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毕业论文案例代写:竹构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推广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05 14:33:2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竹设计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国内外实践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将竹设计中片段化的工艺进行系统地整合并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出竹构装置艺术的表达方式。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可持续发展的兴起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城市过度建设、环境污染与可利用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以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1]。” 因而全世界对自然资源进行再利用,修复生态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9年192个国家的重要官员集聚于丹麦,召开了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哥本哈根会议,希望对即将过期的《京都协定书》①制定一个后续方案。会议希望全世界的代表能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设立全球减排的时间表和明确各方减排责任,但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只签订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收场。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迎来了气候大会的首次历史性的胜利,具有“历史性突破”,与会的195个国家中有186个国家自愿设立了节能减排目标,此次会议正式标志着全球进入了低碳时期。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2) 我国“以竹代木”的政策

减少碳排放量一直与林业息息相关。我国一直是林业大国,从历年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来看的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缓慢。养木以修复生态,伐木以发展经济,两者相互矛盾,因而亟需一种能代替木材的生态材料。大量的事实证明,与其它造林树种相比,竹类植物不仅无性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而且活立竹蓄积量高达90~150 t/ hm²,年采伐量为7. 5~10. 5 t/ hm² [2]。正因竹材具有生长迅速、可多次采伐、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大的优势,政府倡导“以竹代木”的政策,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我国林业资源持续增长,第八次清查结果(表1-1)表明全国森林的覆盖率较第七次提升了1.27%。但纵观全球森林资源现状,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①,因而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较为贫乏,森林生态问题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1.2. 概念界定

1) 竹构设计

竹构,又称为“竹作”,指的是竹器的制作,是一种用竹材来构筑房屋和创造景观的设计。宋《营造法式》中就有“竹作”一项,分为苫盖芭席、隔截编道、竹篾隔网、竹席铺地和庭院围篱等[4]。现代社会,人们利用竹子作为材料来建造各种构筑物的设计都称为竹构设计。

2)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一种基于特定环境的立体性艺术作品,旨在转变大众对传统空间的认知,提供以大众参与为主体的情景化空间,并通过刺激感官体验,继而唤起参与者的情感认知。克莱尔在《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中这样形容装置艺术:“这是一种观者可以亲身进入的艺术,这种艺术带有一定的戏剧色彩、身临其境感和体验性[5] 。”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与时代的结合,装置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建筑化的装置、景观化的装置、雕塑化的装置都是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展现形式。目前,关于装置艺术与建筑、景观、雕塑之间的区分和界定存在着模糊与争议,本文认为装置艺术是一种介于建筑、景观、雕塑之间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3) 竹构装置艺术

竹构装置艺术是以竹材为设计材料的一种装置艺术,它不同于传统的竹构设计。竹构设计仅仅是指竹材的运用,是指具备了使用功能的独特的设计方式,主要侧重于物质属性的设计。竹构装置艺术是竹构设计下的分支,是指在具备了物质属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艺术性、互动性与情境性表达的设计,它能给大众提供一种参与和体验的情感性空间。

2. 竹构装置艺术概述

2.1. 竹材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优势

2.1.1. 材料性

材料是装置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要素,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装置艺术的造型与结构设计。而竹材自身的材料特性为装置艺术的形态创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2.1.1.1. 生物属性

竹属于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竹叶呈狭披针形,种类繁多,在全世界约有一千二百种,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森林资源。受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竹的形态千差万别,有矮小如草高仅十公分的耐寒高山矢竹,有高达三、四十公尺的热带巨竹,有杆径大、材质柔软聚集而生的热带散生竹,有质理密致、表皮光泽、坚韧的温带散生竹等[8]。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速的植物之一,其生长十分迅速,成长周期约为3-5年。比如速生经济种毛竹,其在出笋期疯狂生长,50-60天即可成长为成竹, 经过3-6年的加固生长即可采伐利用,5-8年便可成林。

竹材是一种有机生物材料,其化学组成与木材类似,竹材的化学组成随竹材种类、部位和生长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世界竹藤》一书对此有详细阐述[9]。竹子由地下茎、竹竿、竹枝、竹叶组成。竹竿部分是竹价值最大的一部分,主要由竹皮(竹青)、基本组织、髓环(竹黄)三个部分由外至内组成中空筒型(图2-1)。基本组织常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竹青一侧的维管束密集,纤维含量高,薄壁细胞较少,因而具有纤维增强材料的特性,其密度、硬度、强度和模量较高,其力学性质与玻璃钢相差无几。竹黄在维管束的数量方面较少,但是其薄壁细胞的尺寸稳定性好,在耐水性方面优势明显[10]。

