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范本:自然保护地视野下的草原旅游营地景观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23-07-28 15:26:0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根据“3R”原则,提出了格木草原自然公园旅游营地的景观发展策略,并以实证深入探讨资源循环利用融入旅游营地景观设计中的可行性。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1.1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落地性设计是新方向

从1956年到2016年,从国家自然保护地的数目和种类上,可以看到在我国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地之后,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增长越来越快,所勾勒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说,自然保护地在整体规划面积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自然保护地的研究热度也没有减弱。然而,自然保护地的划定不科学、重叠、多重管理,权利和责任不明确,以及难以协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全面落实中央的《指导意见》,解决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目前,自然保护地的落地性设计实践相对较少,很多声音表示会威胁到现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因此,本文旨在根据自然保护地的视野下,探索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落地性设计的新方向,促进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1.1.2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景观设计需要研究和实践

在湿地、森林等天然屏障中,其中生态系统中地域面积最大的是草原。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中,草原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发展路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建立一个国家级的草原自然公园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目前,国家正在推行草原自然公园的整合和优化,把草原生态修复与草原建设相结合,以国家出台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为引导,创建不同类型的保护和修复模式,如生活区、放牧区、多种经营区类型,以及涉及生物风险管理、景观道路等方面的治理,涉及历史、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围绕区域环境、标志物、建筑等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等。这套修复模式必须在具体的草原环境中实施,如草原居住区、旅游景点和其他落地性景观中。推动草原自然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让公众走进草原、了解草原、爱上草原。

1.2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2.1研究背景

(1)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发展

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点就是建立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理顺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的总体秩序,最终引入清晰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于2017年发布,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渐成熟。这些体系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2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理论研究

2.1自然保护地体系相关概念

2.1.1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的理念源于美国的国家公园,由乔治·卡特琳(George Catherine)指出“Nation’s park”到1872年首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成立[1],保护地的概念界定由一开始的国家公园逐渐变为“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指依法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人文环境等进行长期的保护[2]。我国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辅助的自然保护地,同时根据其保护程度和生态意义,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划分。

2.1.2自然保护地类型与数量

按照我国发布的《建立国家公园总体方案》,自然保护地共分为十大类型[3]。2019年,《指导意见》指出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其中自然公园包括地质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等。到2019年,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地1.18万个,在这些地区中,有10个国家公园的试点。这些自然保护地现已获得14个世界自然遗产奖项和4个世界自然与人文双重遗产奖项。

除此之外,我国还建立了旅游景区7000多处(含5A级213处),其中包括含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类型的旅游景区。对这些旅游景区,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生态保护要求与管理机制,所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自然保护地的范畴。近年来,地方上也对自然保护地进行了补充,比如建立了诸如生态、城市、郊野公园等,既可以提高地方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虽然这些公园的面积较小而且较为分散,但总体来说还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2.2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历程

自从1956年全国首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后,自然保护地种类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总体的增长率逐年增快,从类型上看也更加多样化。总体而言,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历程总共分成四个阶段。

2.2.1自然生态保护阶段

(1956-1981年)

195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标志着国家自然保护地的出现[1]。在该时间段内,自然保护地类型只有自然保护区这一个分类,而且只有单一的自然保护的功能。到1978年末,全国一共有三十四个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0.13%。

2.2.2风景游憩功能兴起阶段(1982-1999年)

1982年,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诞生,就是风景名胜区。国家发布了44个全国著名景点,其中包括: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北京八达岭十三陵等。在该时间阶段内,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主要分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三大类[2]。80年代以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目迅速增加,90年代以后出现了许多的森林公园,自此,我国自然保护地风景游憩功能逐步兴起。旅游景区和森林景区是国家自然保护范围内景观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和《环境保护法》等。国家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以及某些地方颁布实施了规章法规,使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国际接轨的稳定发展道路,陆陆续续出现了更多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到1993年我国已经建立了七百多处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84%。这一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1]。

3 旅游营地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

3.1 旅游营地相关概念 ............................ 23

3.1.1 旅游营地的定义 ...................................... 23

3.1.2 旅游营地的分类及功能分区 ............................ 23 

4 关于自然保护地的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 33

4.1 整体概述 ..................................... 33

4.2 泰安市自然保护地旅游高质量发展 ............................................ 33 

5 设计原则与策略 ......................................... 42

5.1 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

5.1.1 整体性原则 ..................................... 42

5.1.2 地域性原则 ........................................ 42

6实证研究——以格木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旅游营地为例

6.1背景概述

6.1.1村落概况

格木草原自然公园位于巴塘县西部的格木村,是川、滇、藏三省的结合部,处于四川的西部,甘孜州西部,金沙江中游东岸,整体主要是高山峡谷地貌,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1](如图6.1)。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结论

本文通过对“资源循环利用”与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旅游营地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资源循环对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3R”原则,提出了格木草原自然公园旅游营地的景观发展策略,并以实证深入探讨资源循环利用融入旅游营地景观设计中的可行性。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重大难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绝大部分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致使当地的生态系统紊乱。所以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着许多矛盾,就目前看来,仅从单一的视角出发,并不能解决二者之间的问题。

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逐步建设起来的,其中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目前,草原自然公园是该体系建设发展的新方向,草原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适宜发展旅游。所以从宏观上讲,实现草原自然保护地建设也是破局的有效举措。

格木草原自然公园有着天然的生态环境,处处皆景点。这种低密度建设的旅游,要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等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资源循环利用中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融入景观设计中,可以提供较为实际的解决方法和举措,在落实层面具有相应的有效性。

本文研究范围锁定在旅游营地领域,通过设计实践发现,观光、游览鉴赏等性质的旅游类型,使用资源循环利用原则也有一定的研究前景。本文属于先导性尝试,后续还可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