 研究内容
(1)总体思路
在村落的历史发展中有很多因素会对公共空间产生作用与反作用,主要包含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本文将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结果,运用 Yaaph 层次分析法对万安古镇轮车村公共空间形成因素进行权重分析。首先基于公共空间综合价值构建相关评价系统,将万安古镇轮车村公共空间分为四个表现内容:古埠码头空间、街巷空间、古建筑空间与非物质文化。再将各类历史文化景观分裂出各自不同的评价因子,其具体评价方案如下:以公共空间综合价值为决策目标,以各个类别空间为准则层要素1,再将一个类别空间划分更细层次的准则层要素 4-5个;每个类别的公共空间分别针对空间特性制定活化方案两套,后根据定性评价方式获取原始专家测评权重数据进行选择;最终可划分不同乡村空间区域,采取不同活化措施并综合考虑整体历史层积性,权衡得到最佳空间活化方案。
基于万安轮车村历史文化景观因子评价结构,一方面通过头脑风暴地图法调查村民印象中的万安古镇轮车村,以所得空间活性测评数据为基础建立村落文化地图。另一方面,基于 GIS 中缓冲区分析法数据化万安轮车村景观空间变迁并对此提供科学数据化管理建议。结合专家与村民参与的万安古镇公共空间信息数据将记录下万安百姓生活模式与思想态度的变化,真实反映万安轮车村历史文化景观公共空间活性。
3 徽州乡村历史文化景观公共空间............................ 15
3.1 徽州乡村的发展与现状................................15
3.1.1 徽州乡村发展背景......................................15
3.1.2 徽州乡村发展根源.......................................16
4 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地理信息........................ 24
4.1 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数据库....................................24
4.1.1 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概况...................................24
4.1.2 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数据构成..................................27
5 基于万安公共空间地信的活性评析........................ 44
5.1 万安公共空间活性客观分析.....................................44
5.1.1 万安的区位条件分析................................................44
5.1.2 万安街巷的缓冲区分析..............................45
6 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活化方法
6.1乡村视角下万安历史文化景观元素设计
基于前期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理想柱体中街巷、传统建筑、码头、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景观元素构成分析,以及现实柱体中各类景观空间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全面且细致地活化万安历史文化景观公共空间。根据第三章中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理想柱体的元素构成分析可知,万安历史文化景观公共空间活化的着重点在于权重数值较高的街巷空间与码头空间。
6.1.1 万安街巷微观改造
万安街巷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活性在最终实际空间柱体的测评结果中虽然高于理想柱体所示活性,但是根据街巷主观测评内容可知大多活性均体现在与万安慈张公路相连的街巷空间中,万安老街内部的街巷空间活性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万安街巷改造将针对万安老街进行风貌、舒适度、丰富度与便捷度的提升,其中权重值为 43.02%的“风貌”因子为万安老街改造的主要方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权重最高的街巷空间进行万安 logo 设计(如见图 6-1),设计可以应用于万安的一切周边、旅游纪念品或实物实景之上。该 logo 由“万安”二字交叉变形得来,不仅能够凸显万安鱼骨街巷的特点,而且 12 个接近外围圆圈的端点象征万安十二个古埠码头空间,朱红底与白字如篆刻的印章将万安徽风皖韵展现的淋漓尽致。
7 结论
每个徽州乡村的历史文化景观空间都在不断层积且持续发展,需要以四维时空的角度研究其发展,且空间规划发展工作的推进程度将直接影响徽州乡村生命线的未来。本文基于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地理状态,通过 GIS 分析与层次分析法明确理想化状态下的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构成。依据对黄山市政府相关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可知,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内部元素与因子单位的权重数据。数据最终可对乡村前期政府资金投入的管理规划分配比例、景观修复改造的设计偏向风格及重点指导、不同性质景观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比值、村民对于家乡发展思想教育着重点等方面工作进行有效指导。
通过进行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万安空间活性测评工作,了解万安历史文化景观公共空间构成现状。其中客观分析结果是:(1)万安街巷空间。横向比较历史文化相同的万安主要街道与沿江资源面,相互叠加时相比于未叠加时所发生的资源交流频率更加频繁,产生的历史文化结果更加密集。纵向比较万安现有资源不仅无法依附主要街道进行发展活化,可依托的沿江资源缓冲区影响力也大不如前。(2)万安建筑的功能布局、室内环境与建筑构件都因适应居住者新意识、观念发生变化。(3)万安码头整体趋势呈下降状态,且无法串联而成水运路线,与古镇内部街巷为万安的两条村落主骨架。主观分析结果是:徽州乡村当下求发展单单凭借村民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必定会被社会淘汰,需引导村民借助第三者对象为中心力量优化乡村生产力。
本文最后将理想柱体与现状柱体进行比较,全面细致完成万安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活化工作。在任一徽州乡村景观规划工作中,数据化的历史文化景观柱体模型应对空间活性问题,都能以优化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柱体模型的合理化与适应性为目标,明确、强化并保护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