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明确老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目标。通过更新设计,一方面优化老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包容的、通用的活动空间,吸引不同年龄群体回归老社区公共空间,激发老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
第一章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相关概念概述
(一)老社区概念界定
“社区”一词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他指出社区是基于自然意志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社区中社会关系的基础包括感情、传统和共同联系在内的自然意愿,其特点表现为人们对本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1]我国费孝通教授在翻译英文版《社区与社会》一书时,首次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他认为社区不仅仅是一种地域社会,更是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共同体。我国于2000年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表明,“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更是具有频繁互动关系和一定认同感的共同体。”
而老社区是指居住楼以及其居住环境在经过一定时间和使用后整体功能出现综合性衰退的社区。其物质环境虽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但已然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其整体空间环境出现了破损、老化等陈旧特征,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削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老社区属于相对性概念,是针对于新社区而言的,伴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社区也会转变为老社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3]本文所研究的老社区主要是指建于2000年以前,主要由单位制社区和早期建设的商品房社区组成的。
(二)社区公共空间释义及其作用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在社区里可供社区居民进行日常行为活动与社会交往的空间载体,公共性与开放性是其主要特征。其分类按照属性的不同有着多种划分方法。如依照空间位置来看,可分为户内公共空间(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等)与户外公共空间(社区公园、社区绿地等)两大类。而依照空间的功能类型来看,大致可分为社区街道空间、社区商业空间、社区公共绿地、社区广场空间等。这些公共空间承载着社区居民的各项日常活动与人际交往,往往是居民们最容易产生记忆的地方,包含着这个社区的物质环境特征与人文环境特征,因而成为了社区空间环境中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场所之一。
第二节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一)通用设计理论及其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的衍生原则
一、通用设计理论释义
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也称“普适设计”,其明确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是基于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不同于辅助设计、无障碍设计、易接近设计等针对特定群体的设计理念,通用设计专指为所有人而作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建筑、环境、产品设计适用于所有人群。“其核心理念在于让所有使用者都拥有平等使用设计的权力,无论使用者属于何类人种、处于何种年龄阶段、具有怎样的身体状况与能力水平等。通用设计理念倡导的是无歧视、尊重个人的权力与同等使用机会,致力于在最大可能程度上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的设计。”[1]尽管这个理念带有一定乌托邦的色彩,但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通用设计聚焦于所有使用者需求,设计的应用不仅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生理层面,能够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感官上的愉悦,还考虑到了使用者的心理层面,为尽可能多的使用者提供了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用设计理论在环境设计与产品设计等领域不断发展,已成为了设计界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现有的设计,并且能够更好地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用通用设计理论。由美国罗恩·梅斯教授领导的通用设计中心提出了有关通用设计的七项原则[2]:(1)公平的使用(equitable use):设计应该让具有不同背景或能力的人都公平使用,具体表现在给每一位使用者提供无差别的使用方式与平等的服务。设计不应该划分使用者(如残疾人、老年人),更不应该让使用者产生被特别对待的心理。比如建筑入户设置的坡道,所有人都能方便地使用。轮椅使用者、腿脚活动不便的人都可以借助坡道自由出入。(2)使用中的灵活性(flexibility in use):设计应该具有弹性,可以迎合不同人群喜好与能力。具体体现在设计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调节性与互动性。例如洗手间里设置的不同高度的洗手池,可供不同身高的人们选择使用。
第二章老社区现状研究及全龄化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老社区面临的问题
(一)老龄化问题对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其简单的表现形式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通常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化阶段,主要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否超过总人口的10%。然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2%。近年来,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见表2-1)。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大约将占到总人口的34%。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除了具有增长速度较快的特征之外,另一特点也不容忽视,即老龄化发展程度不均匀。表现在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并且大城市的情况更为严峻。以上海市为例,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2]。
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后,有着较多的生活闲暇时间,休闲活动成为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因而,休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在当前的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满足老年人群体的休闲活动需要成为了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此外,一方面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特征表明了家庭对于老年人而言有着特殊且重要的意义,并且,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成为了当前国家推行的养老方针的主流[1]。另一方面,老年人因为生理特性的限制,决定了其开展休闲活动的主要范围在居住社区或是邻近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因此,营造适老化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成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城市居住区中,由于老社区存在的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所以解决老社区老龄化问题更成为了重中之重。
