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笔者通过对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内对美学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及保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两部分,且景区存在没有针对地质景观的专项保护规划、社区居民保护意识不足、旅游压力等问题。
一、研究现状
(一)自然景观与世界遗产价值
1.自然景观概念
景观作为审美、科学研究的对象,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最初作为地理学术语获得的地表区域的含义使用,逐渐演变成自然和人类的相互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施吕特尔提出景观是“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组成的特殊结合。在自然地理中其主要含义为自然综合体,是景观的有规律的区域组合也是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总体特征(伍光和,2008)。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光、气、动植物等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变化万千的景观环境。人类欣赏优美自然景观的过程,首先通过各种感官如视、听、嗅、触等途径进行感知,再以个人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印象、联想,对其产生崇仰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与享受。在旅游景观中,自然景观通常是指已客观存在的、受人为影响较少、具有一定美学价值,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功能和观赏价值的自然资源(唐利,2014)。这种自然景观主要泛指自然界在长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风景,人们的活动对其产生的干扰较小,完全保留了原生态的面貌与形态,如形态奇异的山峰,多姿多彩的植物、波澜壮阔的海洋等。
自然景观不仅包括纯自然力产生,也包括人类作用于土地上而成的产物,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袁成等,2004),应该与人文景观相对应。近年来,自然景观在利用过程中加入了一定的人工要素,但由于景观主体是自然形成的,人为干扰主要是为了景观更利于人的观赏而对其稍加修整,因此这类资源也被称为自然景观。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大自然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称作自然景观。景观对象通常是指那些在主观上可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活动的,地质学意义上的一片山地或者大自然环境中的一角,在原始状态下只是客观存在物,是周边环境的组成部分。经过人为取舍和局部形态的修整,它们的美学价值就会发生明显变化。
(二)喀斯特景观与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1.喀斯特景观特点
直到今天,学界对喀斯特景观仍未形成一个清晰、一致的概念。一个清楚和稳定的概念是景观科学可以很好运作的基础,术语表达清晰,才能为跨学科交流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针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多是从景观形态、演化过程、景观特征、旅游价值等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喀斯特景观看作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多种自然形态共同作用的景象(袁道先,1988);有的学者突出喀斯特景观主要以洞穴、干谷、伏流、峡谷、天生桥、暗河、洼地、溶痕等为特点(JohnWatson,1997;Paul Williams,2008);有的学者提出喀斯特景观是一种岩石形态,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地势奇特、洞穴深秘,有着很高的美学、游览和科学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刘宏盈等人,2006;白海霞,2009;葛兆帅等,2009;王莹莹,2009);有的学者把喀斯特看作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物理侵蚀而形成的壮美景观(Hamilton-Smith,2011);有的学者认为,喀斯特景观就是可溶岩受地质内营力和外营力双重作用下而产生的多种特有的地表与地下的自然景象(邓亚东等,2012)。
喀斯特地貌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及地下景观,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Karst landscap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inking streams,caves,enclosed depressions,dryvalleys,gorges,natural bridges,fluted rock outcrops and large springs.近年来,喀斯特地区的地质地貌价值和世界遗产价值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前来研究、游览,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在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不足的喀斯特区域,可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进行考察,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特征。喀斯特富集的地区多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具有诸多文化性、精神性内涵,值得我们研究。这些人文因素被深深刻烙下地域特征的烙印,正是喀斯特地貌景观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底蕴,所带来的意象吸引是巨大且长久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根据喀斯特景观与美学价值研究不深入的问题,针对喀斯特景观美学全球对比分析、遗产地美学价值的发展与保护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结合黄果树景区申遗的国家和地方科技需求,通过提取黄果树景区美学要素并进行全球对比分析,论证黄果树景区在景观美学方面的突出普遍价值,提出美学价值保护建议,并对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中的自然景观进行美学设计,为喀斯特景观的美学研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内容
(1)喀斯特景观与自然美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景观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黄果树景区的进行实地考察,梳理出喀斯特地区的景观类型、景观结构、景观美学特征、景观美学要素,并以黄果树景区为例加以验证,构建出黄果树景区总体自然风光的分布及美学特征。
(2)基于标准vii的喀斯特景观全球对比分析
