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提出了三种针对历史文化街区重塑的方向:视觉界面延续和空间渗透梳理、文脉叙事表述,并论述了其具体的实现内容。
第一章 透明性理论的历史溯源及应用研究
第一节 透明性历史溯源
近年来,透明性理论在城市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古典园林空间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了全面了解透明性的基本概念,选择了希格弗莱德·吉迪恩、戈尔杰·凯普斯、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伯纳德·霍伊斯里,分别从理论的起源和概念入手,按照透明性理论的发展次序进行著作文本的梳理解读分析,从而对透明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透明性缘起——希格弗莱德·吉迪恩
透明性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希格弗莱德·吉迪恩出版的《空间·时间·建筑》,该概念在建筑界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吉迪恩认为,以立体派,未来派为代表的现代绘画艺术,以其透明,抽象,象征等特点,都是对新的空间与时间的观念的一种表现。吉迪恩认为,在立体派绘画中物体表面的透明、相互连接与其空间关系位置的不确定也相关联,这一段的叙述,已具备了透明性的基本定义,它包含了视觉感知层次的空间特性,也包含了思维辨证层次的空间特性。
在建筑领域,吉迪恩在分析建筑作品的时候,也涉及到透明这一特点。吉迪恩对格罗皮乌斯在玻璃幕墙上的运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项技术革新,使墙体脱离了支撑系统,从而提高了建筑的照明面积,丰富了建筑外观的立面表现。另外,他还觉得,玻璃幕墙材质与新时空的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扩大了人们观察建筑的角度,就像是一幅立体主义的油画,可以让人们在同一时间看到建筑的内外,正面和侧面,“看起来似乎是在空间中捕捉移动并予以停留”的观念,表明了时空之间的紧密联系。吉迪恩还将柯布西耶的建筑与立体派绘画结合在一起,体量与轮廓线彼此贯穿,设计的的钢筋框架“多米诺”结构则是一种将室内和室外都渗透融入其中的方式。
第二节 透明性的多领域学科运用
透明性在不同学科语境下有着多种概念发展,这一节将会对透明性在多个学科中的概念进行说明,并深入地讨论其理论的解读和应用价值,通过不同领域将透明性理论论述,显现出透明性理论的广泛应用性。
一、文学传播
文学领域作为一个庞大且丰富的学科,具有多种叙事方式。从“透明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的作品十分丰富,通过独特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展现出了一种复杂的结构与线索关系的“透明”形式。应用方式可归为两类:一是多元化叙事,改变叙述的题材和视角,对不同的线索进行了断续和重组;二是在载体上呈现出时空性,令读者在阅读诗句结构时,同时获得获得多重叙事意义。
(一)叙事的分解与重构
从现代主义开始,在文学中,开始使用拼贴的手法。单一、复合或者交叉的意识流等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叙事线,从而在结构上产生了拼贴性质。随着后现代文学与油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不断融合,詹姆斯·乔伊斯将立体派的思想融入到了文学的创作之中。乔伊斯对于“时空”的再现,是以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向不同的方向移动,从而引发了故事情节的转变。在《芬尼根守灵》一书中,他采用了一种超常规的叙事方法,在故事的叙事和角色的塑造方面,使用了许多“双关语”,使故事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解释[15]。在此基础上,莫霍利·纳吉将其内容与视觉感知艺术相比较,指出这种文学创作,具有“透明”的特征。
第二章 透明性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关联构建
第一节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
地、历史文化街区定义
“历史文化街区”于2019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被正式确定,其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定,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为完整、真实地反映出传统形态与历史特色,且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产物,它所承载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历史兴衰变化的缩影。
街区是以四条街道为边围成的地区。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在历史发展中存留下来的保存有这座城市历史信息的,反映出城市特色和风貌的连片建筑群体即为历史街区”[21]。历史街区包括了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从物质层面上的广义上来说,历史街区的各种地理形态、自然植被、古迹民居、街巷水系等,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的,从非物质层面上的狭义上来说,就是“场所感”,它包含了历史上的故事、民俗以及那些深深扎根在当地居民的意识里的精神,这些都构成了历史街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它的组成成分包括了原住民、功能业态、历史文化、建筑结构等,它面临着街区物质空间衰退、文化流失、活力丧失等实际问题。当前我国逐步重视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但是,因为各城市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和发展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导致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问题,忽视了传统街区的原生态保护,过分的商品化对街区的格局、风貌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原有居民的退出。在传承文脉的前提下,如何突出以人为本的活态保护,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透明性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相关性
如今,时空压缩的背景引发了人居环境中多元信息的空间乱象,作为的多元差异元素所共存的集合体——历史文化街区,在形式、感知、意义等矛盾方面显现得尤为突出,理由是,通过历史的沉淀,街区景观中可以体现出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可展开相应的探讨和探讨。
