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笔者基于此次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总结国内外乡土文化景观相关的研究现状 基于国内外传统聚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研究现状,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结合传统聚落乡土文化运用的国内外相关案例,发现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挖掘其景观价值,总结乡土文化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寻找乡土文化元素在传统聚落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有机契合点。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土文化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201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在改变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工业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对“乡愁”的重视程度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20 年 11 月26 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并将于 2021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将从认定与规划、保护与监督、发展与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加强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浪潮席卷我国,乡土文化在我们的视野中正逐渐消失,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够重视,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忽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提取,使得现代城市变得趋同,千篇一律,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乡土文化特色丧失,乡土之物无处可寻,乡愁情感无处寄托。
1.1.2 乡土文化是维系社会情感的精神纽带
乡土文化是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能代表地域范围内文化发展的最高程度以及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在城乡一体化快速融合的当今时代,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显得空前重要。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对增强地域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维持社会的平衡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是维系社会情感的精神纽带。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川南传统聚落景观,通过对川南地区典型传统聚落的案例分析,结合设计案例——太平古镇进行展开。太平古镇位于四川南部的泸州市古蔺县东部,坐落于古蔺河与赤水河交汇处。古蔺县是红军四渡赤水中二、四次渡口所在地,红军长征曾在此辗转长达 54 天,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不朽的长征精神。
太平古镇依山傍水,建筑依山而建,古镇多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木构架建筑,建筑错落有致,层次感十足,造型独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川南传统聚落,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研究致力于对川南传统聚落的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提取,在太平古镇的设计实践中进行转化与运用。
1.2.2 研究内容
研究立足于川南地区传统聚落,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挖掘其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特征,并进行共性和差异的总结与提炼。通过对太平古镇乡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对其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转化和运用,融入其乡土文化景观设计中。方案设计旨在改善太平古镇单调的街巷空间,增加乡土文化的表达设计,使其街巷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传承好太平古镇所承载的地域乡土文化。
2 乡土文化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2.1 乡土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本章节通过对乡土文化、川南传统聚落以及聚落景观等概念的分析和界定,旨在更加清晰的解读乡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挖掘其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内容。
2.1.1 乡土文化
“乡土”泛指家乡的土地。拉丁语表达是“Vernacular”。含义是家乡、故土、区域。《辞海》中对“乡土”的解释为:“家乡、故土”[22]。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乡村地区进行大量调研,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经验社会,它的联系是长期的,靠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相互的行为,作为个人,可以相信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相信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23]。
乡土文化,即是“乡土”与“文化”两者联系在一起产生的概念。乡土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来源于传统聚落的日常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历史积淀、民俗风情为乡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环境。狭义上的乡土文化指在乡村中众多个体单位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的表达。乡土文化是本土居民在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不断的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风貌的累积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产生的结果,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4]。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的释义是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25]。
2.2 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景观价值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纳,为其在不同层面的分类提供可行性。另外,对乡土文化的景观价值进行总结,发现其对历史传承、资源整合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2.2.1 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
(1)物质实体层面
