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代写,本文为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首先从理论出发,参考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城市广场以及河西走廊城市广场研究现状,明确在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面目前尚未有较系统的研究,进而对河西走廊相关城市广场进行问卷调研与实例分析,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论述了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营造原则以及以武威市为例的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一、河西走廊地区及其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一)河西走廊地区特征分析
1.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河西走廊便有着关于月氏、匈奴等游牧部落聚居地与大量的神话传说。《汉书·扬雄传》、《禹贡》等均可证明河西走廊地区游牧民族的存在,可见其发迹之久远。
公元前138年西汉,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这个亚洲最强、幅员最广的游牧民族,实现彻底的王霸之业,郑重地将象征授权的符节交付于张骞手中,随着张骞“凿空”之功,汉武帝又派霍去病、卫青西击匈奴,开辟四郡: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临界古金城。河西四郡的定名都有着各自的内涵与意义,武威,为表武帝在河西的宏伟功绩而命名。顾名思义,张掖取张汉朝之臂腋,断匈奴之臂之意。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敦煌则是盛大辉煌的意思。
自此,汉族居民迁徙到这里,开垦田地,兴修水渠,注重发展农牧业的同时,为军队提供粮草与马匹,使西域与中原彻底联接了起来,而且切断了蒙古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游牧民对中原地区所存在的威胁。从此,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疆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汉末年至唐朝,王朝的覆灭与更替并未过多的对河西走廊地区造成影响,河西走廊变成一处小天堂,基础设施保存良好甚至继续发展,也为隋唐重开丝绸之路做了重要铺垫。与此同时,为躲避政治灾难的中原大家也迁至河西,因此河西地区此时人才济济,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扎下根脉,并在日后反哺中原,这样一来也成为了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此外,由于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最接近中亚、新疆的区域,佛教便因此作为中亚和印度的文明种子从河西走廊开始传播。由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通过翻译佛经、彩塑与壁画、开窟造像等方式来推广和弘扬佛法,这些著名的佛教徒运用这些方式使佛教有了中国化的开端,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调研及存在问题分析
1.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调查
充分调研是景观设计的前提和根本。全面了解设计实施地点的背景、特点与设计现状,深刻了解设计对象,掌握设计受众的特点,是我们进行设计的重要步骤。因此,在了解河西走廊地区特征之后,为系统的把握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市民满意度,对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向河西走廊城市市民以及部分城市广场参与者随机发放60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与统计,本次调查对象包括:武威市南城门广场、金昌市人民文化广场、张掖市中心广场,这三个广场均为所在城市较著名的城市广场,各具特色且较有代表性。发出的所有问卷全部回收并全部有效。调查的重点是河西走廊城市市民以及城市广场参与者基本信息以及行为活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性满意度、城市广场中景观元素满意度等。另开设开放性问题对满意度进行详细了解。调查问卷见附录A。调查内容整理如下:
二、以武威市为例河西走廊城市广场研究分析
(一)武威市概况
1.地理区位
武威是河西走廊上的绿洲,作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东大门的武威南部是巍峨的祁连山,北以北沙河与永昌、民勤县为界,东北是广阔的的腾格里沙漠,东部连接古浪峡,西与永昌县洪积扇戈壁滩相连接,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市位优势。
2.气候特征
武威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阳光充沛,天干雨乏,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约8℃,年均降水量约170毫米,日照时长2200-3000小时左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沙尘暴、霜冻、暴雨等。
3.经济概况
武威市农耕文化丰富,耕种历史久远。河西商品粮基地中,武威也属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武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武威全市生产总值488.46亿元,比上年增长4.0%[38]。
4.发展历程
汉武帝开拓河西四郡,武威以汉军在此展示卓著战功而得其名,一直以来武威郡战略地位居高。三国时期,凉州位居西北区域的政治中心统领河西五郡。十六国时期作为多国的都城,区域包含河西至新疆东部。到唐代,凉州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设立都督府为朝廷统治河西以至整个西域的基地,武威当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被著名高僧玄奘西行路过时称颂赞美,“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宋、元、明、清,统治政权在武威设州置府,是河西地区重要的政治中心。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甘凉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此设武威专区、武威地区。2001年武威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省辖地级市。
