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文结合筐儿港减河闸区实地调研分析,利用景观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对场地进行水资源再管理、生态资源修复、文化资源重生、经济收益盘活发展策略,通过水系修复与土地污染修复、道路修复与规划、地形地貌保护与再造、生物修复与衍生、建筑修复与再造、功能引进与空间互动具体设计手段。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距离最长的内陆连续水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发展历史,给历代的王朝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繁荣。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主题与核心就是水利工程,运河保护利用中也一直秉持延续着水利功能与保护文化并重的原则,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沿线也形成了独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风貌。
京杭大运河天津北运河武清段筐儿港减河闸区所包含的减河、枢纽、独有的地形风貌则是受到运河影响所产生的水利遗产代表之一。筐儿港水利枢纽是综合性水利建筑群体,也是中国华北地区所少见的群体工程之一。筐儿港减河闸区至今共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共三百多年,现存遗留涵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它承载的社会价值、工程价值、工程价值、科学价值等可以说代表了16世纪中国调水治沙的世界水平,现在的六道涵闸及河道依然承担着排洪、分洪、排污、排沥、蓄水灌溉的功能。筐儿港枢纽虽屡经变迁,但是却是为数不多的、现存比较完整的北运河减河遗迹,筐儿港减河闸区的保护利用是水利功能的延续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并重发展,对研究运河水利史具有重要价值。
从2000年首个水利水工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成立之后,在最近的二十年间,中国的百余处水利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水利遗产逐渐进入政府和学者的视野范围。2011年颁布《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水规计(2011)604号),明确提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水文化建设的重点目标。2014年京杭大运河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的主体与核心是水利工程,具有文化遗产与水利工程双重属性,对大运河的深度挖掘就是对水利水工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2017年我国先后有50项遗产被收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名录,50项遗产中共有7项同水利遗产有关。2017年2月正式颁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正式确立水利遗产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组成的地位。2021年水利部响应国家号召展开水利遗产认定工作,并力争“十四五”期间认证30个左右国家水利遗产,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遗产保护工作;在此期间,习主席不断强调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可见延续京杭大运河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随着国家对水利遗产保护的愈加重视,国家颁布了诸多有“水利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水利工程景区实践也有诸多建设。虽然我国目前在水利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两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于水利遗产的保护缺乏联合性和协同性,多存在于大尺度水利遗产区保护或者小尺度水利遗产单体式保护。因此有必要从水利遗产的内涵进行挖掘,对水利遗产的具体特点、水利遗产架构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利用景观生态技术将水利遗产所在区域景观化,通过景观生态修复,重新盘活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的调研,本课题将筐儿港减河闸区作为典型性设计案例研究。筐儿港减河闸区属于京杭大运河天津北运河武清段,历经320多年发展至今仍在使用,是中国华北地区少见的群体性水利工程。但由于北运河改道分洪、涵闸增建、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故道废弃等一系列问题,筐儿港减河闸区面临着水闸使用率低、河道土地污染、生态链断裂、历史文化遗忘、建筑改造滞后、经济收益降低等诸多问题。在水利遗产保护视域下,杜绝“破坏性”和“均值化”开发的同时,利用景观生态修复技术,将筐儿港枢纽水利遗产通过水资源再管理策略,强化筐儿港枢纽水利功能与优化河道流通,重新激活筐儿港枢纽独有的“六闸联动”功能;通过水资源再管理,连带场地生态资源修复,促进场地生态群落重建,稳定生态系统平衡。通过康乾行宫重建、工业遗存改建等方式盘活筐儿港减河水利遗产中的文化资源,利用水利遗产、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协同发展为场地带来文旅发展新机遇,实现提高区域经济收益。
第二章水利遗产保护流变的相关概念
2.1水利遗产理论框架
2.1.1“水利”起源
“水利”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吕氏春秋》中“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一句。当时“水利”一词泛指渔业。至西汉时代,“水利”一词由原本“渔业”之意转化为“除害安水”的工程名词。直至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提高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各类水库、水闸及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呈现出与传统水利截然不同的特点。现代意义上的“水利”指的是利用人工措施对水源进行调配、控制、保护等,合理利用水资源,以此满足人类生产活动。
2.1.2水利遗产的定义
