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运用民族学理论将活化设计与乡土文化、村民精神文化、生产文化等融合到乡村生产空间的活化设计中,探讨了生产危机、文化危机、空间活力、审美特征不足等问题。
第一章 乡村生产空间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读
一、 民族学
根据美国威廉·W·哈维兰博士在《文化人类学》书中记载道,民族学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通过口述历史,当地村民的描述,以及通过对地名、生死记录和其他档案材料的分析来研究最近的文化。
民族学所生产的第一类知识是对于“异文化”即“他者”社会文化的描述。民族学学科在产生之初其实是欧洲人对殖民地人们生活方式的记录,是对海外的研究在民族学的范畴内,当人类社会或作者所在的社会对所记录的社会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调查研究时,这一类知识就有价值,因为它有助于人们认知人类的社会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除了我们这个群体之外的其他的文化群体。
民族学所生产的第二类知识,是对“他者”社会文化的解释。通过对既有的文献进行分析,解释历史上某一族群、地域群体的社会文化。
民族学第三类知识就是认知和研究民族的理论方法。人对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并非像照相机或摄像机那样机械记录,而是运用已经形成的认知图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学术研究对研究对象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解释则更为复杂,往往需要运用无形的“学术范式”和有形的研究工具来完成。
民族学第四类知识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发展的应用性知识。民族学是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反对民族压迫、民族冲突、种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促进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是学科的主流理念和学术取向。
第二节 乡村生产空间的相关研究
一、 乡村生产空间的分类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根据乡村的生产规模、空间需求、人为因素等因素,把乡村的生产空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居住空间与居住空间的高度重叠,对传统的生产技术需求相对较小的空间,称之为“家庭生产空间”。另一类是以生产活动、加工流程为核心、以生产活动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并具有其它的作用和特征,称之为“作坊生产空间”。
这两种生产空间之间存在着差异。就生产活动而言,两种生产场所的传统工艺存在着差异。在生产规模上,家庭作坊所能承受的生产规模要比作坊小。在生产空间上,也就是家庭生产空间,它不仅包含了居住功能,而且还包含了景观功能和作坊生产空间的作用。造成这种差别最大的原因是由于生产空间的大小,或者说是乡村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家庭式生产空间
家庭式生产空间,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形成的独立的个体进行生产的空间。家庭工业的基础是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农民用自己或购买的原材料制造生活必需品,并在市场上单独销售。
这类农民的家庭资金不多,所以随时生产和出售,在有市场的地区,往往是产商结合。它们都是用村里生产的材料制成的,每个家庭都制造和销售它们。这是当地最原始的生产组织。
(二)作坊式生产空间
乡村作坊工业是农业积累的资本,需要特殊的设备,雇用造纸、榨油、碾米、烧窑等技术工人。特殊设备需要资金,这样的作坊行业,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起点,但由于原材料、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限制,想要做大生意并不容易。
第二章 基于民族学视角下乡村生产空间的功能转型及其形态重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乡村生产空间问题分析
在民族学的知识生产模式中,经验事实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出发点,犹如生产服装,前提条件是要有布料,进而言之,能加工出什么服装,首先取决于有什么布料。所以通过案例分析各个村庄所具备的特质,通过笔者整理将个案剖析分为两个类型:历史文化型和新建设型生产空间,即当地村落有浓厚久远的文化历史底蕴,通过民族学的理论,根据当地村落的文化特质来分析前提条件是当地所具备的传统的生产技艺,进行文化的延续和村落的经济发展。
一、 个案剖析
(一)历史文化型生产空间
1.油茶工坊
在地理区域上,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的横樟村,村口闲置的油茶工坊现坐落于路边下沉场地,面临山涧溪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空间层面上,由于这座传统油茶制作的工坊已经荒废多年,工坊采用传统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内设一个水碓子和两套木质的榨油机。
在文化传统上,该村庄历史悠久,文物估计保存较多,其中有嘉庆七年的包氏宗祠。产茶历史悠久,史载三国时即已形成规模,唐代已成贡品。至明清,产茶名声愈盛。
第二节 乡村生产空间价值分析
一、自然资源价值
就乡村的土地而言,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认为,土地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是最原始的劳动资料和粮食来源。只有以土地为基础,劳动者才有了生存下去的基础。 自然资源价值常常包含生态价值,比如生态产品可以提供水源、生态林产品、中草药、植物的果种子等。这些可以化作生态文化服务产品,如休闲旅游、景观欣赏等;生态资源还具有复杂的经济价值,有些生态资源直接产生经济产品,可以直接获得经济价值。
二、传统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种共享的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一般而言,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文化是一种物质形式的文化,通过人类创造的物质体现出来的文化,通常指生产技术或艺术,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指的是文化的非物质形态,比如有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中通过实践产生的价值意义的精神文化。
乡村生产空间的传统文化价值常常表现在建筑空间的物质形态,同时也体现在村民的精神文化中,与村民的思想想结合形成一个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整体,根植于整个乡村生产空间里的文化体系。如民族内部对老人的态度,某民族认为老人年纪大了,应该多孝顺,这是这一民族的价值取向,另外一个民族也可能会认为老人年纪大了,对社会没有贡献了,就形成了另一种价值取向。如果文化丢失了,那一个民族就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文化,特别是乡村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只有加强对文化的保护,注重文化的传承,才能将乡村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三章 基于民族学视角下乡村生产空间活化策略探析 .................. 29
第一节 乡村生产空间活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29
一、“以古为鉴”——案例参造........................................29
二、“就地取材”——乡土延续....................................29
第四章 基于民族学视角下乡村生产空间活化设计应用 ....................... 53
第一节 彭大龙酒厂 .................................. 53
一、项目背景..............................................53
二、现状问题与分析.............................56
结论 .......................... 67
第四章 基于民族学视角下乡村生产空间活化设计应用
第一节 彭大龙酒厂
一、项目背景
(一)区位特点
川南地区是四川盆地东南部的简称,包括宜宾、泸州、乐山、自贡、内江等地。这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空气湿润,土壤肥沃,是酿造酒所需要的最好条件。盛产水稻、小麦、糯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和甘甜的水源,是酿酒工业发展的天然条件,是全球同一纬度地区最适宜酿制优质、纯正的蒸馏酒的生态区域,故有中国金三角之称。
孝姑镇,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岷江中下游,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系发达。百年之前,这个小镇酿酒业繁荣,多时达32家,而今只剩下一个彭大龙酒厂。历经百年沧桑,数代酿酒师不断探索钻研,以传统手工工艺纯粮酿造的“泡子酒”最为独特,绵延百年,闻名省内外。这也是目前孝姑镇仅存的百年酒坊。
结论
本文运用民族学理论将活化设计与乡土文化、村民精神文化、生产文化等融合到乡村生产空间的活化设计中,探讨了生产危机、文化危机、空间活力、审美特征不足等问题,有效结合了乡土建筑材料、乡土色彩、乡土风俗、信仰崇拜等,推敲出富有当地特色乡土文化的生产空间活化设计方案,使乡土文化与乡村发展有机共存。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要对空间所承载的生产与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探讨当代空间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以更好地满足生产空间的需要。同时,在现代生产空间中的文化内涵的探讨,能够合理地将古今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弥补时空载体的时空断裂。其次,在空间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思路,采用创意的设计方法,使传统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与设计、文化潮流、理念相融合,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