(二)武威市城市广场现状调研与分析
通过网络调研,武威市城市广场主要有:武威站前广场、南城门广场、文庙广场、文化广场、丹阳广场以及七彩之夜啤酒广场、万达广场以及中天健广场。其中,据了解啤酒广场已废弃,万达广场以及中天健广场属于纯商业性质广场,不做详细分析。综上,选定武威站前广场、南城门广场、文庙广场、文化广场、丹阳广场共五个对象展开调查研究,具有针对性的对武威市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现状进行把握,明确问题所在,有助于精准把握以武威市为例的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重点。
武威市站前广场位于武威市火车站前,位于迎宾路尽头,临建设路,如图2所示。在广场人性化与功能性方面:火车站前广场是来到城市的第一站,是城市状态和样貌的展示,第一印象的营造上效果较弱,如图3所示;广场整体铺装引导性不强且部分区域损耗已较明显,影响使用,如图4所示;在火车站前广场多处运用台阶、高差,部分铺装材料选用不当,没有充分考虑火车站人群携带物品较多的特点,设计缺乏人性化,如图5所示。另外,绿化较少分配不均,生态参与感较弱;座椅、垃圾桶等设施不足,大部分游客没有地方休息,在座椅不足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座椅设置位置不当,无人使用;水体基本废弃,被简单拦隔,如图6所示。在地域性体现方面:仅有少量文化元素,未将文化元素融入广场细节,导致广场文化氛围感较弱,尚未融入城市特色,如图7所示。在广场活力方面:不论是参与者的流动还是基础设施的现状都反映着广场活力不足,设计理念较为滞后且没有较突出的设计亮点。
三、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案例应用研究—以武威市“古今广场”为例..............33
(一)项目概况...........................................33
(二)设计理念....................................34
总结与展望.............................56
总结.....................................56
不足与展望................................57
三、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案例应用研究—以武威市“古今广场”为例
(一)项目概况
“古今广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浪街街道,如图35所示,占地面积约21450平方米。
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基地周围分别为蒋家宅院、亲水丽都、南园小区等住宅区以及党校、社会福利院等政府单位,临古浪街,人群较为聚集,行政、文教、服务设施等各类资源相对完善。对于该位置进行城市广场建设,有较高的利用率以及发展空间,且周边尚未有建设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供市民参与使用。基地现状均处于规划在建状态,周边道路部分尚在维修,以及处于封路状态,百废待兴,亟待城市广场的建成。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本文为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首先从理论出发,参考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城市广场以及河西走廊城市广场研究现状,明确在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面目前尚未有较系统的研究,进而对河西走廊相关城市广场进行问卷调研与实例分析,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论述了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营造原则以及以武威市为例的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本文旨在结合现状提升广场功能的使用效率,增加河西走廊城市市民对城市广场的认同与归属,将河西走廊城市特色与文化有机的融入到其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去,以饱含城市特色、符合使用市民使用需求的城市广场形象推动城市发展。综上,本研究的具体成果如下:
首先,分析河西走廊地区历史、地理、气候等典型特征,明确对河西走廊城市广场进行研究的背景条件,并通过对河西走廊部分城市广场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对城市广场参与者的问卷调研,结合广场参与者以及设计者的视角,重点关注“城市广场人性化与功能性”、“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危机”“城市广场现状活力”等方面,总结出目前河西走廊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营造原则:高效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其次,基于前期调研以及对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的总结,以河西走廊城市东大门武威为例,对武威市地理、气候、经济、城市发展进行概述,共性结合个性,再针对武威市部分城市广场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以城市基础现状为根据,总结出武威市为例的河西走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营造策略:1.优化广场功能效率,符合河西走廊城市需求。结合城市现状分析河西走廊城市广场主要功能类型,运用场地共享、场地交叉使用、功能弹性转化等方式建立层次丰富的功能区域;2.满足参与者生理与心理需求,注重为人的设计。主要从空间类型以及节点设计上把握城市广场与人的联系。3.增强河西走廊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以再现民俗文化活动;展示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城市发展脉络等方式营造地域文化空间氛围,以及注重对景观元素地域性的把握。4.提升河西走廊城市广场的活力。使参与者在参与城市广场的前、中、后都与所在广场有良好和谐的互动关系,使河西走廊城市广场参与者产生参与-满意-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