水利遗产在我国《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给予定义:水利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长期治水、管水、护水、节水、赏水过程中,特别是在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历史价值,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以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水文化系统遗存。
在学术界水利遗产的界定与定义是基于其所存在的价值所评估,“水利遗产”的界定首先应满足“遗产”这一条件,即符合一定条件的“水利遗存”;除此之外,一切与之相关的水利工程、水利活动、历史遗存、文化内容等都包含在水利遗产之中。具体来说,“水利遗产”是指: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基于某种需要进行的水利活动,或者与水利相关的活动,在此过程中相应产生的历史、人文、科技、生态、经济、建筑等,或包含相应的遗址、工具、附属工程、规章制度等,及所含宗教仪式、古籍文献、科学技术、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都包含在水利遗产之中。因此,水利遗产是一种综合性遗产体系,水利遗产保护也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2.2水利遗产保护与景观生态修复协同发展借鉴
2.2.1水利遗产与景观生态的理论应用成果借鉴
以景观生态角度为切入点保护水利工程发展,董哲仁曾提出“生态水工学”来治理河道,并明确论证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具体技术、河流健康的评价方法等,并逐步完善体系。“生态水工学”中指出水利工程应融合生态学理论,满意人们对河流水文的不同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正在逐步推进水利遗产与景观文化的结合的工作,并提出景观水利概念,要求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在水生态、水资源、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里面贯穿其中,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发展,延续水利工程价值,提升景观文化内涵。
虽然相关体系还未发展完全,但是国内外却有不少城市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改善水利工程修缮。如美国的印第安纳波里斯中央运河,长约15公里,作为基本贯穿整个城市的河流却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1965年将其进行改造,主要寻求生态保护和公共功能之间的平衡。首先将河道的改造设计为两个水位高度。在不同的位置设置堤坝,以便使四个季节的水位控制在同样的高度,保证亲水活动区域不受影响。
德国伊萨河是流经德国多个城市的高山河流,但是却因为地势问题多年受洪涝侵扰。19世纪中期将其截弯取直,并筑上防洪堤坝、拦水坝等水利工程,以至于伊萨河生态质量逐渐下降。19世纪世纪末,德国兴起“伊萨河”计划,对沿河防洪标准、休憩空间、动植物生长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总结,对防洪标准、构建娱乐休息空间、提供动植物优良休息环境,去除硬质化河川,扩大河床;增加河岸缓坡,为鱼类提供繁衍地和休憩地;增加亲水平台,促进民众与水体接触面积,形成良好生态的水利工程地(图2.1)。
第三章基于水利遗产视角下的景观修复技术......................18
3.1水系修复与水体再造................................18
3.2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18
第四章基于水利遗产为核心的区域联动文旅开发.....................................21
4.1水利遗产与文旅开发联动的意义.............................21
4.1.1文旅融合激发区域发展新机制....................21
4.1.2文旅融合串联区域新场景........................21
第五章筐儿港减河闸区的设计实践.......................................25
5.1项目简介.....................................25
5.1.1项目区位......................................25
5.1.2历史演变及遗产内涵......................25
第五章筐儿港减河闸区的设计实践
5.1项目简介
5.1.1项目区位
筐儿港闸区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八闸路区,研究范围为以筐儿港闸区为中心三公里范围,设计红线范围约113公顷,呈不规则多边形(图5.1)。筐儿港闸区海拔高度从河西务至杨村一带从12米左右骤降至5米左右,地势崎岖不平,但是基地内部地势平坦,场面开阔高差较小;上游水流主要来源于北京,汛期集中在6-9月,支流繁多分散并含沙量较大。筐儿港闸区位于天津武清区新城区与多处农村的交界处,周边环境复杂,存在商业区、工业区、学校、高速公路等多重条件(图5-2)。基地服务半径之内共有五条公路穿过,车流量较大。场地以东为农田及农村;以西有高校、产业园、工业用地、居住小区等,用地属性较为复杂;以北同样为农田及农村;以南为武清新城区,较为发达(图5.3、图5.4、图5.5、图5.6、图5.7)。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本文以水利遗产保护视域下通过景观生态修复技术手段,通过对水利遗产保护、水利工程景观化、景观生态学三大理论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明确设计内涵。通过构建水利遗产的评价要素、保护与利用原则、水利遗产保护与景观生态修复协同发展体系,共同构建水利遗产为核心的运作机制。根据水利遗产保护和景观修复特点,提出水系修复与水体再造、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动植物修复与设计、建筑修复与重塑、道路修复与规划五方面针对性技术手段。基于水利遗产为核心的区域联动文旅开发,基地内的工业遗存、文化遗产、水利遗产等资源要素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本文结合筐儿港减河闸区实地调研分析,利用景观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对场地进行水资源再管理、生态资源修复、文化资源重生、经济收益盘活发展策略,通过水系修复与土地污染修复、道路修复与规划、地形地貌保护与再造、生物修复与衍生、建筑修复与再造、功能引进与空间互动具体设计手段。通过本次设计实践,也证明了水利遗产保护视域下利用景观生态手段促进水利工程景观化的可行性,与水利遗产与文旅开发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