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研究通过对北昌新苑小区回迁居住区景观构成的研究,总结出回迁居住区的景观构成要素。应充分了解与挖掘原住区的环境特色,让回迁住区的景观设计区别于其他城市社区的设计模式。
第一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
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之间的无缝衔接。通过实施政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的平等性、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和国民待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明和福利。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目标。
2.回迁居住区
回迁居住区(安置小区),是开发商或政府对大面积农用或集体用地统一征收并清除规划重建时,集中建设的回迁房(安置房),也是受到城市整体规划或者土地开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拆迁安置区,以房屋的形式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具有一定规模的就被人们称为回迁居住区(安置小区)⑦。回迁居住区的建设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注重绿色环保,采取更科学的城市规划,建立更加完善的居住社区。最终,能够让居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这就是回迁居住区概念的最终目标。
3.人性化户外空间
居民的日常活动中,户外空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他们进行休闲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设计也有了新的思考。户外空间为置身于其中的居民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因此,对于居住环境而言,“以人为本”已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从设计上下功夫。
第二节理论基础
1.景观美学
我们应该将对美的理解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美好享受,还应该考虑到人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因此,在景观设计领域,就有了景观美学这一分支学科。景观美学是一种以感知和思考等行为为手段,引发人类情感和感受的哲学过程,是对人类审美和艺术实践的一种综合概括。景观美学从其定义上来看就是将美学与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景观美学是一种基于生物规律的审美行为,它涵盖了地质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环境美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与价值。景观美学的核心在于对自然美的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探究自然美形成的根源、特征、种类、开发方式以及通过自然美实现装饰的途径。现在大部分情况是人工的自然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景观的场所⑩。自然景观指的是人类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包括自然环境的物理结构、植物的分布、动物的活动、气象条件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变化,涉及自然环境的多种因素。通过观察、研究自然景观,可以了解自然环境的发展历程,从而深入了解自然规律,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环境决策。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景象,它还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责任,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人工景观是指将人为制作的景观融入自然的景观环境中,以达到完美的效果。它可以将繁复的景观设计简化,从而节省人力,让观赏者的眼睛更容易接受景色。这种景观概念的出现,可以改变人们对景观的认知,更加注重自然美的景观,同时可以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它还可以提升景观空间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使景观空间更加有趣,更具有吸引力。
2.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社会环境。它研究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城市环境改善等,目的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人居环境,为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提供条件。与传统建筑学相比,该概念不仅涵盖建筑与城市的问题,而且还涵盖了人类聚集居住环境,即人们的生存环境,其中包含了城市、建筑和风景园林等主要环境因素。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由两大基础学科组成:建筑环境学和自然环境学。建筑环境学主要研究人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两大基础学科是人居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第一节新加坡祖屋设计
因为各国的国情、制度和发展背景各不相同,所以国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回迁居住区,而公共住房建设则与之相似。新加坡祖屋设计无论是从长远的整体规划还是细致入微的细节设计来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祖屋就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住房,旨在为那些收入较低的群体提供居住场所如(图2-1-1)⑪。进入21世纪后,祖屋设计开始以“热带-现代主义”设计为原则,以榜鹅水滨台组屋为代表,将持续、愉悦、高密度城市生活环境,展现在公众和居民面前如(图2-1-2)(图2-1-3)(图2-1-4)。
第二节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回迁农居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乡村空洞化现象日益严重,城乡距离逐渐扩大,而那些年迈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则被迫居住在老建筑中,这些建筑已经年久失修,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改善居住环境已刻不容缓。为了保护农村地区的传统风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这些房屋进行搬迁改造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为了改变东梓关的现状,当地政府决定采用政府代建的方式进行回迁安置,按照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在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以打造一个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全新农村居住示范区⑫。这样既有效地节省了土地使用面积,提升了院落空间层次感,又较大程度地增强了家家户户私密性,同时基本恢复了以往居住区院落空间雏形,同时为后期推广此模式提供更多可行性(图2-1-1)。从单一组团的角度来看,每个空间组团都拥有一个半开放的空间,然而邻里之间并不共享同一堵墙,导致户与户之间完全独立,这不仅保证了邻居之间的正常交往,同时也注重了村民的“独立性”,这种周密的思考和设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设计师通过对功能空间和平面的分析,以真实需求为出发点,采用问卷形式收集家庭信息,并根据每户人员构成和年龄结构的差异,归纳总结问题,以找出每位村民的共性需求,从而回归生活的本质。在最终的设计中,遵循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即正屋面向南方,而大门则从院落的南侧延伸如(图2-2-3),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设计,从后院的洗衣池到电动自行车的车位,再到农具杂货间,甚至包括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都被充分考虑。
第三章 廊坊市回迁居住区案例调研分析——以北昌新苑小区现有景观为例 ....................... 17
第一节 北昌新苑小区情况概述 ...................... 17
第二节 北昌新苑小区回迁居民对现有景观环境满意度调研 ......... 21
第四章 北昌新苑小区回迁居住区景观优化原则及策略 .................... 28
第一节 北昌新苑小区回迁居住区景观优化原则 ............................. 28
1.整体性优化原则 ............................. 28
2.人性化优化原则 ........................... 28
第五章 北昌新苑小区景观优化项目实践 ........................ 32
第一节 北昌新苑小区项目基本概况 ............................ 32
1.北昌新苑小区项目基本信息 ............................. 32
2.北昌新苑小区项目现状分析 ............................... 32
第五章北昌新苑小区景观优化项目实践
第一节北昌新苑小区项目基本概况
1.北昌新苑小区项目基本信息
本案例是在实地调研中,综合多种因素,选取的一个比较有普遍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理论实践。北昌新苑小区是原北昌村的住宅地,由廊坊市政府牵头开发,住房在原址上建设,采取先建设后安置的办法,回迁面积按照原住宅面积的1:1进行置换。北昌村属于城中村,原村民房屋多为一层平房,有个别的两层的自建楼房。
项目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育英路与金光西道交叉口西北150米,建于2012年。该住区位置交通便利,紧邻城市主干道,通多趟线路公交车,临近学校、医院等,地理位置优势突出。住区周围也都是住宅区和配套的商业设施,大型商超、社区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环境相对简单统一,适合居民居住生活如(图5-1-1)。
结语
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大量处在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土地被占用,很多村落会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消失,虽然农民的生活环境及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其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乡风民俗依然深刻于心。本章针对廊坊市北昌新苑小区现存景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回迁居民对户外景观环境的各项需求,提出满足回迁居民特殊性需求的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的对策,创造功能多元化的户外场所,并以北昌新苑小区为例,论述了小区的景观优化设计的一系列理念并在小区中进行实践应用,最终得出以下总结:
通过对廊坊市回迁居住区形成背景的研究,分析出回迁居住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回迁住区景观的设计应从回迁居民的真实需求、原生活习惯、原文化风俗等方面落脚,让回迁居民再一次体会到安居的幸福感。
通过对北昌新苑小区回迁居住区景观构成的研究,总结出回迁居住区的景观构成要素。应充分了解与挖掘原住区的环境特色,让回迁住区的景观设计区别于其他城市社区的设计模式。
通过北昌新苑小区回迁居民对住区的满意度评价,总结回迁住区的不足,并分析居民对景观环境的需求,设计者只有从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出发,才能设计出适合居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景观户外环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