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笔者分析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融合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外部有利条件,综合调查走访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师共同参与建设的乡村,深入研究乡村的景观设计模式,总结景观设计模式类型、适用范围及主要内容,为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模式,为后文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及设计模式借鉴。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闽台两岸乡村景观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景观建设发展,在乡村振兴政策下,乡村快速发展,乡村景观焕然一新。在政策的支持下,福建省积极开展乡村景观建设。[1]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使景观迅速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断,乡村景观陷入设计水平低、规划不合理、景观效果混乱、特点特色缺失等问题。福建省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秀水山明,自然景观独特,大部分乡村依山而建,小部分村庄分布在城市周边,导致乡村景观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依山而建、远离城市的乡村保留着完整的田园风光,呈现出乡村的自然美,保留着原有乡村风貌,有利于展现乡村的人文情怀与历史文化;而靠近城市的乡村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乡村出现现代化城市景观,乡土文化缺失导致乡村失去凝聚力,造成文化消亡、生态失衡,乡村景观逐渐模式化,原有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历史文化逐渐消失,乡村历史文化得不到继承与发展。为完成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景观建设速度,追求建设数量,不顾景观质量与乡村实际情况,已经形成了乡村景观同质化、模式化、现代化发展趋势,造成了乡村景观的不伦不类。
20世纪90年代,台湾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由于人们需求的变化,乡村的价值不再满足于生产生活,乡村旅游、乡村体验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成为人们精神需求之一。1994年台湾“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计划,乡村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社区营造下的乡村建设取得巨大的成绩,乡村景观逐步形成台湾独有风格,但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社区营造的核心在于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社区营造开展早且持续时间长,早期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与建设,热情高涨,但是由于社区营造持续时间长,居民的热情开始衰退;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被设计师广泛的学习与借鉴,产生了照搬照抄成功案例的现象出现,一方面,导致了社区营造主题的重叠,造成景观与实际脱离;另一方面,“削足适履”的方法对社区内部结构与发展造成破坏,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另一原因是缺少社区营造人才,青年设计师不愿留在乡村,缺少了永续发展的动力。
1.2研究内容
本文以福建省、台湾省、闽台两岸设计师融合共建乡村景观设计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对福建省与台湾省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总结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乡村景观设计手法、资源利用、文化体现三方面的优势与弊端。对闽台两岸融合共建乡村景观设计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景观设计模式的适用类型、适用范围、设计重点以及模式主要内容,对后文漳州梧桥社区景观设计进行指导,对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融合设计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闽台两岸的乡村景观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岸乡村景观设计手法、资源利用、文化体现三方面的优势与弊端,总结两岸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对现有闽台两岸设计师参与建设的乡村景观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两岸乡村景观融合设计的景观模式、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适用范围,为乡村景观设计模式提供新思路。
最后,将本文研究所得乡村景观设计策略应用于漳州市梧桥社区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解决梧桥社区存在的乡村公共空间缺失、水体景观较差、公共设施不完善、植物绿化有待提高等问题,打造一处链接城市与乡村、生态休闲、开放、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乡村
乡村是指以农业劳作为经济来源、人口密度小、人员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区,[10]其在生产生活、景观结构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区别。[11]乡村在空间上包括非城市化区域、城市以外的人类聚居的地区,内容上包括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活动,在当地经济生产条件、生活活动方式和历史文化习俗等因素为背景,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优越的农业风光与生产活动的生态空间,地域特征明显。[12]除居住外,乡村以种植栽培、畜牧养殖为主,田园生活特征明显。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各学科对乡村的研究不断深入,乡村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组成部分。乡村地理学中认为乡村是一个处孤立的、人口数量稀少、土地面积较大的活动聚集区;社会学认为乡村是人类活动的最小单元;景观学上将其定义为自然景观为主,且景观美感度较高的,适合人类游憩居住、生产生活的区域。
2.1.2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的概念随着景观设计发展不断完善,其涵盖的领域也愈来愈广,包含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目前,对于乡村景观的定义逐渐清晰,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定为乡村景观是特定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组成的复合体,与人群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等价值。[14]从地理学来看,乡村景观是有独特的景观形态,以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有着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从旅游学来看,乡村景观是综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居民活动的完整空间结构,包括了乡村聚落、乡村文化、生产经济及社会关系,形成的具有观光体验的旅游价值。[15]综上所述,乡村景观是在乡村这一特定范围内,经过长期发展,结合乡村内各要素而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社会效益、文化传承、资源合理利用的景观。
