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通过梳理杭州传统园林中的山石景观的发展史,利用分形理论对杭州典型传统园林中的山石景观进行分析,从更客观的角度出发,总结杭州典型传统园林山石景观的造园特点,论述山石景观中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分维值关系特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山石景观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提高。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山石景观是园林营造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山石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和造园技艺,这种传统的造园手法也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最先将山石用于造景手法中[1]107,以现实中的自然山水为参考,用堆叠合理形状石料的方式来对自然的山水进行写仿。从而在有限的场地内,营造出可居、可游、可观的空间,满足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神游山川之美的需求。中国古代的造园中有“无园不石”之说,山石所带给人的情绪和感受,让空间产生了独特的意境和内涵。由此,山石景观既能在空间上丰富场地的层次和功能,也能在精神上满足帝王达官、文人雅士对于山水之美的向往。
1.1.2江南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其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独特性,江南园林有着独特的景观营造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成熟期,也曾一度被皇家园林所模仿,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社会对于传统园林的关注日益剧增,对于相关的造景手法的应用需求也逐渐增多。目前对于江南园林的山石景观研究以苏、扬偏多,对于浙江的地域性山石景观研究较少。浙江作为江南园林的地域之一,其中蕴含的独特造园技巧和文化内涵,浙江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诗画山水,有着“四千精神”的蓬勃经济,已逐步发展形成了属于浙江自己的包容、大气、生态、自然的“浙派园林”地域风格,其中所蕴含的东方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在浙派园林的“真山真水”中得到了体现,对今天的现代园林设计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2-3]。杭州是江南传统园林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条件,其山石景观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杰出的浙江园林代表城市,杭州拥有非常丰富的园林景观资源,并且在当地的政治、历史、经济、人文和富饶的自然条件下,杭州的园林景观具有浙江传统园林中较高的水平。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以古籍文献和近现代学者所研究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根据其研究现状对其中的山石景观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梳理杭州传统园林山石景观历史,明确杭州园林在江南园林发展中的地位,深化对杭州山石景观的研究。
(2)整理杭州地区山石景观的概况,分析典型案例,基于分形理论,以更科学的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利用图像分析和数字化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园林景观中的山石景观营造艺术的定量评价体系提供可能,为构建更加客观的评价体系及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3)探求山石景观营造对于现代造园的价值,吸取经验、延续其文化特色。并在项目中得以实践,为今后的仿古园林设计与营造提供参考,为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和园林景观作品提供新的思路。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目前对于传统园林中山石景观的评价方式大多还是出于对观赏效果的主观评价,评价标准方面并没有客观的量化形式,本课题基于分形理论,从定性角度以图像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从定量角度用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出杭州山石景观中,用石特点以及其他相关造园要素之间的影响,同时引入一种新的分析方式,为之后对传统园林中山石景观的定量评价提供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方法,为杭州山石景观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以作为现代仿古园林景观设计的可靠理论支撑。
第2章山石景观发展历程
2.1中国传统园林山石景观发展历程
2.1.1秦汉时期
中国传统园林的山石景观一般被认为从秦汉时期开始初步形成。《三秦记》中记载:“秦始皇作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山。”这是以筑土山的方式来模仿真山,是“一池三山”模式的起始[94]。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在长安西郊建立太液池时,其中出现了以蓬莱、方丈、瀛洲为象征性的仙山,初步形成了皇家园林长期传承发展的“一池三山”的山水景观格局。这个时期的筑山以追求神仙境界,是中国园林筑山的起始,以追求模仿真山为主要手法,来营造恢弘的气势。
2.1.2魏晋时期