遵循客观和同质的原则,选取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vii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以及有潜力满足标准vii的非遗产地。从景观美学的发育背景、景观美学特征等方面与黄果树景区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同类型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提名地以及其他有潜力的区域在自然景观美学方面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在全球景观范围内的不可替代性,着重研究黄果树景区的地貌组合形态、森林植被、水体景观所表现出自然美,以此得出黄果树景区景观美学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技术路线
根据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世界遗产理论、景观自然美与美学价值、遗产保护等理论,在参考世界遗产标准vii的基础下,针对喀斯特景观美学全球对比分析、遗产地美学价值的发展与保护及其他科学问题。在代表喀斯特景观总体价值和保护属性的喀斯特区域,选择具有风景名胜区属性的黄果树景区为研究区,2020-2023年,通过进行实地访谈调研、美学资料搜集、类比法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围绕喀斯特景观与自然美、基于景观美学价值的全球对比分析、美学保护设计进行研究(图2-1)。
2.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
基于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通过开展调查访谈,调研研究区工作人员、游客、社区原住民的审美偏好和保护意识,为提取喀斯特自然景观美学特征清单、构建美学评价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收集景观特征代表性图片资料;通过调研了解研究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实际的保护管理情况。
(2)类比法
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文本及其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的检索,领悟喀斯特景观美学,掌握世界自然遗产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地貌发育为研究背景,以喀斯特景观美学结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vii为切入点,对世界上的同景观类型的遗产地、提名地、非遗产地进行甄别,并与研究区的景观演化环境、景观类型、景观原生性等进行对比,分析黄果树景区景观结构、特征,进而归纳凝练出黄果树景区的世界遗产美学价值。
三、喀斯特景观与自然美 ............................. 43
(一)喀斯特景观类型与自然美 ............................ 43
1.喀斯特景观类型划分原则和依据 ...................... 43
2.喀斯特景观分类指标的提取 ........................ 44
四、基于世界遗产标准的喀斯特景观美学全球对比分析及世界遗产价值 .......................... 56
(一)与满足美学标准的喀斯特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地的对比分析. 56
1.筛选条件 ................................. 56
2.景观演化的生态环境对比 ........................ 61
五、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景观美学保护管理措施 ...................... 79
(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区域概况 ................................... 79
1.景观类型 ................................... 79
2.景观特征 ................................ 79
五、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景观美学保护管理措施
(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区域概况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高原中西部,景观类型丰富,生态环境脆弱。黄果树景区以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是经历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成景耦合系统在复杂的作用下形成和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再生性,一但受到自然的,人为的损害,就会丧失它自身的形式与价值。目前作为黄果树景区的三大片区之一而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这就意味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具有稀有性、珍贵性以及脆弱性,要求政府,社会共同采取积极的措施,妥善维护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目前,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编制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30)》、《黄果树大瀑布景区详细规划》、《天星景区详细规划》、《石头寨景区详细规划》、《黄果树新城详细规划》、《黄果树新城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景区规划,《黄果树新城总体规划》、《黄果树镇小城镇规划》、《白水镇小城镇规划》等城镇规划,《滑石哨布依族村寨保护规划》、《王三村、洋湾村、大洋村等33个村村庄整治规划》等村庄规划,《黄果树新城消防总体规划》、《黄果树新城园林绿化规划》等专项规划,为黄果树景观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六、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与进展
1.通过对喀斯特景观与美学价值的深入剖析,发现喀斯特景观的基础研究与美学价值研究的紧密关联性。黄果树景区已形成、保存有完整多元的喀斯特景观,美学要素丰富、具有明显时空特征。
参考《国标》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以喀斯特景观资源特性为主要依据,提取喀斯特区域地质地貌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气候景观4个景观因子,将黄果树景区的自然资源分为大类、中类、小类3个层次,其中大类2种、中类6种、小类20种(图6-1)。
通过对喀斯特景观要素的类别划分、等级序列、景观组合形式等的厘定,对景观结构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不同尺度进行研究时,将黄果树景区景观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景观结构,对其进行美学价值研究。
喀斯特景观美学特征大致可以分为空间尺度特征、时间尺度特征两大类。以黄果树景区为例,将两大类特征进行细化,最终确定黄果树景区具有空间结构美、季相美、听觉美、动静结合美、组合美的美学特征。
在世界遗产名录里,有许多以喀斯特及洞穴申报进入《名录》的遗产地,在这些遗产地中,有许多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有着无法取代的角色与地位。区域地貌的各具特色,使得喀斯特地区拥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复杂的景观结构,对世界遗产大家庭(尤其是自然遗产家族)具有重要的美学贡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