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门户广场设计思考——以山西运城市高铁站站前广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18 10:58:3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文章以运城市门户广场的景观塑造作为实践案例,对以上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门户广场景观塑造策略进行验证,希望为后期的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运动所带来的能源革新,改变了城市交通的运输方式,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城市边界日益消散,以防御作用为主的城市门户也逐渐消失。在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中,城市门户融入城市规划布局,成为城市整体规划的序列开端。这就意味着城市门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建立足够完善的功能空间来为城市服务。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往往将城市门户作为城市广场体系的组成来设计。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传统的认知不足、价值观念定位不准确、环境规划不全面等,一些门户景观的建设单方面考量规模的宏大与外在的气场,忽略了城市门户的存在是为活动在其中的人来服务的,没有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感受和想法,缺少人性化;另一些则是无法深入提取本地的特色,只是一味的对优秀的城市案例进行模仿,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由此呈现出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通病。

在现阶段的建设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保证城市门户广场功能完善的情况下,确立既符合城市发展进程,又凸显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想要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就需要找到问题根源,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吸收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使设计立足于地域文化,既具有历史积淀的沉稳又兼备时代发展的朝气。

1.2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研究内容

本篇论文把城市门户广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研究思路,探讨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门户广场建设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通过对城市门户建设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并对国内外门户景观设计发展历史和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进而进行城市门户的概念界定,明确现阶段我国在城市门户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域文化对相应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本篇论文站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明确问题的根源,探寻影响城市门户广场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根据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针对核心问题分别提出“因地制宜,融合区位环境”、“功能完善,形成情感共鸣”、“细节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的解决路径,实现自上而下、自宏观至微观的景观设计策略,并以运城市高铁站站前广场作为案例进行实践验证,希望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对城市门户广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在文章最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探讨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门户广场规划设计策略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需解决的问题。

1.2.2研究意义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起步较晚但需求量巨大,在城市门户景观建设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城市门户景观的塑造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规划设计千篇一律缺乏识别性、功能空间的缺失、景观细节设计不到位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门户广场景观塑造影响因素进行剖析,进而总结出与现阶段城市背景、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设计策略,对以上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改进与解决,使城市门户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上实现与城市的互惠互利,真正成为创造城市精神文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居民城市认同感、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空间,并为我国城市门户广场景观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章运城市门户广场现存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2.1现存问题剖析

2.1.1设计趋同化

就像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城市建设同类化现象一样,在城市门户广场现有的设计实践中也存在明显的模仿、抄袭现象,各城市门户广场的打造缺乏辨识度和对城市人文内涵的表达。2004年相关部门明确提出应进行人性化设计,从而体现广场的“经济性”、“系统性”和“文化性”。所谓的“文化性”就是广场的门户属性,需要在塑造景观的过程中展现城市独有特色。

这几年,一些特大城市已开始积极探索城市门户广场的特色表达,在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比如杭州和武汉。但大部分城市的门户广场建设还是采用通用化、模块化的手段进行照搬。以运城市、宜春市高铁站前广场为例(如图2-1),广场整体的趋同性较高,无法进行很好的区分。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2.2地域文化凸显城市门户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现阶段城市门户广场建设中所存在的设计趋同化、功能性欠缺、景观盲目化问题,主要是各个层面上的城市特色表现不足导致的。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和演变,地域文化孕育出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而不同的城市景观也能反过来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文脉与场所精神是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由此两方面出发进行地域文化凸显城市门户特征的探析。

2.2.1城市文脉表达城市特色

人类活动一经开始,便向前推动自身的进步,这一路上产生的成果数不胜数,城市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城市的出现体现了人类群居化、社会化的过程,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延续,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思想等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一座城市独特的风貌,这便是城市文脉。

结合人类认知程度进行分析,城市文脉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文化形态。显性文化是以人们可以直接感知、易于认识到的形态存在的,例如城市中的人、建筑、雕塑以及构成空间环境的可视的各种要素,这些构成部分共同组成了我们日常所谓的城市景观,他们赋予城市新的意义,增加了城市的特性。隐性文化是潜藏在显性文化之后的,对显性文化要素的存在与发展形成主导作用的因素,例如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只有真正了解、尊重并遵循隐性文化的发展规律,整合城市发展的各方力量,才能将显性文化进行更好的塑造,真正发挥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

第三章地域文化提炼方法与景观塑造策略研究....................................24

3.1地域文化提炼方法.........................................24

3.1.1借代.................................................24

3.1.2抽象简化...................................25

第四章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运城门户广场设计实践....................................37

4.1项目概况........................................37

4.1.1区位分析.....................................37

4.1.2交通分析....................................38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63

5.1主要结论.................................................63

5.2问题与展望..............................................63

第四章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运城门户广场设计实践

4.1项目概况

本章把运城市高铁站前广场作为实践对象,对上文提出的地域文化视角下自宏观至微观的景观塑造策略进行实践验证。在运城市地域文化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解决城市门户广场门户作用不强的现状,为今后门户广场的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次项目实践主要用地为运城高铁站南侧场地,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如图4-1)。结合其地理位置及“高铁效应”,需要打造人文、功能相结合的空间景观环境,发挥其城市客厅的作用。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4.1.1区位分析运城高铁站位于运城市东南部,坐落于运城新城和旧城的交界线上,其西南侧为运城的旧城区,东侧与运城新城区连接,北侧又与盐湖开发区毗邻,在城市后期的发展中占据绝佳的地理位置。周边1500米范围内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陶上村、吕儒村、滕家卓村、濠头村和阳倦村位于1500米包围圈内。学苑路与迎宾路交叉口有小型购物中心,学苑路中段西侧有在建的城市运动公园。周边整体环境较为空旷。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1主要结论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需求量巨大,在不具备完整理论体系和优秀实践案例指导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城市建设通病。例如城市门户建设无法凸显城市特色、功能缺失、景观设计盲目等,这导致城市门户的“客厅”作用被弱化,这种现象在我国城市门户广场的塑造中是普遍存在的又亟待解决的。因此,本文通过问题导向式的研究方式,针对城市门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设计趋同化、功能性缺失、景观盲目化问题,在景观塑造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运用文化的包容性,提出自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的景观塑造策略:

宏观层面:通过对场地所处的城市背景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运用“因地制宜,彰显城市特色”的策略,为门户广场的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中观层面:通过对现阶段门户广场发展中所需的功能空间进行梳理,分析场地自身在空间尺度、功能性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功能完善,形成情感共鸣”的策略增加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增强人群的地域认同感。

微观层面:充分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运用借代、抽象简化、夸张、场景再现的手法实现“细节设计,凸显地域人文”,通过多样化的景观载体使景观塑造具备强烈的地域特色。

文章以运城市门户广场的景观塑造作为实践案例,对以上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门户广场景观塑造策略进行验证,希望为后期的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