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景观毕业论文案例:峄山龙河滨水景观文化要素的挖掘及规划设计

发布时间:2022-11-17 12:00:3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充分梳理了峄山镇地域文化,涵盖了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产业、宗教信仰等方面,将峄山镇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收集和梳理,在规划过程中对核心文化的选取应用主要以龙河水域范围展开,选取了峄山文化、龙河文化、儒孝文化、峄山乡村文化、桃源文化,以“五行”元素的表述方式,将五种文化融合贯通,分区打造不同功能场地,将文化细化到各个区域的规划之中。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农民主体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吸引人才集聚,带动产业兴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2018)。济宁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完成了《济宁市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规划》紧扣全市“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域特色,提出“两带、四区四型、三生三美”的空间布局,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综合配套与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山地自然资源优势,适度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加快形成低山丘陵风貌特色的美丽山村。邹城市立足本区域资源优势,提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发展构想,整合乡村空间、特色产业、自然生态资源等要素,以产业提升、生态优化、文化融合为主要方向的建设思路,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本项目龙河生态项目区是邹城市峄山镇乡村振兴示范区中重要构成部分。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回归于大自然、陶冶文化情操,重建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搭建文化传递的纽带,营造出更适合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的景观环境(贺俊珲,2016)。国家多次提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受工业革命和文化复兴的影响,文化、景观等观念较为先进,在传承文化、保护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理念和实践相对成熟,对我国的文化保护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国外文化景观发展历程

F.Ratzel在1895年使用文化景观概念,他称之为历史景观。他主张对田地、村落、城镇及道路等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分布、相互联系和历史起源(王煦柽,1985)。

德国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提出文化景观论,是文化景观学说的创始人,他在1906年提出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要求把文化景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进行研究(单霁翔,2008)。

美国学者Sauer(1972)受德国学者Otto Schluter和S.Passarge的影响,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R.J.约翰斯顿,2004)。

1992年,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中,“Cultural Landscape(文化景观)”这一概念被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路建普L,2019)。

2 相关理论及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

2.1.1 农文旅融合

农文旅融合是指 “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用“文化+”开拓融合发展空间,强调以农业为核心,将文化和旅游引入农村经济中,依托现有特色资源和闲置资源(欧阳胜,2017),通过三者的融合,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等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活力,创造“1+1+1>3”的效果。借助“文化 + 旅游”“文化 + 科技”“文化 + 演艺”“文化 + 商品”等,通过强化本土文化扶持、塑造鲜明文化品牌、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配套全域优质文化服务,打造看得见的文化、可体验的文化(冯巧玲,2019)。坚持“根在乡土、本在农业、魂在文化、出在旅游”,将三者有机结合,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1.2地域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是在与自然长期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Ian D,2003)。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地域”是地域文化的形成的客观背景,是地域文化的物质支撑。社会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文化背景,是联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媒介。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与某一种生产行为和生活习俗相联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就成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众多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色集合为文化丛,文化丛从发源地向外扩散;人们对文化特色的选择与结合显示出不同地区的特征,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或文化圈(陈建远,1990)。形成的文化区域或文化圈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域文化。

2.2案例分析

2.2.1河道水域生态景观——张家港市双山岛

(1)项目区位: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地处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主航道之间,与苏州、无锡、泰州和南通四市的长江水域相连接。

(2)项目资源:双山岛内水系资源丰富,有南环岛河、西环岛河、东环岛河、南横港河、双山港、东港等多条水系相互交织,水质良好。河道两侧多为的农田、林地或非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小,生态自然的肌理良好,为双山岛水系景观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一环、四片区”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心:水上森林慢养区,即全岛的地理中心也是全岛主要的公共中心,其核心功能为森林湿地游憩和生态度假养生。一环:沟通全岛的环岛河景观环,以水体净化、水上游憩体验、生态展示为主。四片区:稻花小镇慢闲区、度假康体慢活区、沙上文化慢游区、生态湿地涵养区。

(4)主题定位:“长江慢岛、沙上绿洲”。长江——突出双山岛的地理和文化的从属性;慢岛——建构和引导长江流域独特的江岛度假慢生活;沙上——体现双山岛和张家港地理人文的本质特征;绿洲——打造原始自然、四季斑斓的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

