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在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后形成了系统的设计参考依据,以历史为依据进行遗址公园的保护性、开发性景观规划设计,形成遗址保护与鲜明文化特色延续的核心内涵。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满足之后,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需求,从参观博物馆热,到文化遗产旅游热,文化遗产正在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1.1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发展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延续、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健全遗址考古与遗址保护相关工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21年11月30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包括大汶口遗址在内的大遗址考古和保护展示工程,完善对黄河文化遗产的综合认知,推进“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
1.1.2文旅融合为遗产活化提供可行性路径
近年来,让文化遗址活起来,日益成为我国持续关注的文化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用文化来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同时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雒树刚,2018)。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考古遗址公园对遗址展示与阐释的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对考古遗址进行长久、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寻找新时期遗产保护工作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点。
(2)遗址作为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在遗产活化的大前提下积极作为。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遗址公园的保护利用、设计手法,归纳总结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方法,推动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遗产活化建设进程。
(3)在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可以指导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实践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实例“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以上理论做相应的论证,为其他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提供借鉴经验。
1.2.2研究意义
当前,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是对遗产保护的一种尝试,但是目前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理念、实践方法、法律法规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方法、技术支撑仍不完备,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还在不断探究,国家设立的多处遗址公园保护力度与规划深度参差不齐。从现实意义上说,探究遗产活化指导下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指导理论与设计手法很有必要。
2相关理论研究及遗产活化案例
2.1遗址保护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相关概念
2.1.1.1文化遗产
一般而言,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下来的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体系主要集中在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图2-1)。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明文化遗产包括文物、遗址与建筑群,是与自然遗产相对的遗产类型。
2.2考古遗址公园及相关理论研究
2.2.1概述
基于我国大遗址以土遗址为主的特点,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实践中缺乏现成的法律法规、规范等经验指导,我国在实践中提出了独有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它是运用保护、展示等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大遗址进行整合、再生,同时具备公园的游憩、科研等功能,是基于考古遗址与公园相结合而又不同于两者的新型产物(图2-3)(单霁翔,2010)。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指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1)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关系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将考古遗址公园界定为: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背景为主体,具备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展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定的公共空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义在“考古遗址公园”概念上着重添加了“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这一限定表达。由此可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价值最大、遗址范围最广、科研内容最丰富的考古遗址公园,两者属于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2)与一般城市公园的关系
与一般公园相比,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备公园的部分特点但又区别于一般公园,是对公园功能、内涵的拓展,是在考古遗址和公园理论与方法之上的进一步衍生及发展(单霁翔,2009)。可以看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是公园的某种类型,两者的基本功能的侧重点大有不同,内在性质及规划方式也不同。此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公园”侧重于“公共空间”的解释,“国家”则是指其所展示的大遗址在全国范围内大遗址中学术价值的重要程度及考古遗址公园的等级(赵文斌,2012)。
3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现状分析.......................34
3.1遗址概述...............................34
3.1.1遗址背景................................35
3.1.2考古支撑..................................36
4遗产活化视角下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48
4.1设计原则.................................48
4.1.1原真性与完整性................................48
4.1.2整体规划性与可持续性............................48
5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55
5.1设计目标..................................55
5.2设计理念...............................55
5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5.1设计目标
(1)保护、展示大汶口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通过历史图层的叠加进而呈现丰富的历史信息,打造以古迹保护、遗址展示为特色的遗址公园典范。
(2)保护与大汶口遗址考古文化时期原生环境相关的水网、植被等历史环境因素;保护与遗址现状环境相关的生态功能,打造以农旅结合、风貌展示为特色的游憩观光园。
(3)活化大汶口文化,践行文旅融合,打造以大汶口文化、遗址旅游为特色的文旅智慧景区。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新时期大遗址保护的创新方法,其实践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当前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忽视了遗址保护与发展利用的矛盾关系,过度的公园设计思维限制了遗址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现有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局面,缺少合适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此外,考古遗址公园涉及到考古人员、设计师、游客、原住民等多方面人群,其规划设计涉及多个学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协调统一,共同将遗址公园做“活”。大汶口遗址在大汶口文化当中是首屈一指的或者说是唯一的,在设计中应体现文化主题特色,以大汶口文化背景为全局依托,形成具有特质的文化景观。本文在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后形成了系统的设计参考依据,以历史为依据进行遗址公园的保护性、开发性景观规划设计,形成遗址保护与鲜明文化特色延续的核心内涵。
其一,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籍的研究,梳理出遗址保护及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研究进展等相关内容,并对本文切入点遗产活化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借助SPTCPE模型作出解读,从遗址本体活化和游客体验活化两个方面进行延展,所构建的相对完善的综述资料数据库成为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参考来源依据。此外,笔者选取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这一典型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学习,结合其他三个案例分析总结出当前遗址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其二,本文通过对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结合现状与历史遗存,筛选出当前考古资料中有价值的信息并转化为直观的图示语言,为之后的遗址保护措施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紧紧围绕上位规划所提出的文化旅游及遗址保护政策,确定了场地的设计范围。其后,在多次调研后总结出场地的环境条件、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等详细信息,并借助SWOT分析了场地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