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毕业论文案例代写:

发布时间:2024-01-18 18:05:1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研究通过借助sDNA判定成都市区的活力公园,最终选定成都市人民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现场调研,了解居民对公园的使用习惯和使用目的。对区域范围内进行人流量监控统计,结合实际情况量化公园内部的活力区域。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背景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给资源有限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病症的频繁出现提醒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对生态环境的忽视。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面向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倡导建设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的“健康城市”。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关注心理健康素养,加大对人群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观念转向预防为先、促进健康的观念,结合个人生活、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意见。城市绿色空间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人工手段,能够有利的推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同年,《健康成都——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起草,统筹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利用绿色空间的闲置场所,实施全民运动,开发足球、篮球、乒乓球、太极、舞蹈等运动项目。2018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考虑城市的生态价值为成都的绿色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2020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编制了《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规划中明确指出将中心城区公园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类。至2035年成都市将建成具有公园功能绿地的3642个,占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的44%。2021年公布《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综合成都市具体情况,明确公园城市的定义,构建以生态本底、空间格局、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价值转化、安全韧性、可持续发展、监督检查为大纲的建设任务。探索健康城市下的公园发展,以绿色空间为载体,把健康理念同健康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公园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1.2研究意义

城市绿色空间主要集中于由视觉进行主要传导的整体空间环境外在效果的评价设计,除为特殊群体考虑的特殊公园外,公园的景观设计几乎忽略了感官作为外界接触的第一作用载体能够激发感官感知在同一时刻对外界传达的信息进行综合刺激。交互体验式的研究将有可能从另一角度补充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为全方位的环境设计提出更好的营造窗口,成为公园活力的主要来源。捕捉交互体验的感知感受,能够积极的明确环境中的感官刺激内容。事实上,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视觉反应,少部分研究中涵盖了视觉和听觉,而其他的感官内容是否能够参与到交互设计之中或作为恢复感官训练的场所帮助居民获得更有利的健康福祉,影响居民前往公园进行活动的意愿,维护或提升居民的健康福祉是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1)理论意义

绿色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它不仅担当着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循环,也承载了居民的活动场所。健康城市专注于提升居民的身体素质,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从及时就医转化至预防未治,健康的防范意识逐渐增强。市民作为使用绿色空间的行为主体,公园的可达性也代表着居民在面对众多绿色空间时,在空间尺度下主动选择的权力。公园绿地的访问与生活健康之间的行为于个体而言存在怎样的反应是检查绿色空间对居民健康效应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绿色空间的活力偏好能够通过主观感知体验进行投影。基于空间分析,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个人在大群体中的行为规律,体会感知内容在绿色空间中的具体表现。以量化的手段具体的展现绿色活力景观感知与居民健康福祉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感知体验对居民福祉的影响元素,对如何创造有益于增强居民健康的绿色活力空间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提供理论支撑和设计依据。此外,研究从微观视角提供立体的角度,自下而上的尊重场地空间与健康效应的评价联系,一定程度上丰富交互体验设计在环境行为上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2.1相关概念

(1)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的概念自1877年英国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首次提出后,逐渐转向强调区域的非建筑性、具有娱乐等功能性的城市空间。广义的含义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而狭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绿地[72]。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更加注重与地域空间产生联系,通过物理上的空间的规划布局,引导居民从拥挤私密的城市空间中走向自然环境参与公共活动,强调绿色空间系统性的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把城市公共空间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组织在一起[73]。

本研究中的城市绿色公共开放空间主要参考了公共开放空间特征,是指面向城市居民活动的开敞空间。考虑样本的可获取性和充足性,主要针对的研究对象为公园和广场。

(2)活力空间

在理论研究上,1998年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到,活力源于活力论,是一种控制和指导生物实体发展和活动的力量。但随时间的发展,活力并没有专业术语和单一的定义,通常是挑选几组词汇来综合概括活力。“空间活力”已被广泛运用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用以表示公共空间的容量和使用情况,国内外学者已对空间活力做出不同程度的表述。

在诸多的论著中包含随机交往、空间舒适性、趣味性、特色性、场所性、复杂性、聚集性在内等多种空间属性对营造活力空间的积极影响。区域空间的形态特征和居民的活动强度可以通过人流量和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空间活力。以空间使用者在空间多样化提出更高要求为基础,关系到不同的行为心理需求、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场域形态辐射范围。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2.2研究内容

城市物质文明的创造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城市公园提供了绿色娱乐的关系平台,从城市全景到绿地个体,舒适且有吸引力的空间被游客认可,成为具有高质量的景观载体,本文在分析成都市活力公园的基础上,探讨公园活力下的景观感知对居民福祉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城市活力公园的选择

