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通过尝试从景观生态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维度将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应用于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的研究中,希望对于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和景观整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地带的景观危机
城市边缘地区作为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是城市要素与乡村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掣肘的特殊空间[1],既是城乡矛盾冲突的敏感带,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在城市扩张蔓延的过程中,城市边缘地区结构和功能由于时空尺度的快速变化,城市建设导致自然景观斑块割裂形成高度破碎的景观格局,无法最大化发挥出自然生态效应。
在城市急速横向扩张中遗留下来或在建设用地更新的间隙逐渐废弃闲置的“裸土”、“荒地”,面临着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2]。如何有效协调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景观生态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今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今中国亟需一种更为综合的概念和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并辅助决策以促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城市边缘地区作为土地利用矛盾突出与生态脆弱的区域,通过对其闲置地块的挖潜和合理规划,对边缘地区进行空间管控以整合零散空间,着重对城市边缘区因快速城市扩张而遗留的土地作出规划调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社会经济潜力,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扩大城市内部绿色空间,完善景观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闲置地块的景观化再利用潜力
我国城市中存在的闲置地块通常占城市面积的12%-15% [3] [4],其成因复杂、产权纠纷和碎片化分布等问题提高了城市闲置地块再利用的难度[5](图1-1)。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以查清土地闲置基本情况,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以盘活闲置地块。然而闲置地块动态易变,认定标准制定困难,不利于对城市闲置地块进行合理管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从景观化再利用角度识别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以更清晰地理解南京栖霞区闲置地块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确定现有闲置地块的基准状况,建立闲置地块数据库以便后期的动态管理,作为未来变动的评估基准。
(2)从完善绿色基础设施角度,建立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评价体系和分类系统。根据不同类型闲置地块提出景观化再利用和规划管控策略建议,引导栖霞区闲置地块功能调控,助力城市闲置地块合理有序景观化再利用和发展。
1.2.2 研究意义
(1)通过快速识别闲置地块,挖潜城市边缘地区的存量空间
城市边缘地区大量存在且长时间闲置的地块如同一道“伤疤” [15],造成了景观环境恶化、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南京栖霞区为研究样本,立足城市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对闲置地块的快速识别、分布特征、成因以及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进行研究,充分厘清现有闲置地块的规模,有利于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现存闲置地块,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解决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更有利于探索体现栖霞区特色的绿色基础设施精细化更新路径,为栖霞区制定面向运营与实施的创新性景观格局更新政策提供前瞻性引领,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提质”和“合理增效”,以期为其他城市开展存量用地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2)通过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理解城市边缘地区的闲置地块特征
闲置地块管治基线的建立过程,包括闲置特征模型构建、闲置地块识别以及再利用潜力评价,这是理解城市闲置地块分布格局的基础。城市边缘地区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研究从实践应用角度,提出了从闲置地块识别分类、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景观化再利用策略提出的一整套闲置地块评价方法模式,以此来理解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的动态演变性、时间过程性、自然-社会互动性以及生态-建设适宜性。
第二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城市边缘地区
由于城市边缘地区的空间动态性,“城乡结合部”、“郊区”、“城乡交错带”等都曾是它的代名词(表2-1),多个概念相互嵌套[16],具体可归纳如下:
2.2 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研究进展
2.2.1 城市边缘地区相关研究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提出的城乡联姻论题隐含了最早的城乡融合的概念;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并认为城乡同等重要,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应当有机结合;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郝伯特·路易斯(Harbert Louis)提出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地在吞并农村[37],并提出了“城市边缘带(Urban Fringe)”的概念,这是对于城市边缘区最早的研究[38]。