到魏晋时期,模拟真山的筑山技术已经逐渐发展,除了继承之前皇家园林对于神仙境界的追求外,增加了对自然的追求,这个时期以“俨如真山,有若自然”为追求。受社会动荡的影响,文人士大夫们愈加向往自然的山水风景,想要追求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这时的山水审美已经逐渐趋向成熟,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筑山文化。筑山活动开始有意的向着自然山体之美努力,艺术手法也逐渐从写实走向写意。山水园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
2.2杭州园林山石景观发展历程
杭州的传统园林山石景观发展历程与浙江的地域性传统园林发展历程相同,其发展特征主要随着总体传统园林山石景观的发展的变化而改变,但由于社会格局的变动,对杭州地域性山石景观的发展在时段上的划分可以更加细致,主要是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
2.2.1秦汉时期
秦朝时期,杭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园林景观的营建等发展记载较少。两汉时期,因当时的朝廷在浙东北地区开展煮海为盐、围田屯粮、兴修水利等活动,使浙江一带因此逐渐富裕起来,杭州的私家园林也因这类活动而随之有了一些发展,此时的园林发展整体还处于初期阶段,造园水平也与中原地区相差甚远,园林营造和相关的工艺技法等还达不到艺术的程度,山石景观的发展也还没有形成[108]。
2.2.2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杭州的园林发展比较迅速,杭州的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相比之前都有着重大的改变,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北方的士大夫阶层大批迁到江南,这让杭州地区的人口剧增,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碰撞,形成新的江南独有的文化风格。当时社会局面动荡,大多数文人士大夫都有着消极面世的心态,文人士大夫们将目光投向了对自然山林之美的追求上,他们的这种归隐山林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传统园林的发展。以当时的豪门士族为主,在杭州地域内营建了私家园林,成为魏晋时期主导的园林营造模式。对于山水之景的追求,也就形成了后来的营造自然山水园的基础。
第3章杭州传统园林山石景观案例分析.......................................23
3.1案例调研........................................23
3.1.1文澜阁..............................................23
3.1.2西冷印社........................................25
第4章杭州典型山石景观分形分析.................................38
4.1理论应用...................................38
4.2对杭州典型山石景观的“形”分析..........................38
第5章徐州园博会杭州园项目实践................................59
5.1项目概况...............................................59
5.1.1园博会概况...................................59
5.1.2杭州园概况.................................59
第5章徐州园博会杭州园项目实践
5.1项目概况
5.1.1园博会概况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江苏省政府主办,徐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办,原定2021年9月至12月在中国江苏省徐州市举办,为期四个月,现园区建设已经完毕,但因疫情原因暂未开园。本次展会的主题是“绿色城市,美好生活”,本次展会的理念是“共同缔造”、“美丽宜居”,凸显“生态、创新、传承、可持续”特色。这次展会突出展示了城乡建设新成就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优秀实践案例。
主园址位于徐州东南生态片区吕梁山核心区域,园博园选址地处徐州市重要的景观带——黄河故道风情带,也是徐州市环城绿环和绿廊的交叉点,是徐州市绿地景观系统的重要节点位置。展园面积约2595亩,山、水、林、湖等环境要素兼具。将尊重、保护大自然“原创景观”,顺应现有地形地貌及林相适度改造提升,采取新型建造方式建设“10区1环”,通过室外展和室内展两种形式,实景展现国内外城市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成果,呈现自然风貌与人造景观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景。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本文以杭州传统园林中典型山石景观作品为研究案例,从分形理论的研究视角,对其人视角度下主观赏面的图像信息进行了“形”角度的图像分析和“量”角度的量化数据分析研究。在如今风景园林发展迅速的时代,园林景观的营造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建议引入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方式,以避免因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自身主观造成的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用客观的科学数据来表达定量分析研究结果的优势。本文通过梳理杭州传统园林中的山石景观的发展史,利用分形理论对杭州典型传统园林中的山石景观进行分析,从更客观的角度出发,总结杭州典型传统园林山石景观的造园特点,论述山石景观中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分维值关系特征。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徐州园博会杭州园中的山石景观为实践项目,展现利用分形理论辅助设计和施工的方式对于园林景观营造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