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价值定位和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透明性在城市设计中的功能。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价值取向和透明性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透明性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价值取向
(一)延续场地环境发展
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承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与探讨,发现对其进行重塑与设计,需要从追忆历史、探索功能更新、更新新旧文化要素、重构空间秩序等多个角度进行。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互相抵触的,而是一种透明性的交错。现象透明性的完形原则、多体系互不干扰等概念,为解决我国特殊类型社区改造中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历史文化街区所蕴含的丰富的多重隐喻意义,使其重新塑造并不仅仅是对其外表进行改造、对其功能进行置换,还需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深刻的感受。而且,街区景观本身就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新旧的共时性的透明状态,因此,将透明性理论应用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中,给设计带来了一系列在传承历史文脉方面的重大变革。
第三章 透明性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中的重塑应用 ............................ 22
第一节 透明性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中的显性重塑案例 ................. 22
一、拉·维莱特公园改造——多重系统叠加 ................................... 22
二、昆山花意街巷设计——街巷格局更新..................................... 24
第四章 透明性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中的重塑策略 ............................ 34
第一节 透明性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中的重塑原则 ......................... 34
一、保护原真原则 ................................ 34
二、新旧共生原则 .................. 34
第五章 透明性介入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重塑案例分析——以沈阳北市场街区改造为例 ........... 44
第一节 北市场街区区位现状 ............................... 44
一、北市场建筑现状 ................................ 45
二、北市场景观现状 .................................... 46
第五章 透明性介入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重塑案例分析——以沈阳北市场街区改造为例
第一节 北市场街区区位现状
北市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核心板块规划编制范围东至三经街,南至市府大路,西北至东西快速干道,占地面积约为137.9公顷。空间结构规划结构为“一轴两翼多节点”,一轴为南京北街城市发展轴,两翼分别指西塔、北市两个片区,多节点分别就西塔民族特色商街、北市传统文化商街塑造活力核心。北市场皇寺路,古老的文化脉络与老城的故事,在一百多年间,回荡在历史长河之中:皇寺、锡伯族家庙、满洲省委旧址、基督教堂,让许多国内外游客驻足停留。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上,主要为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中小学用地、宗教用地等,重点沿皇寺路和西塔街布局,发挥老城中心区的公共服务功能。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上,主要为商业用地和商务用地,沿南京北街、西塔街、皇寺路布局,推进产业经济振兴、人文魅力彰显行动,重点强调特色化发展,面向全市及区域提供高品质商业商务服务。
结论
本文讨论了在这个时间和空间压缩的大背景下,在全球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相互冲突,并对城乡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景观学科应该主动地做出反应,对人居环境进行干预和改进,这是景观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在差异共存的环境下,选择将不同的景观同时呈现,这是一种对场所信息处理的选择,也是一种对主体认知的多重功能和对多元价值的同时肯定。
现象透明性作为对空间秩序的一种多义性解读,并且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自身就具备了新旧秩序重组的多义特性,还具备了对城市文化进行隐喻内涵,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实际融合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透明性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呈现和对应的价值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重塑案例的解析,总结了现象透明性在街区中的三类重塑内容。为基于现象透明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重塑方法做了理论支撑。本文提出了三种针对历史文化街区重塑的方向:视觉界面延续和空间渗透梳理、文脉叙事表述,并论述了其具体的实现内容。
通过现象透明性的设计方法,希望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重塑后空间的多义性解读。但是,因为本人水平和搜集资料的限制,本文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比如在理论的探讨、观点的表达上不够深入等等。同时,也期望今后的研究者可以深入地对现象透明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进一步地丰富和拓展现象透明性的理论,从而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塑造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支撑和更清晰的方法路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