关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概念界定,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探讨。Pryo(r1968)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心与农业中心之间的区域[39]。此后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城市学、规划学、地理学等领域,具有中观层面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城市案例 [40]、对城市边缘区景观演变的影响因素和保护措施研究(Malaque2007)[41],研究手段也从定性转变为定量[42] [43]。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大城市空间向四周迅速扩张,学术界开始从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城市边缘地区展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城市边缘地区空间扩展模式的总结等方面。具体包括建立城市边缘区总体框架(张明1991)[44]、我国城市边缘地区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顾朝林1993)[45]、对城市边缘区的形成过程、划分、构成要素和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瞿伟2002)[46]、应用GIS技术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张新长2003)[47]。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和规划手段(李和平2004)[48]、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亚模式及其相关机制(钱紫华2005)[49]、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周婕2008)[16]、大城市边缘区规划机制建设在产权和组织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主要途径(熊向宁2011)[50]、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规划管控与治理途径(万亿2019)[51]。
第三章 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识别及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方法.............17
3.1 城市边缘地区闲置地块类别辨析 .................... 17
3.1.1 闲置地块识别标准模型构建 ........................... 17
3.1.2 闲置地块分类及特征提取 ....................... 17
第四章 南京市栖霞区闲置地块识别及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 ........ 27
4.1 南京市栖霞区概况 ..................................... 27
4.1.1 栖霞区域概况 ................................. 27
4.1.2 现状用地矛盾 ................................. 28
第五章 南京市栖霞区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策略及实践探索 ........ 63
5.1 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总体策略 ......................... 63
5.1.1 建立闲置地块动态管理库 .............................. 63
5.1.2 闲置地块特征分类与专项调研评价......................... 64
第五章 南京市栖霞区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策略及实践探索
5.1 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总体策略
南京市栖霞区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总体策略以闲置地块识别、再利用潜力评价及重分类为基础,以研究场地闲置现状与未来城市存量用地规划为参照,提出了建立闲置地块动态管理库、闲置地块特征分类与专项调研评价以及构建闲置地块实时监测模型三个方面的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总体策略。 5.1.1 建立闲置地块动态管理库
与现有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衔接,建立栖霞区长期处于非利用状态闲置地块的长效识别机制,对这些零散未利用地进行重新评估,并构建起一个“存量用地库”,综合考虑其政策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明确权属信息,作为修补和完善栖霞区现状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础,提高其可持续性。建立多学科合作平台,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成“互联网+”一体化数据系统(图5-1),向内挖潜,并做到一宗一档,进行分层等级管理和分类处理。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城市边缘区的急速横向扩张带来地块闲置的问题。在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边缘地区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类闲置地块成因复杂,现状多样,造成对城市边缘人居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为城市边缘区的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闲置地块的景观化再利用可以修补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景观生态与人居环境问题,缓解城市边缘区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临时的景观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对城市边缘区闲置地块的高效景观化再利用,需要从宏观层面建立较为快速识别及评价城市闲置地块分布特征及再利用潜力的方法。本文在辨析城市闲置地块的内涵的基础上,选取了南京市栖霞区作为研究区,对城市闲置地块的识别流程、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方法和景观化再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
(1)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法和支持向量机法从宏观层面对城市边缘闲置地块进行了快速识别,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场地踏勘问卷调查,将识别出的闲置地块划分为4种类型(自然闲置地、基础设施闲置地、工业棕地和建设闲置地)。从闲置地块识别结果来看,闲置地块合计698块,其中自然闲置地206块、基础设施闲置地185块、工业棕地70块、建设闲置地237块;闲置面积共计3815.53hm2,占栖霞区总用地面积的10.15%。根据核密度分析法得出的分布格局来看,栖霞区闲置地块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局部聚集、大部分散的格局。
(2)在闲置地块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基于闲置地块识别标准模型,通过自身隔离系统与城市环境系统两方面筛选出立地条件、生态条件等7项一级指标,地块起伏度、邻近绿地最小距离等18项二级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AHP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子赋权,结合多因子叠加法对城市闲置地块在景观生态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进行景观化再利用潜力评价并分级,得到两个维度的最具景观化再利用潜力闲置地斑块。其中景观生态维度最具潜力闲置地斑块主要分布在长江二桥周边的新港开发区、乌龙山片区、栖霞山-南象山片区以及龙潭片区,社会经济维度最具潜力闲置地块主要分布在迈皋桥片区、尧化门片区、马群片区、南象山周边以及南京绕城高速周边。这一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