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对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景观格局、景观破碎化动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是人们在土地的自然本底基础上,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规划和管理改造行为[20],其直接结果是改变地表覆被情况,也因此常与地表覆被变化相联系。景观格局是由景观成分及其空间配置构成的景观空间结构特征[21,22],是地表覆被情况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综合来看,土地利用直接作用于地表覆被情况,进而改变景观格局。2000年以来,各国学者们对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3-25],3S技术和数学模型在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面的运用更加广泛[26,27],使土地利用研究与景观格局分析的联系日益密切,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量化土地利用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例如:Dadashpoor等[28]借助3S空间分析技术,对大不里士都会区(TMA)1996-2016年间的土地利用行为与景观格局变动的关系进行了识别研究;赵钦科[3]解译获得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川中丘陵区1987-2017年间景观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2.2 景观破碎化研究热点
本文选用的英文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设置主题词ALL=“Landscape fragmentation”(要加引号,否则就会扩大范围),时间设置为1990-2022.06.23,文献类型设置为“Article”和“Review”,语种不限(因为是国际),共检索到1163条记录,剔除与景观生态学无关的文献,然后在citespace软件中去重,最终保留英文文献共1154篇。本文选用的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引文数据库。在中文景观格局研究中,景观破碎化常与景观破碎度相联系,因此设置主题词=“景观破碎化”OR“景观破碎度”,时间设置为1990-2022.06.23,经过筛选,剔除与景观破碎化无关的文献,然后去重,最终保留中文文献共1283篇。最后,对保留的中英文文献按每年的发文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1所示。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额济纳荒漠绿洲位于黑河流域下游,行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与阿拉善盟右旗毗邻,西南与甘肃省酒泉市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目前关于额济纳绿洲核心区的范围尚未有明确的边界划分,本文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12],结合额济纳绿洲中的植被生长、地下水埋深、旅游活动和人口分布情况,综合选取植被生长相对聚集、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本文的研究区域。额济纳绿洲核心区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1°00'-101°20',北纬41°52'-42°21',面积约为1495.37km2(图3.1)。
3.2 地质与地貌
从大地构造角度来看,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地处天山、阴山地槽,即位于华北陆台海西褶皱带内蒙古地槽的西部边缘,北接蒙古国阿尔泰地槽,南连祁连山地槽,西连马聚地台,东接巴丹吉林沙漠断层,额济纳绿洲区地理上属于内蒙古高原阿拉善台地的一部分。
从地质地貌角度来看,额济纳绿洲处于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盆地地区,包括东戈壁、西戈壁、额济纳河两岸阶地和在东、西河之间受河水的冲积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总的地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地面比降1/1000~1/500,海拔900~1062m。额济纳绿洲核心区包括东河下游河流、两岸阶地和部分戈壁,地层中存在震旦系的石灰岩和花岗岩,戈壁平原中有第三纪、第四纪时期的地貌发育。
额济纳绿洲核心区地处中亚荒漠东南部,西、西南、北三面环山,受高山高原阻隔,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很难到达本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夏季受西风带影响,使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成为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约为9.54°C,降水量约为38.28mm,潜在蒸散发量约为3390.30mm,平均风速约为3.27m/s。气候特点表现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季节性差异明显,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降水量少、蒸发强烈,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10月至次年5月几乎无雨或只有少量无效雨,年降水量变异系数较高,导致春季多为无雨期,结合区域内春季风力较强、沙地广布的特点,使荒漠植物的萌发受到强烈的水分与养分胁迫干扰。此外,7-10月(夏秋季节)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荒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额济纳绿洲核心区内植被生长发育较旺盛的时期。
3 研究区概况.................................. 8
3.1 地理位置 .................................... 8
3.2 地质与地貌 ........................................ 8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1
4.1 研究内容 ............................................. 11
4.2 研究技术路线 ................................ 12
5 结果与分析....................................... 18
5.1 额济纳绿洲核心区 2013-2020 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18
5.1.1 2013、2020 年土地利用特征 .............................. 18
5.1.2 2013-2020 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特征 .......................18
5 结果与分析
5.1 额济纳绿洲核心区2013-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5.1.1 2013、2020年土地利用特征
2013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一级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占比最多的是未利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15%,包括沙地、盐碱地和戈壁,分别占未利用地面积的65.38%、30.20%和4.42%,除植被覆盖区及东居延海水域之外的地区,基本均属于未利用地区;其次是林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8%,主要为灌木林地,占林地面积的79.02%,林地是绿洲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额济纳东河河流两岸;草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96%,包括中、低覆盖度草地,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41.59%和58.41%;耕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1%,呈块状分布于植被覆盖区及达来呼布镇周边;水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6%,包括湖泊、滩地和河渠,分别占水域面积的51.77%、20.89%和27.34%,湖泊主要包括东居延海和沙日淖尔湖等,滩地主要分布于湖泊周围,河渠主要为额济纳东河河流;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94%,其中城镇用地主要用于达来呼布镇的建设,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3.63%,其他建设用地主要为交通道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6.37%,以达来呼布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额济纳绿洲核心区2013-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1)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未利用地(沙地、盐碱地、戈壁和沼泽地)面积在研究区总面积中占比最高,包围研究区绿洲植被和水体,其面积仍在不断扩张,呈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是绿洲植被的主体,分布于额济纳东河河渠两侧,其面积减少,大部分转化为沙地、草地和耕地;草地(高、中、低覆盖度草地)成为林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过渡类型,林地的转化使其面积增加;耕地呈块状分布于绿洲植被中,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使其面积增加;水域(河渠、湖泊和滩地)是绿洲植被生长的基础,其面积减少,大部分转化为草地、沼泽地和盐碱地;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主要包括达来呼布镇及道路,未利用地、林地和草地的占用使其面积增加。
(2)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等自然土地利用类型退化为未利用地,或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等人为土地利用类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