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环艺毕业论文范本:垣曲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识别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3-06-06 19:48:0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经过调查得知,垣曲县域内的建筑结构、装饰等具有强烈的“师古性”,明至清大量砖的使用因而出现了墙承重体系,在这里看不到一丝痕迹(查明清建筑结构的改变);其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结构,及其省工省材料、因地制宜的灵活的特征。对于垣曲县传统聚落及建筑的原型和源流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乡村振兴乡村兴则中国兴。对于拥有着广袤的农村土地并拥有数亿农民的中国而言,农业、农村、农民关系着国计民生,无疑是改革开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图伟业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①。

在历史视野下,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探索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运动”,至今已经有着上百年的积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自2004年开始至今的十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三农问题的持续的、高度的关注,也正说明了其重要性。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经历了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这一过程。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由单一到系统、由二维到多维的过程。

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积累基础上,在2013年,“美丽乡村”的理念第一次从政府层面提出并开始践行②。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继续和完善。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整治居住环境都是最重要的内容。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了党章,这一行动有着历史性的意义,表明了从此乡村振兴成为了全党“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凸显。乡村振兴的提出建立于既往三农工作的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是从城乡统筹、生态融合、三生一体出发的系统布局。从2021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阶段。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本质不同在于整体眼光和战略格局。

第二节概念界定

一、传统聚落

聚落(settlement),在中国古代指村落。《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金其铭认为,从狭义上理解,聚落指的是有别于都邑的农村居民点②。

广义上讲,聚落泛指人类聚居地,包括城镇聚落与乡村聚落。

刘沛林认为,传统聚落就是指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保留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且历史风貌相对完整的古村、古镇和古城。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形:一是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典型“文脉”特征且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聚落;二是虽然聚落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仍保留有明显的历史记忆和风貌特征的历史文化聚落①。

据此,对于传统聚落的认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二)“文脉”清晰,保留有一定程度的历史记忆,且历史风貌保存较好;

(三)传统聚落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的区别。相比较于典型的传统聚落而言,非典型的传统聚落在文脉传承上、或者传统风貌特征上可识别性减弱,或者说特征不明显。

第二章生成背景解读与识别方案建构

第一节地理环境

垣曲传统聚落生长于晋山晋水之间,由这里特定的山情水态所孕育。这里对其区位、气候、山川水系与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一、区位分析

(一)地理区位

垣曲地处山西省南部,运城市的西南角(如图2-1、图2-2:垣曲县地理区位分析)。地理坐标为东径110°30′至112°04′,北纬34°59′至35°26′。县境西接夏县、闻喜,北靠绛县、沁水,东邻阳城、河南济源,南同河南渑池、新安隔河相望。

山西表里山河、形胜之区,地处我国的第二阶梯、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东屏太行、西缘吕梁,于千沟万壑之间孕育出万千聚落,垣曲即为其中一处。从地理环境上看,垣曲县地处中条山腹地,背靠中条山和王屋山,西、北、东面均为群山环抱,与运城盆地和晋东南地区构成天然分界线。垣曲南临黄河与小浪底水库,隔河与河南省相望,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空间之中,与周边地区形成截然不同的气候和地貌,气候凉爽怡人,地貌复杂多变、环境山明水秀。

(二)历史区位

垣曲所处的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历史上称为河东地区,是为“古中国”,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东文化的历史地位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正如李元庆所言:“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①垣曲作为“帝舜故里”,当然也是河东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垣曲县因地理环境封闭,却又在黄河、王屋、中条天堑中自然形成一条三晋大地与中原地区相连的天然通道,依据这种天然地理优势,历史上曾经是晋豫联系通道上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太行八陉第一陉——轵关陉道,即由绛县东南入垣曲,经过垣曲县的皋落、长直、华峰等,过轵关而至河南济源②。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历史沿革

垣曲县地处黄河中游,为华夏民族古老热土,人类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古城镇寨里村曙猿化石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北非的说法,并把人类起源史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更新世时期,垣曲先民开始用火,四五千年前从事农耕。《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诸冯山位于垣曲县城东南40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同善镇古称负夏)。

垣曲建置历史较早,最早可考证从商、周开始,秦置垣县,北宋称垣曲至今。垣曲历来建制多变,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生存条件及复杂的地形极为相关。城镇建置及其体系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一、建置沿革历史过程

