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老”社区景观改造—— 以成都龙泉驿区明蜀新村一期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2 20:23:2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本设计在利用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分析“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把理论和实际数据相结合,通过国内外研究、案例分析、对老年人的分析和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整合数据,指导成都龙泉驿区明蜀新村一期进行“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升级与改造,改善社区环境,促进“双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用名词,从书斋走向实际建设,在新中国始于 1985 年。而真正将社区的理论和现实社会的社区建设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则是以 2000 年 11 月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过为标志①。 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本文研究的社区为城市社区中的居住区,即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 

1.1.2 “双老

社区 “双老”社区:是指老龄化老旧社区,即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与社区老旧。

“双老”社区的设计主体为老年人。 老龄化社区 联合国将 60 岁及 60 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我国早已于二十年前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老龄化社区是指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即社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 7%。

老旧社区 国家住建部对老旧社区的定义为房屋年久失修、配套设施缺损、环境脏乱差的住宅区③。具体说来,就是那些房龄在 20 年以上,设计陈旧,加之后期维护不到位,问题突出的小区。根据住建部的说法,这样的小区全国有 17 万个。

“双老”社区景观改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老”社区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为了改善“双老”社区给社区居民带来的不便,就需要对“双老”社区进行改造。

“双老”社区的景观改造是改造中的一部分,也是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需要从老龄化和老旧两个角度思考,针对社区的景观进行改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利用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分析“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从理论指导实践,对成都龙泉驿区明蜀新村一期进行“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升级与改造,改善社区环境,从“双老”社区的设计主体即老年人,其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设计景观项目,促进“双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社区景观环境。

1.2.2   研究意义

老年人作为曾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群体,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必要的。老年人会因为自身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社区便成了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对其产生依赖。改善“双老”社区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帮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

希望通过对“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后,能对我国“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对“双老”社区的发展进行思考、引起重视并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和案例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982 年戴安娜·Y·卡斯坦斯在她的景观设计学硕士论文《外部空间的设计导则:老年人的中高层住宅》中,对老年人的户外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对老年人日常的户外生活中会使用到的各个活动空间的设计都有论述。德国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住宅设计要重视与住区当地基础设施的结合,提高其使用率。2001 年克莱尔·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在其出版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根据老年人的交往和心理需求,提出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导则及设计建议。

随着对老年人的设计研究增多,也有许多人注意到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老年痴呆症患者。并根据其呈现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满足他们对环境的需求。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通过学习欧美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的相关研究,找到了适合自己国家的养老形式并提出了许多在住宅领域中关于老年人的设计建议,就连监狱中都会进行无障碍化设计。这些都可以为我们学习和借鉴。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在 2009 年城市发展与国际论坛上,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了《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地区居住区调研》[黄文婷、魏皓严,2008 年],研究了居住区应如何进行设计从而应对老年人的特征和需求,并提出了关于改善城市居住区的一些建议。在多元与包容——2012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以济南泉城广场为例》[赵建、董珊珊,2012 年],提出试图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找到缓解此养老压力的办法。在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的适老性设计研究》[何凌华,2014 年],表达老旧社区要适应“养老”的新要求应提升老旧小区的适老能力并对其提出适老化对策。在 201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老龄化背景下的开放空间设计方法探究》[蔡晓晗,2017 年],探讨老龄化背景下绿地系统、街巷空间和社区单元等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还有刊登在《艺术与设计》期刊上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预设性养老设计研究》[王钫、刘可卉,2020 年],运用预设性养老设计理念在住宅适老设计中的体现为主要对象,对其空间环境、设施、无障碍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到最佳的养老适老性设计原则指导设计。

虽然我国的老龄化设计起步较晚,但是已经有越老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开始对老龄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3  “双老”社区设计主体的特征 .............................. 11

 3.1   “双老”社区设计主体的生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 11

3.2   “双老”社区设计主体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 11

4  “双老”社区景观设计建议 .......................................... 14

4.1   总体布局 .......................................... 14

4.2   微气侯 .............................................. 14

5   成都龙泉驿区明蜀新村一期景观改造 ...................................... 23

5.1   项目概况 ........................................ 23

5.2   存在问题 ............................................. 23


5   成都龙泉驿区明蜀新村一期景观改造


5.1   项目概况

明蜀新村一期修建于 1999 年,共有 35 栋居民楼,占地面积 80 亩,实际入住户数350 户,实际入住人口 1100 人。该社区修建年代久远,配套设施落后,符合老旧社区的定义。

社区总人口 1100 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 199 人,包含 80 岁以上老人 23 人。60岁及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 18%,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人口数量逐年增长,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就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特征做出相应的设计对策去满足老年人不同层面上的需求。也希望通过“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

“双老”社区的产生主要有社会、经济和国家政策三个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也随之加大,育儿费用提高,人们对于结婚生小孩不再迫切,出现了许多的丁克一族,导致婴儿出生率降低。经济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老年人的健康和寿命比起以往有一定的保障和提高。国家政策方面,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这些原因都造成了老年人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一直以来生活的社区变得老旧,不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随之产生了“双老”社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去积极面对。“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则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本设计在利用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分析“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把理论和实际数据相结合,通过国内外研究、案例分析、对老年人的分析和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整合数据,指导成都龙泉驿区明蜀新村一期进行“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升级与改造,改善社区环境,促进“双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当然,由于时间和人力不足的原因,本文对“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研究还不够透彻,理解还不够深刻,提出的设计建议也还不成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双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让老年人能在社区里度过一个幸福愉悦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