从城市区域规模和城市人口分布上进行考虑,依据成都市区域人口密度统计,划定主城区的活力区域。综合考虑引起城市区域活力的因素,以可达性作为活力可视化的参照,收集成都市道路网络数据、成都市绿地空间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5分钟生活圈为半径,使用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测算公园的接近度。对照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绿地分类标准,以成都市文化底蕴为背景,筛选具有历史人文属性的活力城市公园。依据现实的使用情况选取最符合居民日常生活的城市活力公园。

(2)居民使用公园的习惯与目的

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园的使用现状。绿色空间的价值常常建立在区域内使用居民的真实经验和真实感知,确定活力公园后进行现场调研,通过问卷的方式获取居民的日常外出使用习惯以及在公园内进行的活动类型,依据游客行为特征对景观进行使用目的的属性分类——体育锻炼、社交娱乐、体验教育、休闲放松,并通过卡方检验了解居民在使用目的上的差异情况。

第三章 城市活力公园的选择与数据获取 .......................... 31

3.1 活力公园选择 ................................... 31

3.1.1 城市区域活力 ................................... 31

3.1.2 城市活力公园 ........................... 32

第四章 居民使用公园的习惯与目的 ........................... 39

4.1 人口构成统计情况分析............................ 39

4.2 居民使用习惯及使用目的差异 ........................... 43

第五章 人民公园活力景观感知效应研究 ................................ 53

5.1 人民公园活力景观区域划分与测定 .................................... 53

5.1.1 活力景观区域评估 ........................................ 53

5.1.2 活力景观区域划分 ...................................... 54 

第六章 景观感知效应与居民健康福祉

6.1居民健康福祉水平

6.1.1居民健康福祉水平划分依据

健康福祉的评估为广大居民促进健康发展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机会,主观的健康测量被认为是评估健康风险最重要的内容,而简单书面或口头性的主观健康测量更加集中强调疾病之外的行为能力和适应能力。随环境空间的改变,个体的适应能力将会产生对应的变化。健康福祉水平的评估能够较大程度上还原居民在一般状态下的生活状态,如痛苦、抑郁等,而此类型的感知感受也很难通过实验测量去精准的得出。在病例统计上,拓展了健康的维度,更加重视生命的质量。多数研究中的主观健康福祉测量都是通过定量化的标准计分法,其计算方法主要有分类分值、等级分值、以及计量分值(表6-1)。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研究表明,问卷的测量得分,其加权得分与未加权的相关系数在0.95-0.98之间,当测量量表超过20个题且测量的是同一维度时,选择加权得分并不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90]。单一维度的健康测量的症状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健康症状也表现出相同的严重性,含有多个维度的健康量表进行统一分析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讨论

7.1.1居民的使用习惯与使用目的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是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被广泛的使用,居民对公园的使用目的取决于居民的个人习惯,前往城市公园的使用目的主要包括健身运动、社交娱乐、体验教育以及休闲放松。居民对绿地公园的差异化需求决定了居民在亲近公园时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居民在公园以健身运动为活动目标时,使用偏好较为一致。但体验教育类的活动热度较为强烈,总体上,公共空间的活动偏好主要集中在社交娱乐和休闲娱乐,居民在使用时段、使用时长以及交通偏好中都存在类似的选择。

城市公园的绿地环境为女性群体活动创造了较为包容的场景,男女双方在进行休闲放松类活动上存在差异,女性群体偏向于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公园的地理位置是女性参与城市绿地的重要因素,开放的绿地空间提供了更为包容的空间结构和便利设施,而被居民区包围的城市公园能够为女性创造极大的安全感[92],进而鼓励更多的女性前往公园进行活动以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

以社交娱乐和体验教育为使用目的的居民在年龄层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年纪较轻(19-30岁)的人成为社交娱乐的主流,年轻人将更多的精力和好奇心投入在与人交流相处的互动中,而中年群体的居民游客更加偏向于在历史景观中获得场所感。随着年龄的增大,居民更加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积极的前往公园进行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

城市公园的使用增加了人与自然接触性,成年游客更加注重空间的使用目的与功能[93],其绿色空间的物质特征辅助了不同类型人群决定从事怎样的空间活动,公园的使用频率与社交娱乐、体验教育、休闲放松活动存在显著相关。大多数居民游客每周前往公园2-3次,这也许与居民游客对互动式交流、普及教育文化活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环境、缓解压力的渴望有关[94],居民因个人偏好的差异将匹配各自认为最佳的时段前往公园进行活动,其中,以健身运动作为使用动机的居民,前往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多集中在早晨进行[95]。公园为身体进行物理活动提供支持性设施,使居民愿意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这与Jasper Schipperijn的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景观特征与健身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其公共空间所在区域的高植被率、水景类型(如溪流、湖泊)、步道的舒适性等基础功能能够提供潜在的刺激,同时与身体活动产生较好的关联,即这些具有高度可用性的环境因素促进了积极的户外锻炼活动[96]。同样,绿色公共空间为居民进行休闲放松提供较强的吸引力,其公园内部的路径为晚高峰居民进行散步、慢跑、闲逛等不同强度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97]。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