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护理毕业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1.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历史沿革我国近代护理及护理教育是随着西方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1884年,美籍教会护士麦克奇尼(Mekechine)在上海妇孺医院(即今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推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1888年美籍约翰逊女士(Johnson)在福州成立护士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护理教学机构。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始于19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建和发展阶段(1920年-1951年)1919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北平开办了协和医学院,1920年医护理毕业论文学院的护校开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护理,学制5年。30年代,协和医学院继与燕京大学之后又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五所私立大学合办五年制高等护理代写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教育,并举办护理师资进修班,为其它医疗机构培训高等护理人才。协和最初的校长和教师均来自美国,并采用美国的课程计划、教材和参考资料。第二阶段:停滞阶段(1952年-1978年)解放后,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1952年停办了高等护理教育,使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停滞了三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于医学教育。第三阶段:恢复和发展阶段(1978-1995年)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全国实行统一考试,但护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没有立即得到恢复。面临着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医护比例失调,护理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状况,1979年7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教育”。1980年,原上海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开办了“护理师班”、南京医学院和南京军区总医院联合开办了“高级护理进修班”,招收在职护士,学制分别为2年和3年,毕业时获大专学历。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建立了护理系,开办护理本科专业。1984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在天津市联合召开全国护理学专业教育座谈会,会议明确了护理教育特别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护理教育的层次、规格、学习年限及教学大纲,号召医学院校积极创造条件试办高等护理教育,培养急需人才。1985年,北京医科大35学等十所医学院校相继招收护理学本科及专科生,高等护理教育在停办了3O多年后得到了逐步恢复。1987年8月,经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本科专业目录》中,五年制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护理学专业被正式列入本科专业,从法定程序上正式确立和规范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学科、主要课程、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1985年,虽然全国已有护士63万多,较解放初期增长近20倍,但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仍很不适应,存在着护士数量按照床护比估算严重缺编和护士素质差、基础和专业训练不足、学历层次低的问题。1986年5月召开的全国首届护理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护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并于8月颁发了《关于护理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提出在扩大中等卫生(护士)招生规模、稳步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成人教育,为在职护理人员广开学路”,并且“鼓励自学成才,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为在职护理人员开展自学考试”。1988年,北京市自学高考办公室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高等教育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以后,全国许多省市教委相继组织高等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以中等护理人员为主要对象的成人专科护理教育,逐渐由全日制三年学习转为四年制业余学习和专科自学考试两种形式。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求,90年代开始,各医学院校开设了成人护理专科升本科的高等教育,成为在职护理人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另一途径。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但尚没有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在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各医学院校,护理师资缺乏的现象更见突出,急需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护理教师承担高等护理教育的教学工作。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开始护理学硕士学位教育,199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也被授予护理学硕士点,1995年,天津医科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又获准开办硕士学位教育。1995年,全国有50所医学院校建立了护理专科,12所医学院校建立了护理本科专业,4所医科大学招收护理硕士生;17个省市开展护理自学高等教育考试。高等护理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改革和壮大阶段(1995-)90年代,国家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推动护理从中专向大学专科水平的过渡,一直占据主体地位的中等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36减,部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5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医药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序幕。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4年,教育部和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又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院校合作为途径”的中、高职护理教育改革,护理教育改革开始进入政府主导、院校联合的新阶段。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打破“千校一面”的状态,初步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04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率先获准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培养创建的护理学博士项目正式启动,于2005年招收第一届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截至2003年我国高等护理专业招生总量59,174人,毕业生总量达到52,120人。其中本科和高职护理专业的招生量分别是1996年的25倍和24倍,护理专业已成为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卫生相关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与迅速发展的高等护理专业教育规模相比,高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显得较为迟滞,主要问题包括:不少院校课程设置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专业特征仍不明显。即便在积极改革的院校,大多培养目标比较笼统模糊,特别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和发展护理知识技能均未作具体要求。课程多、课时多与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的矛盾仍然存在;同时,新的课程体系也还不够完善,课程整合水平不高,课程实施计划还存在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课程内容存在只加不减、日渐膨胀的情况。实施过程中,在知识重组的科学性、课程安排的时间性、课程衔接的合理性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综合课程对师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教学组织的复杂程度也较高,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与配合。例如协和医科大学的“人体功能和基本需要模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不仅能将传统课程中的内、外、妇、儿、五官、神经及精神等课程中各疾病特点及护理内容加以综合,将某一功能涉及的不同系统的疾病进行有机地联系,而且还要注意到对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的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其他院校中的推广,需要在新的改革中进一步调整与完善。2.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战后日本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产生和变革反映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护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密切关注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评价和问题,及时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标准。我国和日本虽然国情不同,但是家庭少子化、社会高龄化、生活习惯病上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等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很多的相似点。鉴于此,笔者试图就改革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如下建议:2.1.