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在对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环境艺术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反映出了在对旧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环境的功用性再生与空间功能的活力恢复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人类文明长河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代表性的当属“城市文明”,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将一个城市的平面图比喻成一个棋盘,而棋盘上的丛横交错的规则的线条好比是城市中的条条马路街道,而棋盘上布置的各类棋子则是城市当中各种各样的建筑物。那么从中我们不难分析出城市的气质、特点和品格的塑造离不开这一栋栋形色各异的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城市的文化。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留下了各种建筑文化形式,称为“历史建筑遗产”,这各式各样的历史建筑遗产成为了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所研究的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空间环境的设计的问题有别于其他学者的研究,以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为导火索,顺理成章的使北京十里河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更加璀璨争目。
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到现在为止,工业文明的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的工业文明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增添了浓密的色彩。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与信息并存的全新历史发展时代,由工业文明时代跃进了科技信息新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世界产业格局形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在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推动下,全球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革,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全世界产业结构变革,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以制造业为主的欧美国家中的工业城市当中,制造产业已经从中心工业城市搬迁到了城市郊区,夸张的是进一步将制造产业外迁至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社会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工业遗弃建筑,结果是原有工业遗弃建筑过时老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兴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出现,发展成为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重心产业,传统的工业产业被取而代之。在这种社会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下,整个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和转移,其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变化成为了这一变化过程中最为显眼的方面。由于城市的不断外扩,原来的工业制造区成为了现在的市中心区域,为了保证城市的环境发展,原工业区需要外迁,新的工业区域规划,需要工业区外迁至土地价格更为便宜的城市郊区,这样的话,原来的实体老工业区的前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很多的老工业园区,都已经变成了工业遗产,为了使这些工业遗产获得重生,适应城市环境发展需求,唯一的手段就是要对其进行适度的改造,让其老树新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我国而言,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的研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课题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已经陆续投入到了对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的研究当中了,并且已经开始深入到了工业遗产空间环境的设计当中,比如说设计张永和,已经完成了北京远洋艺术中心的设计改造和北京“798”工业厂区的规划设计改造等等;还有在登琨艳的主笔下,完成了位于上海苏州河畔旧仓库的设计改造;以及别具一格的老的粤中造船厂的改造设计,已经成为了今天的中山歧江公园,如图1-1所示。再者就是前不久出现在成都东郊的“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 如图1-2所示,也是由一座旧厂房改造设计而成,……等等,这些旧工业建筑形式的改造,不仅增加了人们对旧工业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关注和工业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意识的认知,而且从理论上讲,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实践的积累还能带动对于工业遗产建筑改造设计理论研究的进步与完善。研究者对于旧工业建筑遗产设计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师对于旧工业建筑身体力行的设计改造实践活动,大大的推进了我国工业遗产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的进程。
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在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改造、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研究起步比较早,西方国家的研究学者和设计师从旧工业建筑遗产本身出发,以工业建筑的特点为依据,从空间环境到建筑构架,以及工业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可能性改造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与再利用有很大的可操作实践性空间,并且已经进行了诸多方面的设计实践尝试,这其中有许多设计改造后的工业建筑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使旧工业建筑获得了重生,而且赋予这些建筑重生的设计师们一时间成为了行业当中的设计明星。在对旧工业建筑遗产改造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理论研究,不断地有大量的设计师进行了将现代经济体制下新生的产业形式植入到旧的工业建筑遗产内部,实现相互的功能置换,使其重生。
第2章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工业遗产概况及基本理论
2.1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的概述
2.1.1 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园的概念