2.2. 竹构装置艺术的发展

2.2.1. 国外发展现状

在现代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关注可持续材料的运用。竹具有可再生、环保、生态的优势,是可持续性材料。竹材的中空性和柔韧性在中小尺度的设计中可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能满足艺术作品表达的多变性与延展性需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开发竹材的潜能,将竹材应用到装置艺术作品之中。在竹构装置艺术设计领域中最有名的主要有日本的艺术家Tetsunori Kawana与德国的装置艺术家、建筑师马库斯▪海因斯。

从1995年以来,Tetsunori Kawana一直从事着竹构装置艺术的设计工作, 是一个对西方具有深刻影响的日本艺术家,他的作品多展出在世界各地的公园与展会上,反映生命的变化,充满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他说:“我总是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我的作品呼应着大自然的脉搏,我无法完全控制住材料,所以我必须尊重这些生命。”①。其与Stephen Talasnik合作设计的“西方遇见东方”系列作品(图2-4)曾在美国的丹佛植物园里展示。Kizuna是一个日本名词,意为“绊”,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Tetsunori Kawana希望通过带有东方意境的竹子和西方的创作手法表现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联系。其作品通过竹节构的缠绕与弯曲的方式表现自然的美感,隐喻生命之间的连续关系。随着季节与天气的变化,竹构装置作品在颜色上出现了不同的变色,重新被赋予了多彩的变化与活力。

3 竹构装置艺术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 (28)

3.1 竹构装置艺术对环境的作用 ................................ (28)

3.2 竹构装置艺术对参与者的影响 ........................... (30)

3.3 竹构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范例 ...................... (31)

4 参与者(受众)对竹构装置艺术的评价研究............................. (36)

4.1 调查问卷 .............................. (36)

4.2 相关数据分析 ....................... (37)

4.3 结论 ........................................ (46)

5 竹构装置艺术的设计要素与设计原则.................... (47)

5.1 设计要素 .................... (47)

5.2 设计原则 .................. (57) 

7. 案例研究——浙江安吉竹博园

7.1. 区域分析

7.1.1. 自然环境

安吉县,位于东经119°14′~119°53′和北纬30°23′-30°53′之间,面积1885.71平方公里,处于浙江省西北部浙皖交界处,位于长三角腹地,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市属县。安吉县的县名由汉灵帝所名,源自《诗经▪无衣篇》中“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意思是“安吉”为“舒适而漂亮”的意思。因而从县名中可知,安吉县是山清水秀之地。在现代社会中,安吉县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西北节点,地处两大经济圈交汇之处,具有很高的经济投资价值。城市内交通便利,距杭州72km,湖州62km,上海230km,宁波287km,南京235km,浦东机场242km,萧山机场103km。与之相通的04省道彭安线、省道鹿唐线为国家一级公路,纵横贯穿安吉整个城市[64],为安吉的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安吉县由天目山脉自西南入境,分东西两支环抱县境两侧,呈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的“畚箕形”的聚福状盆地地形。其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中间平缓的走向,为县内的竹林、农作物等创造了良好的地形地貌环境。同时西苕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县,为区域提供了水系支持。西苕溪在安吉县境内全长110.75km,流域面积为1806km2,沿途有龙王溪、浒溪、递铺港、浑泥港、晓墅港等较大支流汇入。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为城市内的饮水、灌溉、植物生长提供了便利的生态条件。因而安吉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美誉。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达弗任讷(Mikel  Dufrenne)在《美学和美术学的主要倾向》一书指出:“一百五十年前,黑格尔就宣布艺术正在死亡。或许,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已不再是我们所知的艺术,它是另一种艺术,具有新的功能和含义[65]。”竹构装置艺术正是这种新型的艺术,它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既能满足创作者思想传递的需求,又能满足普通大众与艺术品亲近的需求,还能满足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与整理以及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分析,对竹构装置艺术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本文研究成果如下:

1) 从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理论的角度去思考竹构装置艺术与周边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竹构装置艺术可以丰富环境的空间内容、烘托环境的场所内涵、构建环境的生态体系,还可以触动参与者的情绪,增加趣味体验,促进公众之间的交流。同时分析竹材生物结构特性以及建构工艺来总结出竹构装置艺术的特殊设计原则:场所性、趣味性、兼容性、修复性。

2) 通过对国内外竹设计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国内外实践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将竹设计中片段化的工艺进行系统地整合并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出竹构装置艺术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