第二节老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空间不足,空间功能单一
由于老社区建成时间较早,社区内部空间大多存在着空间功能分配不均衡的情况。社区内部大部分的空间被住宅楼和道路网所占据,而除住宅楼之外的户外公共空间在建设之初缺乏整体规划考虑,户外公共空间分布较散,且场地面积较小。供社区居民休憩娱乐的公共场所多为健身器材、休息座椅组成的小型广场或是小型花园,且大部分场地内存在着活动空间功能较为单一、公共活动设施不足或老化等问题,已然不能够满足居民们的多样化生活需求。场地对居民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居民的参与度逐渐降低,场地活力不足。在活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弥补活动空间的缺失,有居民选择在宅前空地放置废弃家具,作为简易的休憩空间,进而得以进行下棋、聊天等休闲活动,也有居民选择在车行量较少的路边散步、运动……活动空间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的开展,还直接影响着居民对社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会给居民埋下了安全隐患。此外,研究老社区公共空间使用人群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组合人群是活动空间的主力军,而由于既有活动空间缺乏对于混合功能或是多功能空间的考虑,往往给使用人群带来不便。比如在儿童玩耍的场地,没有设置或是设置很少的面向场地的座椅,导致陪同的家长无处可去。活动空间是居民在社区中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而老社区因为其活动空间的局限性,不能够满足居民休憩娱乐的需求,给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体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而,增加休憩娱乐的活动空间也是更新老社区公共空间的一大课题。
(二)零散空间消极,空间资源浪费
老社区零散空间消极化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区居住环境的一大因素。零散空间消极化问题主要包括畸零空间的滋生。畸零空间也作消极空间、失落空间。“消极空间是指那些无计划性、不能满足人们意图或需要的无边界空间。”[2]其主要特征是:一是空间资源未被合理、有序地使用;二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消极空间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老社区现有的公共空间中存在着许多小体量的消极空间,常见的消极空间有堆积单车的宅间空地、堆放杂物的边角空间、废旧家具占据的宅前出入口空间等。
第三章全龄化视角下的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29
第一节适老改造——优化老年人生活空间.......................................29
(一)物质环境的适老化改造.......................................29
(二)交往空间的适老性营造......................................30
第四章武定新村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实践....................................39
第一节武定新村现状研究..........................................39
(一)武定新村基本概况.......................................39
(二)武定新村的历史变迁..................................39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5
第四章武定新村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一)武定新村基本概况
武定新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部秦虹路上。它是始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居住区,作为南京晨光机械厂的职工宿舍之一,属于典型的单位性社区。周边交通设施、商业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周边公园绿地资源较为丰富。社区内部配有社区医院和幼儿园。社区西侧紧邻武定新村小学与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东南两侧紧邻其他居住区。社区内部共有45幢居民楼,全部为多层住宅,居民楼布局按照行列式排列。共有住户2607户,老年人的人口比例较大。社区边界用围墙与铁质栏杆围合,设有三个出入口:西北门、西门和南门。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基于全龄化视角,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当前城市老社区面临的老龄化问题与流动人口问题给社区公共空间带来的影响,分析了老社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中观层面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社区更新案例以及进行了社区公共空间全龄化改造的可行性分析;从微观层面探究了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设计方法。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明确老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目标。通过更新设计,一方面优化老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包容的、通用的活动空间,吸引不同年龄群体回归老社区公共空间,激发老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另一方面,改善老社区的人文环境,通过促进不同年龄段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代际融合,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老社区成为真正的精神共同体。
(2)明确了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意义。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居民沟通与交往的场所,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延续社区情感,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互动与集体活动的平台,不仅使得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居民能够在同一场所中进行交流,也通过营造居民们的场所记忆,拉近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了社区的空间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平衡“老”与“新”之间的关系,社区的更新设计从物质空间环境的修缮到人文空间环境的营造,是促进原有居民与外来居民之间融合,老社区与城市大环境之间协调的有效途径。
(3)明确了城市老社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和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老社区主要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和人口流动问题。前者放大了老社区公共空间的不足之处,后者则是间接反映出老社区内部可供交往与沟通的公共空间的缺乏,同时,两者也表明了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而老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活动空间、停车空间、零散空间以及绿化空间四个方面。
(4)明确了全龄化视角下老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鉴于老年人群体在老社区人口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首先要对老社区进行适老化环境的更新,体现对老年人群体的人文关怀。适老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交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次是对老社区进行全龄共享环境的更新,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共性使用需求,体现公平使用、包容的设计理念。主要从活动空间、停车空间以及绿化空间三方面进行改善。最后是对老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功能优化,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主要从零散空间、公共设施以及数字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