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范文:基于多感官体验理念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24-02-04 12:21:27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通过深度分析亲子互动中家长和孩子各种感官的感知模式以及感知过程,并对现有亲子互动空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研究如何通过多感官提样设计解决现存问题并为家长和孩子带来全新的亲子互动体验。

第一章多感官体验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1.1多感官体验的相关概念界定

1.1.1感官与感知

感官在《汉典》中被解释为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感觉器官。人类的主要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器官眼睛、听觉器官耳朵、嗅觉器官鼻子、味觉器官嘴巴、触觉器官皮肤。遍布于感觉器官的特定感官细胞能够收集到各种外界的刺激,如声音、光线、气味等,从而形成感受器。感受器是检测刺激信息并将其传送至感觉神经和大脑的特殊细胞,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体验世界的开始,当感官细胞接收到外界刺激之后,这些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之中,形成了我们的感觉1。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整合。感觉系统作为人体神经系统中处理感觉信息的部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神经通路、感受器、以及大脑中处理感知和知觉的单元。简而言之,感觉系统是物理世界与人类内在感受之间的变换器。当我们身体上的感觉系统被有效启动,才能打开大脑连接世界的窗口,进而建构出绵密的神经网络,绵延不断地将潜藏在大脑里的信息发掘出来2。人类具有多种感觉系统,外在感觉建立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和皮肤的基础上,对应形成视觉系统能够让人们看到外部世界的模样、听觉系统能够人们听到事物的声音、嗅觉系统能够让人们闻到各种不同的气味、味觉系统能够让人们品尝各种味道、触觉系统能够让人们触摸感受到软硬感受到冷暖等。除此之外,生物科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除了基础的五种感觉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内在感觉系统,包括前庭觉、机体觉、磁觉等。前庭系统主要负责人控制身体平衡感和感知空间感的感觉系统1。前庭系统能够为我们提供头部位置、运动和空间方位的信息,让人能够分辨自身身体动作的状态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运动时是在加速还是减速,是在直线前进还是曲线曲线。“机体觉又称为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感觉。通过感受器,内脏活动的信息被传入大脑”2,从而产生饥饿、口渴、疲劳、疼痛等感觉3。

1.2多感官体验的相关理论

1.2.1多感官体验的理论溯源

多感官体验起源于一1920年代,美国专注于研究语言处理困难和阅读障碍的病理学家兼精神科医生塞缪尔·奥顿(Samuel T Orton)和心理学家兼教育家安娜·吉林厄姆(Anna Gillingham)一同提出的多感官方法(multisensory approach)。奥顿在研究时发现,有语言处理问题和阅读障碍的人,智商测试通常能够达到平均水平或是高于平均水平。通过仔细的研究他得出结论,阅读困难的人与他之前研究的左脑受伤的人表现出相似的问题,因此阅读困难的人通常在阅读时接收到的信息无法进入左脑,使得右脑总是占据主导地位,他开始从教育的角度思考,然后他引入了“多感官”教学的概念,使阅读教学能够整合左右脑功能。后来他与心理学家安娜·吉林厄姆合作。安娜将他的“多感官”教学的概念转变为系统性的教学概念。即对70个音标、单个字母和成对字母对进行分类和教学,代表英语中的44个离散的声音。通过这一套系统,学生们不再需要记住所有的单词,只需要记住非语音的单词然后运用技巧来推理。她的系统与奥顿的多感官教学概念相结合为学生教学和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后来被称为Orton-Gillingham多感官方法。Orton-Gillingham方法以多感官方式呈现的单词和音节模式的系统教学是帮助这些知识进入学习者的左脑,对于那些患有阅读障碍的语言处理障碍的人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第二章基于多感官体验的亲子互动行为分析

2.1亲子互动行为

2.1.1亲子互动行为的概念界定

我国古代文言文中亲子通常指代父母双亲和其子女。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亲子关系的定义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血缘关系;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明确指出,父母子女关系又叫亲子关系,亲指父母,子指子女,父母子女关系是最近的直系血亲。同时,社会学的角度中的也揭示了法律、制度、地位等关系;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提出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有心理上在互相认同的至亲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1。不论从哪种角度来分析,亲子关系一定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关系。亲子关系也是个人生活中最有影响力、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关系之一。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在社会学词典中,互动被定义为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一般情况下,亲子互动的主体存在血缘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极个别特殊情况下,“不存在血缘关系的但具有稳定亲情关系的人相互交往”2,如养父母与领养子女也可以称为亲子关系。亲子互动行为通常指的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教育学学者张子生提出亲子互动行为是一种以家长为主导,在父母与子女或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交往行为,通常以游戏活动为主。亲子互动活动是家庭中儿童活动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2.2亲子互动行为中的感官体验

1969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尔丝(Anna Jean Ayres)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是大脑的一个无意识过程,就像呼吸一样,人们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人类的感官味觉、视觉、听觉、触觉的嗅觉等检测到的外部环境信息,通过大脑筛选信息并选择重点,形成体验并最终被赋予意义。感官统合让儿童以一种有目的的方式对正在经历的情况采取行动或作出反应,学习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爱尔丝指出“每一个孩子必须通过与世界上许多事物的互动来发展感官整合”。1除此之外,意大利学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指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存在,可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为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儿童的所有感官协同参与和家长的互动,会让孩子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认知,对成长和教育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2.2.1亲子互动行为中的视觉体验