目前对于“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一个准确而权威的概念。如果从最为广泛的人类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由独特人群或是社会团体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产业的划分都应当归结为文化产业,究其原因是所有的产业形势都参加了社会文化的表现与消费的循环。但事实上,如若我们把文化界定为“社会秩序得以传播、再造、体验及探索的一个必要(虽然并非唯一)的表意系统(signifing system)”的话,“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的表述与使用就会显得更加准确、到位、严谨。简单地说,文化产业这一词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指与社会意义生产(produ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为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指的是营利性文化企业机构,但有的时候也会把公共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组织以及非营利性组织)[2]。因为所有的产业都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有关。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的文化产业包括媒体广播电视、书报刊出版、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这当中所有的这些文化活动形式其发生的目标都是与受众群体面对面沟通而后创作文本,最后的成果形式多以产品的样式呈现给受众。而从广义上讲,社会上的所有文化产品都应属于文本,但是由于它们可以被受众自由解读,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概念上的认知混乱。
而对于文化产业园这一概念来说,通常则是指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联的一系列特定地理区域以及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个特点十分鲜明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同时对外界可以产生一定吸引力的多功能园区,这一园区是集工艺生产、产品交易、休闲娱乐、办公与居住的一个系统的产业链地理区域。
2.2 工业遗产概述
在阐述对北京十里河文化园旧工业建筑保护改造的相关空间环境艺术的探索之前,就很多的研究者对有关的理论研究片面的就事论事,个人觉得非常的有必要的对工业遗产相关的概念、特点与分类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了解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价值和特点,保护的相关手段,甚至包括我们对旧工业建筑进行设计改造与再利用时应当遵守的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原则等等,这为我们将来深入到旧工业建筑内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与再利用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前提基础,为我们今后在此领域内所进行的空间环境设计改造工作提供保障。
2.2.1 工业遗产的相关概念
TICCIH(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简称TICCIH),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国际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存委员会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具有科学价值、社会历史、建筑艺术的工业文明遗留下来的老工业建筑,这其中包括机器设备、磨坊、厂房、仓库、车间、进行生产加工提炼的场地和矿井、能源开发再生产、传输和使用的场所、进行交通运输及基础建设的设备设施,以及与工业生产相关的配套住宅建筑,宗教崇拜或是教育等等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第3章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环境艺术定位及依据 ................................. 25
3.1 以人为本的前提 ............................... 25
3.2 场所因素 .............................. 26
3.3 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 28
第4章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 37
4.1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功能置换 ............................. 37
4.1.1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空间功能转换方面的原则 ............................ 37
4.1.2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新旧功用空间的功能转换方式 ............................ 39
结论 ..................... 55
第4章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4.1 北京十里河文化园功能置换
对于旧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环境的改造设计与再利用过程中,原有旧工业建筑空间功能会存在许多不适合新功用空间需求的地方,包括空间和设施等的不适合,对这些不适合的方面我们要做去除处理,这也是我们对于空间改造设计的第一步工作,以旧工业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为出发点,依据改造的目标和新功用空间对环境功能空间的需求,采用合理的方式,将新的功用空间完美的置入到旧工业建筑空间环境当中,本着多利用少改造的原则,最终实现功能置换。前期的总体置换方法是,整体上实现对旧工业建筑空间功能的动态化处理与利用,在旧工业建筑空间原有的功能基础上,改变其使用功能借助其空间形态,同时更新其内部空间原有的陈旧设备设施,给旧工业建筑空间赋予新的生命意义。在本案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的项目改造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选取与适度的空间处理,把老包装装潢制品厂原来的会议室和工人食堂,改造设计成了现在文化园的会议室和招商会议室,完成了新功能的置换,实现了空间的有效利用,空间诸要素的布局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进一步体现了文化园局部空间的环境艺术性,如图4-1、4-2所示。
结论
本文是以当前国内外关于旧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所取得实践成就和改造的创新理论为研究前提,同时结合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现状和旧工业建筑遗产整体空间环境的组成要素和结构特点,深入细致的分析了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社会意义,以此为基础,归纳整理出旧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的价值以及可行性改造设计的基础理论,最后以基础理论为前提,整合出详细的关于旧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法,并把这些具体方法赋予十里河文化园项目的整体改造过程中以及细部空间改造过程中,通过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的改造项目的实践,一方面对本论文所研究的关于旧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具体理论方法进行了实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揭示出了北京十里河文化园所具有的环境艺术气质,从而完成本论文对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环境艺术的探索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不光完成了对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环境艺术额探索研究,同时更加坚定了本论文对于旧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的具体方法的全面正确的可行性,为今后对相同空间或是相类似空间的理论研究提供前提基础,以及为相同空间或是相类似空间的实际改造项目提供模数借鉴。具体表现为:
1) 在对北京十里河文化园环境艺术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反映出了在对旧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环境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环境的功用性再生与空间功能的活力恢复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2) 在对旧工业遗产建筑空间环境的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研究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旧工业建筑遗产所特有的文化元素,注重对原建筑空间环境资源的合理与充分利用,在设计改造的过程中置入更多的、合理积极的现代工业元素,增强空间新旧特质的对比与和谐,实现旧工业建筑遗产的代谢延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