①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是指民间自然发展形成的传统风土建筑,具有民间浓厚的乡村农家小院气息。包括乡土的民居、寺庙、宗族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30]。乡土建筑本质上是地域文化在建筑层面的精神外化表现。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居住建筑、宗法建筑、交通类建筑以及社会公益建筑四大类。乡土建筑在展现地域文化、反映民族特色、传播文化艺术、保护生态景观、展示环境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②乡土材料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乡土材料进行明确定义,基于此次对乡土文化的研究,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在前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乡土材料”进行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本地居民能通过就地取材获得的自然资源,直接或间接的用于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作为日常生产生活工具的材料。常见的乡土材料有土、木材、石材等。
③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指在没有人为影响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物种选择与演替后,对特定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的总称。包括经常被人忽视的一些野草类的植物,比如狗尾草、苔藓等。美国景观设计喜欢种植乡土植物,将这些被人“遗忘”又常见的植物作为景观植物大量种植,具有一定的乡间野趣,也有一种生态的感觉[31]。
④乡土物件
乡土物件,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使用的器具和物品。常见的有石磨、酒坛、簸箕、蓑衣等。在传统聚落的景观提升设计过程中,乡土物件作为乡土文化元素,直接或者间接的使用可以增加聚落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气息,使参观者在空间中能感受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以及生活气息。
3 川南传统聚落概况及乡土文化景观构成 ..................................... 19
3.1 川南传统聚落概况 ................................ 19
3.1.1 聚落形成原因 ............................... 19
3.1.2 空间分布特征.............................. 20
4 乡土文化的重现—太平古镇景观提升设计 ..................................... 36
4.1 太平古镇基本概况 ......................................... 36
4.1.1 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 36
4.1.2 地域文化构成分析 ......................................... 37
结论 .............................. 64
4 乡土文化的重现—太平古镇景观提升设计
4.1 太平古镇基本概况
此小节通过对设计对象所在的太平镇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地域文化构成进行调研和分析,为太平古镇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层面的提升设计奠定基础。
4.1.1 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1)历史背景
太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国先秦时期,太平镇属古鳛国部落和夜郎国,称作“落洪口”。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曾在此出兵布阵。明代,商人朱复桐在此地定居,更名为鹿平场,以纪念先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传道。后朱氏后裔为怀念故乡“太平堡”而易名为“太平渡”,遂沿用至今。明末清初,在此设水路驿站,满足川盐入黔的需求,盐商纷纷在此设号,顿时商贾云集,贸易繁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太平镇逐渐成为川滇黔地区重要的商贸枢纽[49]。1935 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太平古镇作为红军长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转战的地方,留下红色革命遗迹 87 处。建国后,建立了红军长征革命纪念馆。太平古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四川省八大名镇”、“全国重点镇”、“中国特色景观镇”等称号。太平古镇被列入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 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途径地之一,是古蔺县红色旅游重镇[50]。
(2)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太平古镇凭借自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俗人情以及红军长征红色遗迹,逐步成为我国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2014 年以来,太平镇依托太平古镇,加快古镇开发进程,继续开展太平古镇老街核心区、太平古镇场镇开发区以及太平古镇拓展新区三个板块的开发工程[50]。随着太平古镇的旅游开发建设,使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向东部输出,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得到缓解。太平镇居民通过外出务工等方式改善生活条件后,大多数已经搬离古镇,在环绕古镇的赤水河和古蔺河畔重新选址建设新的住宅。古镇内的大多数建筑依山而建,为干阑式吊脚楼,属于川南地区典型的木构架建筑,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已经闲置;部分建筑对外开放,具有展示陈列功能;部分建筑仍有居民进行生产、生活以及商业活动。古镇的游客多为单位集中组织的红色文化教育参观活动,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散客进行红色旅游参观或开展地域建筑研究。
结论
乡土文化景观是近年来风景园林学的学者和景观设计师们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快速融合,我国传统聚落数量锐减,正快速消亡,随之消亡的还有传统聚落所承载的乡土文化。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开发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浪潮此起彼伏,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古镇和传统村落作为维系社会情感的纽带,正逐渐成为都市人逃离忙碌的城市,寻求片刻安宁的出行新选择。因此,结合地域乡土文化的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和保护性开发,正成为景观设计领域的新热点。笔者基于此次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总结国内外乡土文化景观相关的研究现状
基于国内外传统聚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研究现状,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结合传统聚落乡土文化运用的国内外相关案例,发现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挖掘其景观价值,总结乡土文化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寻找乡土文化元素在传统聚落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有机契合点。
(2)归纳乡土文化相关理论,发现其表现形式、景观价值并提出设计方法
通过对乡土文化、川南传统聚落和聚落景观等概念进行界定,对“新乡土文化”、“场所-文脉”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乡土文化表现在物质实体、历史传承和精神外化三个层面的表现形式。发现乡土文化的景观价值体现在对地域文脉的传承、对景观资源的整合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三个方面。
(3)分析川南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和构成要素
结合川南地区传统聚落的相关案例,通过对其形成原因、空间分布、建筑布局、肌理形态和现状危机的分析研究,发现川南传统聚落的乡土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主要分为自然环境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三个层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