制定护理专业的国家标准,保证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教育必须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和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恢复20余年以来,虽然很多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还有相当多的院校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有的新建高职高专学校开办护理专业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有的是中等教育学校升格而来,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建议国家建立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在内的护理教育基本标准,用以指导、规范和评估全国的护理教育。截至2004年底,我国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25.6%,尽管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2004年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美国现有注册护士291万人,其中本科护士占34.2%,大专护士占33.7%,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护士占13%。高层次护理人才十分紧缺,这与国内卫生事业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不相适应,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面对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必须加大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截至2005年,开办护理专科教育的院校达到250所,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79所,可见高等护理教育中大专层次占主要部分,因此,建议标准首先应该考虑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技术标准,建立一个既能体现现代护理学科发展、又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切实可行的最低标准。2.2.细化培养目标,明确护理技术标准培养目标是人才规格的具体描述,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应包括国家对学校培养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而且还应包含护理专业特殊的、具体的素质要求和培养规格。但我国长期以来培养目标比较笼统。考虑到我国高职护士“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借鉴日本的培养目标,作者认为,可将原来的指导性培养目标“具有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化为不同的能力或素质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广泛理解人是生理、心理、社会同时存在的“整体的人”的能力2)从人和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等观点理解“健康”的能力3)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4)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基于护理职业态度和职业伦理运用护理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5)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科护理的操作能力6)急危重症的配合抢救能力7)初步的康复护理、终末期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能力8)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不仅有利于明晰课程设置的标准,并且易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和人才质量的保证。此外,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虽然我国的护士执照考试对护士从业有一定知识和能力上的要求,但是护士执照考试只有笔试,不考操作,新毕业护士在技术层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践的能力因不同的学校或地区差异很大。由于高校扩招和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很多学校的实训、实践场所跟不上学生人数的膨胀,一些新开设护理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甚至远离市中心,实践基地不足,加之现在的护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普遍下降,用人单位经常反映新毕业护士动手能力逐年下降。因此,有必要借鉴日本新版课程设置中设立护理技术标准的经验。建议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学校教育和临地实习场所、带教老师、护理对象以及操作的侵入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必须的操作项目,明确毕业时各项护理技术的达到标准。这样,既弥补了护士资格考试不考操作的缺陷,保护了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又为护理技术教育质量的评估提供了简便可行的评估标准。2.3.建构合理的课程框架,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日本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经验来看,三段式的“建筑式”结构已经被“渐进式”课程结构所替代,改革后的课程都力图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临床前后期课程交叉、渗透、重组和新建。国内护理课程改革也出现了多种课程框架,例如模块型、课程群结构等等。作者认为,课程框架应该抓住主干,不能拘泥于细节,无论哪种模式,课程均可归为公共、基础、专业三大块,为了便于各校根据自身的理念和当地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在国家标准中也可参照日本把“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改为“公共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各领域下规定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合方式可给予较大的自由度。和课程框架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框架下的课程如何重组。目前的改革倾向是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人文社科课程,淡化学科界限,突出护理特色。然而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科学,要求知识面非常宽泛,整合过程中既要防止重要内容的缺失,又要避免原有课程的简单叠加和不断新增人文、专业课程,出现课程门数减少了、学时数却越来越多,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无暇培养的状况。因此建议:基础理论教学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即其教学内容是为专业课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奠定专业课所需的实践操作基本技能,而不要求学生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英才能力,以此为指导思想确定临床护理岗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压缩教学时数。如可把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机能学》讲授正常人体结构和机能。人文社会科学避免贪多求全,可在教学内容的规定中对沟通技巧、伦理学、心理学等和护理有关的内容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不强求全都开设相应的课程,鼓励高校将必要的内容整合为一、两门课,或渗透进专业课中讲授,拓展的内容则可列入选修课。专业课建议按照“生命周期模式”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和老年护理,这种模式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突出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既强调人的生理问题,也强调人的心理社会问题,符合新的医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包括日本在内国外最常采用的模式,目前我国也有数所院校进行改革后采用此种模式。由于各课程间划分较直观、明确,在教材编写、教师讲授及学生掌握上难度都不大,易于推广。作者不主张三年制高职区分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如前所述,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科学,对医学生物、人文社会以及临床护理知识都要有所涉及,还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三年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加深了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势必会牺牲基础知识、技能的扎实掌握或者对其他专业方向的了解,而学生将来未必能按照在校的心理预期进入相应的岗位,这样的话专业方向的学习丝毫不显优势,其他方面却明显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建议可于五年一贯制大专的最后两年或本科最后一年采用。从日本护理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可见(图3-1),从1968年开始,总学时减少,实践学时由总学时的77%降为52%,尤其是1990年以后,进一步下降到1/3左右,大大影响了护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出现了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增大、早期离职和差错事故增多等问题。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因为加强人文、专业理论教学而影响了实践教学。因此,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时,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近于1:1,以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结合。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可参照新版日本护理课程的设置,按照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综合运用三个逐级向上的阶段安排实习,从低到高明确每个阶段的实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从单项基本技术逐渐过渡到综合病例的护理评估、计划和实施,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渐进”的思想,提高实习效果。若您对护理毕业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护理毕业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hlbylw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