(1)视觉感知的作用机制

人类大约70%的感觉感受器被分配给了视觉,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主导感官,使人能够了解外部环境信息或个人空间中所发生的事情。视觉感觉器官将这些信息资料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接收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和编码形成视觉感知。简单来说,视觉感知可以被解释为大脑理解眼睛所见事物的能力,赋予所看到的东西以意义。视觉感知包括对形状、物体、颜色和物体各种特征的识别和鉴定,并且能够使人对物体的大小、构造和空间关系做出准确判断。

(2)儿童视觉感知的发展

根据眼科相关研究显示,刚出生的婴儿的视觉感知能力只有成年人的65%。婴儿出生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视野是模糊的。因为大脑和视网膜中控制视力的神经细胞尚未完全发育,此时婴儿只能看到黑色、白色和灰色阴影。在6个月大是,婴儿能够清楚地看到彩虹的所有颜色,虽然他们的色觉不如成人敏感,但此时他们已经具备良好的色觉。1岁的孩子能够在较远远距离下认出他们经常看到的人,对深度和距离的感知已经相对发达且具备了一定的眼手协调能力。到2岁时,孩子的眼手协调能力和深度知觉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判断距离和抓握物体的能力并且对周边环境的探索和互动都非常感兴趣。儿童在探索和感知外部环境时,其视觉感知能力明显高于成年人。

第三章 亲子互动空间的设计现状与问题 .......................... 32

3.1 亲子互动空间的概念界定 ........................... 32

3.1.1 亲子互动空间的概念 ....................... 32

3.1.2 亲子互动空间的特征 ............................... 32

第四章 基于多感官体验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原则 ............................ 43

4.1 体验性原则 ....................................... 43

4.1.1 感官舒适性 ................................ 43

4.1.2 游戏趣味性 ...................................... 44

第五章 基于多感官体验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策略 ............................ 52

5.1 基于视觉感官体验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策略 ............................ 52

5.1.1 光影渲染空间氛围 ................................. 52

5.1.2 色彩调和心理状态 ............................... 54

第五章基于多感官体验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策略

5.1基于视觉感官体验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策略

5.1.1光影渲染空间氛围

光是视觉体验的第一要素,是一切审美的基础,没有光,一切物体都不会存在。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人眼可以感受到的波长范围被称为可见光。可见光根据光源的不同可以被分为字自然光与人造光。

自然光是以太阳为光源的一种光,是对人类来说最优质的光。在亲子互动空间中,自然光能够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最大程度的视觉舒适,是设计者的首选。通过在建筑外墙创建开口将自然光引入室内不仅可以照亮整个空间,还可以给家长带来温暖活泼的感觉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加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欲望。例如,丹麦公司Schmidt Hammer LassenArchitects与新西兰Architectus合作设计的印度基督城图书馆中的亲子活动区域,家长和孩子在阳光之下惬意的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如图5-1所示)。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结语

亲子互动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对此越来越重视。亲子互动空间的出现也满足了当代家长在家庭之外和孩子互动的目的,但是现有的大多数亲子互动空间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做到促进家长和孩子互动,反而让他们被迫分开活动。本文从人的感知过程开始,首先基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多感官体验的原理,再从教育学和传播学开始到设计学,探究其在各个领域的不同引用。通过深度分析亲子互动中家长和孩子各种感官的感知模式以及感知过程,并对现有亲子互动空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研究如何通过多感官提样设计解决现存问题并为家长和孩子带来全新的亲子互动体验,并得出以下成果:

第一,亲子互动中所有的感知都是基于多种感官共同体验的结果,因此良好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首先要满足家长和孩子对空间体验性的需求,为家长和孩子创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基本感官舒适性体验,其次为家长和孩子提供趣味的游戏体验和创意新颖的空间主题概念体验。其次,为了吸引家长和孩子能够自愿且主动的参与亲子互动活动,在空间中可以通过感官互动、情感交互和多远互动的方式激发家长和孩子的好奇心与内在兴趣。最后,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还没有完全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儿童在与家长互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者应当从空间功能、结构和材料使用三个纬度完善亲子互动空间中的安全性。

第二,针对多感官体验如何具体应用于空间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视觉上可以通过巧妙的光影渲染空间氛围、色彩调和心理状态、造型塑造空间格调以及视错觉打造趣味体验。听觉上可以通过背景音增强空间气氛、声音装置创造互动体验以及声学设计改善空间声场。触觉上可以通过材料质感丰富空间层次和空间结构创造身体记忆。嗅觉上可以通过材料气味建立空间亲和感和植物优化气味环境。最后,提出三种多感官整合的设计策略。第一种双重感官整合,以视觉为主触觉为辅,视觉为主听觉为辅或听觉为主视觉为辅的方法。第二种多感官联觉,介绍了空间中运用最广泛的视觉与触觉的联系所产生的视触觉。第三种,多重感官整合将多感官体验设计融入空间中的每一处细节,最终在亲子互动空间中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多感官整合的体验设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