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以扩大口袋公园的服务范围、提升口袋公园的景观品质与服务功能、满足中心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初衷,从理论与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分析、规划设计策略三个部分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来指导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得出一定结论并给出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其他地区的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日益侵占城市绿地,城市建筑不断增加、密度不断增大,然而供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城市绿地却日益减少,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缺乏亲近自然的公共开放空间。尽管城市中的综合公园和城市边缘的郊野公园为人们提供了接触自然的场所,但是由于距离较远,通行花费时间较长,无法满足人们饭后茶余的活动需求(朱正英,2021)。中共十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这一现实,大量建设大中型公园是不可能的,艾伦说过:盲目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是不可能的。财政经费与工业发展的限制,导致公共绿地面积与数量的快速增长变得不切实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2001)。
口袋公园占地面积小、选址灵活的特点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下土地紧张的城市发展,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建设口袋公园,使其作为城市公园的补充,共同服务城市居民,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中公园绿地供需不平衡的窘迫现状。
1.2研究目的
本文从日常生活视角切入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旨在分析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与口袋公园空间存在的矛盾,进而深入挖掘口袋公园的现状问题和不同使用人群对口袋公园空间的需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案,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1)总结中心区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和居民需求。从日常生活的视角,研究分析宏观层面上中心区口袋公园的总体布局,微观层面上不同类型口袋公园的现状问题和使用者需求,最后对问题和需求进行归纳总结。
(2)提出针对中心区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基于中心区口袋公园的现状问题和使用者需求,结合相关设计理论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借鉴经验,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策略。
(3)对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基于中心区口袋公园的现状问题和使用者需求,将规划设计策略运用于中心区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中,提出一个合理且具有建设性的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使其充分发挥口袋公园的社会价值,为人们带来亲近可及的、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2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案例分析
2.1日常生活相关理论
2.1.1日常生活概念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84)是这样描述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是生计、衣服、家具、邻居、环境……如果愿意,你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在他看来,日常生活是人们日常的例行公事和重复的生活方式,更强调是“现实生活”和“此时此地”的非抽象现实。通俗来讲,日常生活就是一种重复的、数量化的,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最真实的物质生活活动(范文静,2021)。
2.1.2日常生活行为分类
扬·盖尔(2002)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必要性活动是指上学、工作等那些人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参与的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自发性活动是指散步、闲坐和驻足观望等外部条件适宜,且场所具备一定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的活动,对外部环境要求最高,好的环境能够延长使用者的活动时间,进而衍生出大量的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包括见面打招呼、交谈和儿童游戏等,大部分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因此,改善公共空间中促进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发生的条件,就能间接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基于上述理解,将使用者在口袋公园中的活动进行分类整理(表2-1),发现使用者在口袋公园中的活动以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主,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口袋公园设计时,应根据使用者的不同活动需求,创造能够承载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环境,激发口袋公园中的自发性活动,衍生更多的社会性活动,提高公园活力。
2.2口袋公园相关理论
2.2.1口袋公园概念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宰恩在主题为“纽约的新公园”的展览会上提出的,它的原型是建立在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型公园,也称口袋公园系统、袖珍公园、迷你公园、微型公园等,不同国家对口袋公园的称呼有所不同(彭玥,2009)。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标准中对口袋公园缺乏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因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其对口袋公园的理解和定义也略有不同,将近年来不同学者对口袋公园的定义整理如下(表2-2)。
3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调研与分析.....................26
3.1调研过程....................................26
3.1.1调查研究的时间..................................26
3.1.2调查研究案例选择.................................26
4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策略................................55
4.1中心区口袋公园规划选址.......................55
4.1.1挖掘空间,增加公园数量.....................................55
4.1.2平衡布局,扩大服务范围.................................56
5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实践....................61
5.1规划设计目标.........................................61
5.2规划设计依据.....................................61
5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5.1规划设计目标
本次规划设计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中心,通过前文的研究分析,在充分了解中心区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和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扩大公园服务范围、提升公园景观效果、增加公园服务功能、增强公园文化属性”的规划设计目标。
(1)扩大公园服务范围。对中心区口袋公园进行总体规划,通过规划选址,新建一部分口袋公园,增加中心区口袋公园的服务范围,满足居民对绿色公共开放空间的使用需求。
2)提升公园景观效果。在尊重场地原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景色优美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3)增加公园服务功能。针对不同类型口袋公园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划分场地功能区、增设公共设施,营造承载人们丰富活动的空间,满足使用者的多元需求。
(4)增强公园文化属性。充分挖掘场地的文化内涵,通过提炼、抽象等设计手法将其融入到公园中,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口袋公园。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以日常生活视角为切入点,对潍坊市中心区口袋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界定了口袋公园的概念,创新性地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视为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归纳总结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的因素为口袋公园的选址布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公园空间的构成要素,并对其设计建议进行梳理总结。
(2)总结中心区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和使用者需求。在宏观层面上,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微观层面上,居住型口袋公园的问题如文化缺失、边界处理形式粗放、植物景观差、公共设施不足、缺乏儿童活动空间,需求为亲子、锻炼、休憩、交往、运动。工作型口袋公园的问题如休憩活动空间不足、缺少参与性与艺术性景观、地面铺装和植物绿化等要素与商业环境不协调,需求为解压、休憩、交往、通行。交通型口袋公园的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空间利用不均衡、公共设施不足,需求为通行、交往、活动、休憩、观景。
(3)提出针对中心区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挖掘空间、平衡布局的策略。在微观层面上,针对居住型口袋公园提出重塑生活场景、构建多元空间、完善公共设施、优化公园边界和增补植物绿化的策略。针对工作型口袋公园提出平衡功能分区、增加互动设施、更新公园构成要素的策略。针对交通型口袋公园提出挖掘地域文化、划分穿行空间、完善公共设施的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