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首先对基于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研究进行拆分和解读,并分别对交互设计、体验式景观、交互体验式景观以及滨水街区景观这四个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何为交互体验,界定了交互体验式景观的概念。
第1章引言
1.1课题来源及课题背景
1.1.1课题来源
研究课题来源于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体验美学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以及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对滨水街区景观的观察和对交互体验式设计没有较好地融入景观设计学科的这一现状的思考。
1.1.2课题背景
(1)国际背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比尔·莫格里奇(Bill Moggridge)就提出了交互设计,也被人叫作“互动设计”。Donald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他率先提出了“自然交互”的观点,这也是最早的关于交互体验在景观领域方面的研究。
(2)国内背景
早在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中就已经涉及了交互体验,实现人与景的互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对于交互设计的应用与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工业设计、图形设计、互联网等领域,且因起步较晚,对景观设计领域的渗透相对较少。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相比于以前人们重点关注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到现在追求更丰富的精神需求,在此过程中,单一的景观空间设计愈发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由此,为探寻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多重需求的景观设计方法,交互体验式景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2研究内容
滨水街区景观涉及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体验美学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多个交叉学科,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针对基于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营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明确滨水街区景观设计和交互体验式景观设计国内外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归纳出国内外基于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的发展动态,总结交互体验式景观的设计原则。
(2)通过实证研究法、分析对比法、使用状况评价法等研究方法,从交互体验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交互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策略。
(3)分析滨水街区景观设计的关键因素,以基于交互体验式的景观设计为切入点,探究如何较好的将其应用至滨水街区景观设计中。
(4)梳理上文研究内容,研究得出基于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手法。
(5)结合前文研究结论进行设计实践模拟。
第2章交互体验式景观和滨水街区景观相关理论
2.1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交互设计
“交互”在现代学术界解释为“即交流互动,是很多互联网平台追求打造的一个功能状态。通过某个具有交互功能的互联网平台,让用户在上面不仅可以获得相关资讯、信息或服务,还能使用户与用户之间或用户与平台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从而碰撞出更多的创意、思想和需求等”。
交互被沿用至设计中,是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比尔·莫格里奇(Bill Moggridge)率先提出“交互设计”这一概念,也常被人称为“互动设计”。交互设计协会(IXDA)对交互设计的定义为“交互设计是定义用户可以与之交互的产品和系统行为的规程”。
2.1.2体验式景观
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伯恩德·施密特在《体验营销》中认为体验是由系统的心理活动组合成的感受过程,它包含欣赏、感叹、享受和回味,能刺激人的精神,使体验者对商品本身和商品的供给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体验在景观中是人通过自身的躯体去感知,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从多种角度对景观产生认识,在此过程中身体与心灵皆会深度参与到其中。体验式景观设计是把人置于景观空间中,肢体躯壳与景观空间产生一定的联系,进而上升到心灵层面,以此来体会各种感受,让景观空间与人的各方面都产生十分密切的关系[1]。凯文·思韦茨认为,体验式景观是用于定义户外开放空间和人们各种体验之间的整体关系的一个术语,是空间场所中的景观和体验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2]。
因此,我们能将体验式景观看作是多数人群可参与的,具有一定的行为或是感官互动性的,并且还能在参与中或是参与后产生一些心理感受的景观。
2.2国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2.1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门新学科产生的,主要是关注交互体验,它是由比尔·莫格里奇(Bill Moggridge)提出。刚开始它被叫作“软面(Soft Face)”,但“软面”的称谓容易让人误会到“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doll)”这个玩具,所以它有了现在这个新名字“Interaction Design”,即交互设计。在初期阶段,交互设计起源于人们在人机界面的一些探究。交互设计在1929到1970年间受到了国外的设计专业领域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股交互设计热潮。B.Shackel是美国的一位学者,他在1959年发表了《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这份研究是人机界面领域的首篇文献。“人机紧密共栖”这个概念由Liklider JCK在1960年被首次提出,并且其普遍被人认为是人机界面的发蒙观念。1969年,首份专业领域的杂志《国际人机研究(UMMS)》成功开办。
在经过了1970年至1979年的奠定基础时期与1980年至1995年的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人机交互的方式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简单、单一的界面己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因此,人机工程学中的交互设计渐渐与之脱离,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
第3章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11
3.1实地调研·····································11
3.1.1行为活动分析··········································11
3.1.2感知知觉分析···········································12
第4章交互体验在滨水街区景观中的基本原则与设计策略····················19
4.1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原则···················19
4.1.1参与性原则·····································19
4.1.2人性化原则······························19
第5章交互体验下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实践模拟···············23
5.1项目概况·····························23
5.1.1项目背景···········································23
5.1.2设计规划范围···························24
第5章交互体验下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实践模拟
5.1项目概况
5.1.1项目背景
设计场地位于上海市普陀区与长宁区的交界处——苏州河畔。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是黄浦江的支流之一,它见证了上海这座一线超级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在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苏州河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商资本到两岸开办工厂,带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也使苏州河失去了自然的本色。如今21世纪,苏州河重现两岸自然风光,已成为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6章结论
6.1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转型,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发生着改变,不再只局限于物质层面的需求,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愈发关注。以往单一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简单普通的景观游览行为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对景观空间的精神层面需求,人们渴望在景观中得到更高级的体验和感受。但迄今为止,我们对于交互体验式景观还处在探索阶段,对景观中关注人的交互体验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较少,所以,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其它交互体验式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本文首先对基于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研究进行拆分和解读,并分别对交互设计、体验式景观、交互体验式景观以及滨水街区景观这四个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何为交互体验,界定了交互体验式景观的概念,为笔者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对交互体验式景观和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分别列举了北京五道口优盛广场、耐克无限运动场、成都麓湖云朵乐园与北京海淀公园这四个案例,并通过这四个案例的研究总结出需要高度重视场地设施的互动性以及利用高新技术进行设计这两个关键因素,并为笔者提供了重要的可参考的实际案例基础。再者,介绍了交互体验在滨水街区景观中的基本运用方法与原则,设计原则有有参与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反馈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并归纳出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手法,包括行为活动的交互体验、感知知觉的交互体验和历史文化的交互体验这三个方面。最终,通过交互体验式的滨水街区景观设计实践模拟来逐一对行为活动的交互体验、感知知觉的交互体验和历史文化的交互体验这三方面的可实施性进行实践论证,为以后的交互体验式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