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论文主要进行了两大层面的研究,一方面,从牡丹的观赏、种植形式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整合并提取能够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牡丹元素;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将牡丹元素应用于实际的景观设计中。
1绪论
1.1选题背景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花型优雅,色泽艳丽,雍容华贵,富贵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因花大且香,又有“国色天香”之称[1]。牡丹的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牡丹作为我国原生且特有的资源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2]。近年来,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视综合开发,使得牡丹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牡丹新品种逐渐增多,牡丹园的景观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牡丹观光旅游产业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规划方针,更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与追求。植物专类园作为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园林应用形式,在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观光游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作为植物专类园中的牡丹园,其定义至今仍较为模糊,没有比较权威和明确的定义,可将广义的牡丹园概括为:以牡丹景观为主,通过园林规划形成的集科研、观赏、游览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场所[5]。伴随牡丹园景观规划发展的日益完善,牡丹园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生态文明景观建设的同时,更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怀柔区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的城乡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桥梓镇要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使整体环境融合并服务怀柔科学城的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怀柔科学城的“后花园”[6]。国色天香牡丹园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政府的西侧,经当地政府立项,需在原有牡丹种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科普研学、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和康体娱乐等旅游功能的前期规划设计。
1.2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选题目的
本论文将系统的梳理牡丹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品种分类、杂交育种、历史脉络和利用价值,并在牡丹的观赏、布置形式和文化等方面提取牡丹元素,分析如何将牡丹元素应用到具体的牡丹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同时将结合牡丹园景观规划的优秀案例,探讨与完善牡丹园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营造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以国色天香牡丹园为例,探究牡丹元素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与表达,为未来牡丹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1.2.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对牡丹和牡丹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相关概念和理论,整合并提取了牡丹元素,为牡丹元素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牡丹园景观规划理论研究体系。
(2)实践意义
以国色天香牡丹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规划满足游人科普研学、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和康体娱乐等需求的牡丹园,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积极意义;充分利用牡丹价值,进行综合开发,挖掘出潜在的经济价值,对打造牡丹园特色产业和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牡丹文化,使游览者在观赏牡丹园景观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对弘扬牡丹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对牡丹元素的提取,最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牡丹园的系统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对今后的牡丹园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相关概念界定及典型案例分析
2.1相关概念
2.1.1植物专类园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1996)将植物专类园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同一类观赏植物供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有些植物变种品种繁多并具有观赏特性或生态习性,宜于集中一园专门展示。其观赏期、栽培条件、技术要求比较接近,管理方便,游人乐于在一处饱览其精华[18]。
2.1.2牡丹园
作为植物专类园中的牡丹园,其概念至今仍较为模糊,没有比较权威和明确的定义,暂且可将牡丹园广义的定义为以牡丹景观为主,通过园林规划形成的集科研、观赏、游览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场所[5]。
2.1.3景观
景观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景观在地理学的角度被定义为一种地表现象或者一种类型单位;在生态学的角度,景观被定义为具有空间异质性和不同生态系统结构的单元;心理学中将景观分为客体论和主体论,景观的客体论来源于视觉美学、地理学以及生态学等,是规划设计中研究或改造的对象;景观主体论是把景观作为主观上的心理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和研究方法建立时的参照物[19]。
2.1.4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概念与园林植物的配置密不可分,将乔木、灌木以及草本等植物进行有机的搭配,充分发挥植物在规划设计当中的景观特色,通过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而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植物景观画面[20]。
2.2相关理论依据
2.2.1景观规划理论
景观规划理论是一种合理使用和管理土地的活动,能保证人、植物、动物及其生存所依赖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生境或存在的位置,同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2]。
在进行牡丹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对项目区进行多次深入的实地调查,确定景观建设的目的,整体上突出牡丹的形态美,营建融合牡丹元素的牡丹亭、牡丹廊、牡丹雕塑和牡丹建筑等。在整体规划时还要提高园林用地利用率,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源及园林植物等,不改变土地利用性质,避免大规模的建设。牡丹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尽量就地取材,不仅可以降低后期养护管理的费用,还可突出当地的地域特色;此外,还会合理并创新的利用牡丹园规划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减少浪费的同时建设新颖美丽的牡丹园。
2.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应用科学,主要应用于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人与自然的活动之中。景观生态学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还具有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的特征。将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和系统性原理作为核心的理论指导内容[23]。
营造牡丹园内协调稳定的生态环境,将其进行自我更新,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努力为牡丹等植物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设计层次分明、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牡丹园种植以牡丹为主,要在充分考虑牡丹种植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的合理配置。尊重牡丹及其它植物的生长规律,尽量选择乡土植物,或者引种驯化良好的外来树种,打造四季景观,丰富植物景观层次,最大程度发挥出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
3牡丹概述及研究.................................16
3.1牡丹形态特征.............................16
3.2牡丹生态特性..............................17
4牡丹元素的提取与分析...............................24
4.1牡丹观赏元素的提取与分析...........................24
4.2牡丹布置形式元素的提取与分析.....................26
5项目前期分析....................................31
5.1桥梓镇基本概况.................................31
5.1.1位置境域...............................31
5.1.2自然条件............................31
8专项设计
8.1种植专项设计
8.1.1植物设计原则
(1)以牡丹为主体、打造四季景观
以牡丹为主体,配置其它植物,利用植物丰富的色彩,增添整个项目区的景观色彩,从而展现项目区的景观活力。
(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一般选择乡土树种或者引种驯化良好的外来树种;尽量选择抗逆性、抗病虫害、抗风性且降噪的树种,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景观生态效益。
(3)将乔、灌、草相结合,丰富景观层次
通过合理的乔、灌、草搭配,形成不同搭配的垂直结构,结合微地形可打造高低错落的整体形态,营造丰富的多层次绿化空间,以此提高景观整体观赏性。
9结论与展望
9.1结论
论文基于了解并掌握的植物专类园、牡丹园、景观、植物景观和牡丹元素的相关概念及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农业多功能性、景观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对牡丹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两大层面的研究,一方面,从牡丹的观赏、种植形式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整合并提取能够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牡丹元素;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将牡丹元素应用于实际的景观设计中。选取国色天香牡丹园作为实践案例,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
(1)选择适合北京地区生长的牡丹品种,重点选择花色艳丽、花期较长、花色奇特及花姿优美的牡丹品种,在重点突出牡丹观赏性元素的同时,配置其它植物,以丰富牡丹园的景观结构,提高其观赏层次。
(2)整体造园手法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布置形式,既可便于集中观赏和比较牡丹品种的特征,又可以较好的创造出牡丹园的特色景观意境;既可以满足游览者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又可以增添自然山野之趣。
(3)将牡丹相关艺术作品、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应用于牡丹亭、牡丹廊及牡丹雕塑等景观设计,使其充满牡丹文化氛围;将牡丹诗词、纹饰和雕塑融入园区的景墙、立柱和置石等园林小品的设计,展现牡丹文化寓意;将牡丹的使用价值应用于牡丹特色项目中,设计牡丹主题绘画屋、牡丹酒屋和牡丹科普画廊等景观节点,增加游客的体验性,体现牡丹文化内涵。
(4)从牡丹园的定位出发,结合牡丹元素,意重于形,围绕牡丹园“道法自然,国色天香”的主题,大到整体布局上的功能分区、游路和各节点的布置,小到景墙、景灯和铺砖等设计,都将牡丹元素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融入其中,探寻具有一定新意且融合牡丹元素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最终打造集牡丹种植、科普研学、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和康体娱乐于一体的景观优美且牡丹文化氛围浓郁的牡丹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