(5)生态景观:张家港启动双山岛生态修复工程,严守沿江生态红线,将双山岛功能划定为“休闲旅游度假”,确定“长江慢岛、沙上绿洲”发展定位,陆续启动全岛搬迁、生态修复、设施配套三大工程,采取绿化景观提升、环岛绿道拓宽、水系疏浚等措施,实现生态岸线“全覆盖”(许海燕,2019)。将双山岛环岛岸线将转变为景观岸线,同时加强以路网、水网、绿网、游客码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绿肺”,扮靓“城市客厅”,不断擦亮景观底色,保持生态亮色。

3峄山龙河滨水景观文化要素的挖掘与表达 ·············· 14

3.1文化要素挖掘 ····································· 14

3.1.1文化要素挖掘途径 ········································ 14

3.1.2龙河生态项目区文化元素挖掘范围 ····························· 15

4峄山镇龙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 22

4.1龙河生态项目区概况 ····························· 22

4.1.1交通区位 ··································· 23

4.1.2自然条件 ······································· 24

5运营保障体系 ·································· 65

5.1运营管理 ····································· 65

5.2项目运营保障体系 ····································· 66

5.3项目运营收益方式 ······································ 67

6讨论

6.1创新

首先,地域文化对滨水景观的建设发挥着提质的作用。滨水景观的核心是地域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而滨水景观的特色化装扮则离不开地方文化,二者犹如卯榫结构,榫卯从内到外的匹配,才能相互紧扣结合,拼建出稳固的形态,因此滨水景观的设计也要应用合适的地方文化,才能建设出独一无二的滨水空间。我国水资源丰富,水文化是个宽泛的文化,它在地区的特色化演变,丰富了水文化的内容,在峄山镇的特色化表现为龙河文化,在对龙河进行景观设计时,龙河文化是设计的核心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共筑特色滨水景观。

其次,地方文化结合产业发展。乡土产业是文化的一种,乡土文化也是产业的分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割裂文化和产业的联系,发展是战略的初衷,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助力,二者要相互依附,发展特色第三产业,走出农文旅融合的共同进步之路,桃源文化是当地桃园产业撬动第三产业的杠杆,桃园产业为峄山镇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以桃源文化为主四大文化为辅发展旅游业,拓展产业链条,开展桃花节、品桃会、采摘大赛、教育科普等活动,积极带动和发展当地其它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优势,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本文以实际案例展示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融入方式。为了挖掘出滨水景观更加深厚的底蕴,面对多种多样的历史文化素材、生态内涵,我们需要立足于当地的生态和产业,对本地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梳理,要做到细致、严谨。对梳理的文化要取舍有度,对此进行凝练、整合并创造出特色文化元素。在滨水景观建设规划及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大方向的空间把握,增强景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掌握小方面的景观细节,做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局部内容富有变化,真正让地方文化在景观中再生长,制定地域专属的滨水景观。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7结论

本文在峄山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生态、产业、文化方面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分析河道水域景观、地方文化提取、农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以及实地考察的方式,探索生态、文化、产业的契合点。峄山镇历史发展时间段较长,自然资源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丰富,本文充分梳理了峄山镇地域文化,涵盖了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产业、宗教信仰等方面,将峄山镇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收集和梳理,在规划过程中对核心文化的选取应用主要以龙河水域范围展开,选取了峄山文化、龙河文化、儒孝文化、峄山乡村文化、桃源文化,以“五行”元素的表述方式,将五种文化融合贯通,分区打造不同功能场地,将文化细化到各个区域的规划之中。选取的核心文化意义重大且促进峄山镇发展,但是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几个文化要素的堆叠和摆放,要充分把握文化的地方化、特色化,比如“龙河文化”是水文化的本土化演变,“桃源文化”是当地特色产业的延伸。本文依据峄山镇的自然基础,提出 “山、水、城、园一体化示范区”的设计规划,从整体布局、功能分区到景观小品、景点命名、乡土植物,无不体现着峄山镇的本土文化,打造具有乡土记忆、人文风情的特色乡村。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