(一)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单中心格局

商周时期,垣曲境内为“亘方”的诸侯小国,治所在今古城镇。春秋时期为诸侯小国赤狄东山皋落氏辖地,治所在今皋落村,属晋国。战国时期属魏,境内有武遂(今古城)、皋落(今皋落)、垣(今下亳)等城邑。秦置垣县,治所在今古城镇,西汉垣县治所移至今下亳,东汉改垣县为东垣县,三国、晋仍称垣县,治所仍在下亳。东晋时期,境内有城邑清廉城(或称聚邑),比较繁荣。从秦至晋,垣曲境内均属河东郡。

(二)南北朝时期境内建置多变

南北朝时期建置多变,垣曲境内也不例外,划分出多个县级单元,同时建立州级置所。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改垣曲为白水县,同时设邵上郡,治所均在今古城镇。

西魏年间,改邵郡为邵州,白水、青廉二县仍属邵州,白水县治所移至今白水,清廉县不变,同时今河南济源市的西北部分地域归邵州管辖。北周年间,仍设邵郡或邵州,治所不变,置亳城、清廉、蒲原3县。

第三章秩序观:耕读传家与伦理秩序...................................32

第一节秩序井然................................32

一、院落原型...................................32

二、等级秩序...................................33

第四章山水观:因境而生与因地制宜........................................45

第一节生长与调适..........................................45

一、择址——长于山河............................45

二、形态——调适的结果.........................................48

第五章自然观:天人合一与人神共处..................................58

第一节村庙与民间信仰.....................................58

一、民间信仰的类型...................................58

二、神圣空间——村庙...................................59

第五章自然观:天人合一与人神共处

第一节村庙与民间信仰

一、民间信仰的类型

垣曲县民间为多神信仰,类型众多、十分庞杂。经调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因悠久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而形成的信仰,舜帝、商汤等远古部落首领信仰,如舜帝信仰、成汤信仰。无恨村的黛眉娘娘信仰属于第一类——即基于舜帝、商汤等远古部落首领信仰所延伸出来的信仰;

二、与生老病死等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信仰:包括观音庙(送子、婚姻)、城隍庙(去世)、关帝庙、白衣庙;

三、因科举需要而形成的信仰,如魁星楼、文昌阁等。

四、因山水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信仰,如水神庙、山神庙、火神庙、风神庙、龙王庙、黑虎庙等;

可以说,中国境内的民间信仰体系,在垣曲县能够得到全面的印证。

在过去,垣曲县的各个聚落均有各种各样的村庙,少则几处,多则几十个,散布于村落的各处,景象蔚然。例如新城镇的刘张村,有土地庙、关帝庙、大戏台、魁星楼、文昌阁、白衣阁、玉皇庙、观音院、三官庙等十几处村庙;再如蒲掌乡西阳村,明清时全村庙宇十四座,有观音庙、北岳天齐庙、关帝庙、上寺庙等。当地一带流传着一句民谣:“五岳归来不看山,中原走过不看川,西里(西阳)看过不看庙。”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结语

通过分析,垣曲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形成,即是在漫长的过程中,走向“人—神—天地”的共生共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理之下形成的山水观主要影响着聚落的选址、方位与形态,以及建筑的地域特征;儒家思想之下形成的秩序观,集中反映在了院落的空间和村落的结构上。一方面,以宗祠为核心聚族而居;另一方面,在院落建筑的方位、体量、形制上集中体现者等级思想和伦理秩序。而在现实的居住空间内外,人们又构筑了一个精神的世界——民间信仰的世界。这个世界反映着现实,却又超越了现实、关照着现实;这个世界似乎笼罩着神秘的色彩,有着某种神圣的意味,但是又花枝摇曳、充溢着活泼泼的生命:村庙及其所在的村落中所进行的娱神活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娱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生活、强化社会关系的过程。而广泛分布于建筑的入口空间和屋顶的装饰,存在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节庆仪式,又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带给了人喜乐安宁,建构起了集体记忆。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尚有几点遗憾未能探讨:

一、风水观在垣曲院落及建筑方位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择地、定位到动工,都离不开风水的影响,如今依然。尽管“风水术”玄妙艰涩,还包含着很多迷信思想,但也的确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与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笔者囿于自身知识缺陷,未能深入探讨。

二、经过调查得知,垣曲县域内的建筑结构、装饰等具有强烈的“师古性”,明至清大量砖的使用因而出现了墙承重体系,在这里看不到一丝痕迹(查明清建筑结构的改变);其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结构,及其省工省材料、因地制宜的灵活的特征。对于垣曲县传统聚落及建筑的原型和源流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