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在本文中以凉山彝族文化切入,以彝海村为研究对象,总结概述了凉山彝族文化,分析了凉山彝族文化与传统村落改造之间的关系,并对彝区村落改造做了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实践论证。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不同民族地区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意义。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时代背景——相关政策支持,凉山地区乡村文化旅游业拥有良好发展环境
自2018年3月中国文旅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进入新时代,“文旅融合”随之成为当下热门话题。“两山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分别为生态文明建设、“三农”工作和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凉山地区乡村文旅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1年6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力争到2025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
2021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2]。
同时,凉山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进旅游首位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助推脱贫奔康建设文旅强州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谷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树立大凉山文化旅游品牌,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凉山彝族特色文化植入当地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有助于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凉山彝族文化研究现状
中国知网上以“凉山彝族文化”为主题检索出该领域研究从1988年开始至今,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截止于2022年12月文献总数达458 篇(图1.1),其中13.28%分布在文化学科类,12.44%分布在民族学学科类,其余74.28%已深入到行政学、美术雕塑与摄影、旅游等交叉学科内,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网络。
各学者对凉山彝族文化的研究涵盖历史溯源、宗教信仰、工艺美术、文字图腾等,但对于凉山彝族建筑特别是景观应用方面的研究较为简略。
凉山彝族建筑文化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传统建筑的空间聚落形式、造型和装饰色彩、结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如2008年胡晓琳、邹勇在《解读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瓦板房的文化内蕴》一文中,通过对瓦板房建筑选址、结构艺术、装饰造型等方面的探究,解读传统建筑所承载的彝族传统文化内涵[3]。2014年张威在《凉山彝族瓦板房建筑“出檐”的形成及作用》中通过分析凉山瓦板房出檐深远的原因,引出由于出檐使瓦板房在外部形态、内部空间、装饰造型上形成的独有建筑特征,以此了解凉山彝族文化[4]。2015年温泉在《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中,从彝族建筑文化的各方面归纳分析,研究总结彝族建筑文化的价值并据现状提出保护与开发策略,为彝族建筑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依据和推动力[5]。2019年马特合在《毕摩文化视野下的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形态解读——以美姑县传统民居为例》中以凉山美姑县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阐述毕摩文化在彝族传统民居形态中的体现,分析现状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思路[6]。
第2章 相关概念认知与阐述
2.1 文化相关概念认知
2.1.1 文化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文”最早见于甲骨文,它的本义“文身”没有始终保持下来,而是不断地被引申为其他含义,比如“纹理”“花纹”,以及后来的“天文”、“文字”、“文章”等;“化”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变化”,由本义引申为“教化”、“风化”、“造化”等。“文”“化”二字联合为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为“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原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流变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23]。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给它一个清晰准确的分类标准。目前对文化的分类有两分说,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还有四层次说、六大子系统说等。
2.1.2 凉山彝族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体系,彝族不同支系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都存在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彝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秦汉时期统称“西南夷”;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称西南夷地区为南中,彝族人被称为“爨人”;唐宋时期被称为“乌蛮”和“白蛮”;彝族部落自元代开始被称为“罗罗”,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彝族[24]。
2.2 村落相关概念认知
2.2.1村落
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以及《汉书•沟恤志》中“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可见,聚落的本义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后来发展为人类聚居的场所[25]。“村落”是相对城市而言的“乡村聚落”,是以农耕为基本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类聚落的总称。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村落是在某一边缘清晰的固定地域,长期地生活聚居、繁衍生息的农业性群体组成的空间单元,承载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形态[26]。本文主要关注村落整体景观格局和局部节点营造,具体包括村落文旅资源、规划结构、道路结构、景观结构、建筑风貌等。
2.2.2少数民族传统村落
广义上的少数民族是中国除去汉族以外的民族,包含很多待识别民族,比如亻革(gě)家族,狭义上的少数民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中除汉族以外的民族,由于人数所占比例较小被称为少数民族[27]。传统少数民族村落即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居民成分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指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聚落或聚落群体,彝海村系彝族聚居村,是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下辖村,2022年被列入第五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
2.2.3村落空间形态要素
村落空间形态包含自然环境要素和建成环境要素,具体说明如下: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河流湖泊、田地、林地等。所谓“天时地利”,自然环境的优劣是当地村民选址建村的重要因素。
建成环境要素:包括建筑、院落、街巷、广场等。其中“建筑”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院落”指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街巷”在本设计报告中主要表达为道路系统,包含人行道路和车行道路;“广场”按功能可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文化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以及综合性广场等。
第3章 凉山彝族文化的类型及特征分析 ........................... 19
3.1 凉山彝族文化分类 ............................... 19
3.2 凉山彝族文化特征 ............................... 29
第4章 凉山彝族文化导向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 32
4.1 相关案例解读分析 ................................... 32
4.2 凉山彝族文化在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中的设计原则 .................... 39
第5章 凉山彝海村景观改造设计实践 ............................ 45
5.1 项目概况 ................................... 45
5.2 现状及问题分析 ............................. 47
第5章 凉山彝海村景观改造设计实践
5.1项目概况
5.1.1彝海村简介
彝海村系彝族聚居村,是红色革命“彝海结盟”遗址所在地,彝海并不是海,而是一个高山淡水湖泊。该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2021年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2022年被列入第五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
5.1.2区位概况
彝海村位于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图5.1),地处安宁河谷上游,北连石棉县、南接高阳街道办、东靠越西县、西与大桥镇毗邻,距冕宁县城北部37公里,属圣乍方言区。总面积80.8平方千米,全年平均气温14℃,平均海拔2200米,水资源丰富,是典型的高寒二半山区,也是传统农业村。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凉山地区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是乡村改造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创新力度不足,盲目模仿示范村导致“千村一面”,地域文化流失,缺乏人文特色以及美学的失败。凉山彝族文化神秘、丰富、绚烂多彩,承载着凉山彝族人民的记忆与情怀。
本文以解决现状问题、完成设计实践为出发点,以凉山彝族文化为切入点;实地调研西昌大石板村和越西南新村,分析其改造现状,提出凉山彝族文化在传统村落改造中生态性与可持续性融合、文化性与经济性并置、功能性与审美性统一的三大原则;以及凉山彝族文化在整体—景观—建筑中的应用策略;根据策略指导、场地现状以及村民愿景完成凉山彝海村景观改造设计实践,达到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过程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
1. 对传统村落的更新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从规划结构、道路结构、景观结构、空间结构四个层面宏观把控,强调点线结合,构建起承转合的三维文化景观空间,为村落开发自身的“造血机制”,实现整体更新。
2. 应当依据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民居建筑的不同现状、功能和发展目标选择新建、改建和优化设计。建筑不是“容器”,能够使人们更容易感知到文化气息,对于凉山彝族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建筑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
3. 凉山彝区的景观设计应该最大限度适应场地环境,与自然共生。将文化导入空间格局和公共空间,塑造山水景观意向,适应人文活动需求。
笔者在本文中以凉山彝族文化切入,以彝海村为研究对象,总结概述了凉山彝族文化,分析了凉山彝族文化与传统村落改造之间的关系,并对彝区村落改造做了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实践论证。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不同民族地区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