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范例:游客感知视角下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景观优化策略与提升探讨

发布时间:2024-10-22 21:57:5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基于感知AVC理论的相关研究部分,探究了文化旅游景区与AVC游客感知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联性,景区景观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外部吸引力、内部驱动力以及中介条件,三者间的联系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在于景区内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其产生的影响力。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政策背景

2009年8月,我国提出《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起点,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1]。200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旅融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文化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通过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提质转变,实现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十三五”期间旅游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推动,使得景区旅游、文化遗产旅游都得到了繁荣发展。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驱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3]。2020年12月,陕西人民政府印发《全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文件,政策落实了“一带一路”文化旅游的发展主题,建设其“华夏文化传承展示之窗”的特色旅游属性。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4],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管理条例,传承发展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23年12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得以深入实施。2024年《加强中国-东盟区域性旅游合作的共同倡议》旨在以旅通心、以旅彰文、以旅赋能,深化睦邻友好,促进文明互鉴,推动合作共赢,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性旅游合作迈上新台阶。通过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及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传承保护提供了系统化长远的战略保障。本研究将围绕历史文化遗产景区环境展开,考虑到景区内部整体性及可持续性发展,将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多维化整合;着重于挖掘景区历史文化内涵及创新性思考,研究如何优化景区设计,满足游客旅游实际需求,传承和发展景区历史文化特色。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文化景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更值得传承的地域文化内涵。

(1)当前,延安清凉山文化遗产景区的文化感知度较低,难以有效传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元素逐渐被新兴事物所取代,从而缺失了其原本的文化意义,以至于对这些元素慢慢淡漠遗失,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并增强他们对这些文化的感知。

(2)通过对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历史变迁、自然资源、文化民俗、功能分布等基础数据,深入挖掘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出发,根据景区内部人流交通、空间结构、配套设施、绿化景观等特点,综合景区基础资料、现状问题等信息,针对游客具体评价内容对清凉山景区提出针对性地保护优化策略并进行优化设计实践,进而得出游客感知理论历史景区优化设计上的可行性。为延安文化景区景观的发展及研究提供一定的价值意义及保护意义。从创新的视角为我国文化景区公共内部进行改造研究提供可行案例,并为其他待改造的文化景区景观环境更新提供借鉴。

(3)延安清凉山景区内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设施不全、文化特色不明显,加强景区内感知文化感知景区建设,以此成为亮眼的景区文化遗产景区名片,提升景区文化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从而有效带动景区的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

2.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及案例分析

2.1文化景区基础理论研究

2.1.1文化景区分类与特征

文化景区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性文化遗产[29],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当代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文化景区的界定,主要依据国家标准与规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景区资源分类体系,包含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30]。物质形态如古建筑、历史遗址、传统手工艺品等,非物质形态如民俗习惯、宗教文化、非遗传统等。物质形态通过其建筑风格、文物古迹等,直观地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积淀,而非物质形态则以民俗传统、宗教习俗等形式,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是文化、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维度的综合性对象,融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同时反映了特定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下的空间组织形式。作为一个动态交互系统,可将其分为五类,主要以历史遗迹、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自然人文结合、非遗文化等景区(表2-1)。

文化景区这五类中既包括自然景区如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也包括人文景区如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宗教场所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通过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共同构成了文化景区独有的特征和文化氛围,其代表了地理空间的物理表现,也是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的舞台,承担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角色。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2.2游客感知的内涵及过程

2.2.1游客感知的内涵

将感知概念延伸到从事旅游活动的游客群体就出现了游客感知一词,游客感知的概念界定是进行游客感知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是对游客感觉和知觉的综合分析,代表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资源、设施服务以及旅游环境条件等信息通过感官进行认知的过程[34]。其通过感官来感知游憩的客体、游憩环境条件及其他信息,所获取到的心理认知过程,是游客将外部的游憩信息转化为其自身内在思维的过程。

(1)感知

感知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是对人心理现象的表述,是人类通过大脑皮质层对所接收到外部世界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客观存在做出的一种直接反映[35]。人的感知取决于对周围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认知基础,它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感知过程复杂,受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过去经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感知的定义既包括人的主观认知,同时也包括客观环境等协调发展。

(2)认知

认知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在接收外界信息后,会经过自身的处理与解读,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从而指导人的行为[36]。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加工和认知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类大脑对外部信息的深层次处理与理解,是人类思维高级活动的具体展现。由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理解,是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表现。

3 延安清凉山景区现状调研分析 ................................. 31

3.1 清凉山景区概况 ................................. 31

3.1.1 区位概况 ................................ 32

3.1.2 景区交通 ............................... 35

4 清凉山景区景观AVC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 51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 51

4.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51

4.1.2 评价体系构建的步骤 ............................. 52

5 游客感知下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优化设计策略 .............................. 71

5.1 延安清凉山景区AVC优化途径分析 .......................................... 71

5.1.1 历史文脉延续共存 ........................... 71

5.1.2 文化感知全面性 ................................ 72

6游客感知下清凉山文化景区优化设计实践

6.1景区总体布局优化

通过实地深入调研和前文AVC综合评价系统分析可知,发现景区内部发展仍存在薄弱环节,确定了景区景观核心布局发展不足问题。因此,需要紧密围绕第五章历史文化感知、生态环境感知和空间感知三策略综合考虑,对景区景观发展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优化设计提升。整体布局上,需要顺应延安地势,合理运用景区广阔的面积,为游客提供开阔的景观视野及独有的文化游览体验。

在历史文化感知上:增设景区主题文化景墙、文化水景喷泉及文化展示中心,以“文景融合”作为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整体景观更新设计的中心主题,加强景区景观内部的关联性,以实现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和谐共生。

在环境感知设计上:科学合理,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优化景区绿化布局、种植层次,保护清凉山的生态环境。

在承载力感知设计上:采用直线与曲线融合使用,表达其历史进程的曲折与平顺并缓解其原有空间景点分布不均的情况,打造更具整体性的景区形象,将对延安清凉山内游客和周边居民主要活动的中心区域进行景观优化,打造出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同时能够满足游客空间需求的优质景区,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还能够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图6-1)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7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感知AVC理论的相关研究部分,探究了文化旅游景区与AVC游客感知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联性,景区景观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外部吸引力、内部驱动力以及中介条件,三者间的联系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在于景区内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其产生的影响力。生命力则反映了景区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持续发展与输出的能力,其根本在于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循环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承载力则主要体现了景区景区环境、资源空间、人群心理三方的内在机制,其关键在于对景区景观的细心维护与系统管理,以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和生态保护。延安清凉山景区景观AVC感知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实践研究部分,归纳阐述了文化景区引入AVC理论的规划方法及其内容,将AVC游客感知理论与AHP分析法有机融合,参考景区景观相关学术文献、实地现状调研及咨询景区业内专家,确立了延安清凉山景区景观的要素权重,构建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景观AVC针对性评价体系,确立了1个目标层、3个项目层、10个因素层及29个指标层,运用AHP分析法对各项权重数据进行计算,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得到当前延安清凉山文化旅游景区的AVC三力面临的问题:吸引力>承载力>生命力,结果表明对于延安清凉山文化景区的提升发展中,景区景观的吸引力尤为关键,需要在对其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发展,提升文化景区资源吸引力;其次在承载力方面,必须严格把控旅游开发活动,确保其始终在景区各项承载能力的合理范围内,从而保障景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最后在生命力方面,需要注重与景区运营管理的协同配合,以推动景区实现长久而稳健的发展,确保景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进而实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