2.2相关理论
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景观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营造理论以及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的总体趋势;景观美学主要阐述了人在不同的观赏视角下的景观美学体验,本研究中主要以村民为主体,村民及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与参与者对于景观的美学需求,各使用者对景观的不同感知;社区营造是实现社区内各项资源合理利用及人与人、人与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打造多元互动的社区景观,激发社区内在生命力与活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2.1景观美学理论
美学来自自西方人文学科,1750年德国鲍姆加登首次提出美学概念并对美学进行了学科的界定与标准,[25]鲍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方法支撑,鲍姆加登无法将美学建立为独立的学科。德国康德提出了美学的科学方法,景观美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美学以美学理论为基础,涵盖了自然、人文与人工景观,结合多种景观美学设计手法。景观美学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包括了众多学科,例如建筑学、历史学等。景观美学符合客观规律和审美视觉,在特定的、有条件限制的环境之下,利用场地空间和景观元素营造出能够令人放松舒缓的环境景观,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景观美学质量是由人与景观属性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从美学角度来看,乡村景观的本质是以景观的感受与设计问题为主。[26]景观美学更是感性哲学,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审美观念的最好的体现,通过事物景观的美学感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深层交流。景观美学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景观美学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可以利用美学理论寻找最佳的景观,展现乡村的内在美与自然美,同时通过景观美学的设计方法、实现途径,增加乡村景观的多样形式。景观美学不拘泥于以一种形式出现,不同地区的美感各不相同,美学在于展现任何状态下的美,这就要求设计者要把握乡村本来的生态美,营造舒适怡人的景观空间。
第三章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比较.....................................18
3.1福建省乡村景观设计案例分析...................................18
3.1.1闽东—宁德市南岩村....................................18
3.1.2闽西—龙岩市培田村...........................................23
第四章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融合设计模式研究......................................58
4.1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融合发展优势.........................................58
4.1.1内部优势..........................................58
4.1.2外部优势.....................................59
第五章漳州梧桥社区景观设计................................89
5.1乡村概况................................89
5.2问卷设计.........................................89
第五章漳州梧桥社区景观设计
5.1乡村概况
梧桥社区位于龙文区景山街道,辖区内有10个自然村,由15个村民小组组成,梧桥社区与蓝田村、景山社区、鹤鸣社区、东屿村、蔡坂村、西坑村、湘桥村、小岗村等乡村相邻,总户数1637户,总人口16753人,其中常住人口5933人。梧桥社区历史悠久,乡风民俗保留较好,留存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及水系,梧桥社区古厝群保留完整,共有29座历史文物保护古厝,青砖大厝、小宗祠等建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古厝保留了闽南地区特有的“红砖白墙燕尾脊”的特征。梧桥社区的老人经常谈起“十三只帆船下南洋”的故事,早年间,梧桥社区通过水路运输与南洋进行贸易往来,经常会带回石料,这些石头多用来当作门槛石、石柱等等。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优化乡村生活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景观与乡村生态、资源、文化之间的适应性,强调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人性化,从而营造温馨、自然、舒适的乡村景观生活环境。我国乡村存在分布范围广、跨度大,文化差异明显的特征,形成多种类型乡村景观,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对福建省与台湾地区的对比过程中,能够发现在建筑景观、道路景观、水体景观、设施景观、田野景观、景观设计来源、宗教景观、林地景观及整体景观等方面,闽台两岸之间的优缺点。基于调研的实际内容、案例分析,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分析,乡村景观设计存在差异的原因、景观设计手法的表现。在对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相关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手法、资源利用及文化体现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借鉴。分析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融合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外部有利条件,综合调查走访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师共同参与建设的乡村,深入研究乡村的景观设计模式,总结景观设计模式类型、适用范围及主要内容,为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模式,为后文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及设计模式借鉴。
1.从闽台两岸乡村景观设计比较的角度:
(1)福建省乡村景观设计以整体设计为出发点,乡村进行总体布局,再考虑局部细节;台湾省则是先对细节或节点进行设计,最后考虑到整体景观,二者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利于乡村景观设计的完善。
(2)福建省山水资源丰富,景观设计多来源于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利用下产生的历史文化;台湾省由于地域条件,景观设计多来源于生态资源以及文化传说等,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利于完善景观设计的主题类型,实现景观多样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