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通过选取我国代表性城郊型乡村,对其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手法进行横向分析,总结值得借鉴的手法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布局、结构、元素、人文、体验,五个维度对于景观更新策略进行梳理,旨在有效辐射于城市及传统乡村,推动乡村振兴。
第一章我国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相关研究及理论
第一节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理论是一个知识体系,它提供了对当前城乡发展和规划的客观理解,具有实用性、综合性。随着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学科内容日渐完善。在本文所研究的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中,需要顺应城乡规划学理论,与当下的城乡统筹要求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城乡规划学理论知识,系统性地规划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实现发展的目标[10]。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以及后人的发展需求两个方面。保证人类的生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的[11]。以环保高效的技术为前提,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公平的前提下保证经济最大化为重点,追求多维、公平、高效的可持续。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中心内核,探究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准。
(三)欧文·朱伯景观感知理论
感知是指景观环境对人产生刺激,所形成的生理反应,经过头脑中的认知加工,转化为情感认知。基于景观环境所产生的的感知是主体体验景观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包括五感,它们与心理感觉和综合感知相互关联。主体通过多种知觉体验获得景观认知。欧文·朱伯将人的景观感知概括为三个要素间的互相作用—人、景观和人与景观互动,结合三者作用规律成为一个封闭循环。他认为人类景观感知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类在感知景观的同时,也在影响景观。无论人们是在土地上建房,还是散步,或者只是在某一特定地点欣赏景观,这些活动都会影响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演变过程及分类
一、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因新中国成立,国家针对乡村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辐射影响乡村生活,乡村原有的戏台、祠堂等传统公共空间被拆除去,只保留场所院落,人民公社化的实施让乡村变为生产力极强的集体,注重生产,邻里交流大多在田间、农地旁,由于经常需要开展动员大会、庆祝节日等,所以供销合作社,乡村医疗舍被作为公共空间。
改革开放后的阶段,我国由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加速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发展、城郊型乡村紧跟城镇经济发展步伐,乡村公共空间得到了一些恢复。人民公社化解体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开展,村民们实现信息交流自主,地方性集市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乡村内歌厅、棋牌社等娱乐活动场所也作为新型的公共空间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类型得到了扩展,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郊型乡村依托城市工厂的建设,导致乡村经济继续转型,城市周边企业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城郊型乡村的经济发展,但是以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破坏了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水平,公共空间质量下滑,同时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也使乡村活力丧失。
第二章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调研分析
第一节调研目的
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城郊型乡村抽样调研,以照片横向对比分析不同城郊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水平;以显、隐性公共空间作为研究框架对典型展开研究,总结其公共空间景观的现状、表现形式及特点,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发展较好的给予肯定并整理景观设计手段,对于相对发展较差的,归纳其导致原因,针对问题进行逐个分析。
第二节调研方法
典型调研法—在国内外抽取代表性的城郊型乡村进行调研。他们是各地发展较为成熟的城郊乡村,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点典型案例,具有调研研究性,对于这三个案例的分析,有利于后续的理论研究。
分析归纳法—通过调研收集城郊乡村的不同发展状态,分析其公共空间景观发展的共性,归纳优点,整理缺点,对于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问题导因,更具有针对性的了解目前城郊乡村的发展问题所在。
文献调研法—利用网络、书集等工具对抽样的案例进行横向对比,协同资料内容,总结其公共空间的景观现状问题。
第三章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方法探究........38
第一节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目标......................38
第二节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原则......................38
第四章具体案例—黄山市碧山村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51
第一节项目基本情况..............................51
一、项目区位分析.................................51
二、项目现状分析...........................51
结论..................................70
第四章具体案例—黄山市碧山村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
第一节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区位分析
碧山村作为众多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位于安徽南部的黟县,共有面积58.5平方公里,村内现有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古民居和祠堂,距杭州280公里,距上海463公里,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入选安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它是古徽州缩影,积岁月古韵。
碧山村隶属于黟县,北侧是碧山,南面是黟县盆地,环境优美,地势平缓。距离黄山市只有1个小时的车程,距离黟县10分钟车程,距离邻宏村24分钟车程,环境优美。距离松阳30分钟车程,距离邻村宏村20分钟路程,平田村10分钟车程,交通便捷,公共设施基础较为完整,并且保留了传统乡村的基因文脉,属于本文所研究的城郊型乡村的范畴。
碧山村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宏观上,安徽省属于华东六省一市,也属于江南五省一市,现在安徽也在积极接洽南方省份,利用自身紧贴长江三角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促进经济发展,碧山村作为安徽代表性乡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其次碧山村作为城郊型乡村,自身具备也具备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特点,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底蕴,传统建筑,并且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比较完善的保留。
结论
第一节成果与创新点
回顾本文的四个章节,对于其中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本文顺应当下发展趋势,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结合城乡规划学、聚居环境学等理论创新性对城郊型乡村的公共空间景观进行研究,强调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更新优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通过选取我国代表性城郊型乡村,对其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手法进行横向分析,总结值得借鉴的手法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布局、结构、元素、人文、体验,五个维度对于景观更新策略进行梳理,旨在有效辐射于城市及传统乡村,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的研究成果包含四个创新点:
(1)论文研究范围上:创新性对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再梳理,将理论落位实践,探究其更新设计的方法,引入触媒理论,辩证探讨了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城郊型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2)论文研究重点上:目前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研究主要体现在古村落、资源型村落、传统村落等;针对于城郊型乡村的研究较少,然而城郊型乡村位于城镇与乡村腹地的过渡带,供给城镇土地资源,作为链接城镇与远郊乡村的媒介,具有辐射作用。本文以城郊型乡村显、隐性公共空间为研究框架,梳理城郊型景观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方法,为今后城郊型乡村景观更新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3)论文研究内容上:本文研究以提升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质量为出发点的景观更新设计,旨在激发城郊型乡村活力,二次赋能于公共空间内核;文章以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显、隐性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要素为依据提出景观设计策略,以满足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双重需求,改善城郊型乡村的空间布局,延续乡村文化,结合现代景观手法为人们打造特色慢生活体验,同时延续城郊型乡村肌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