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护理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护理专业学生死亡态度和安宁疗护态度都相对积极,但他们对安宁疗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认知情况并不乐观且存在一定认知误区或盲区。
第一章 绪 论
1 研究背景
1990年WHO首次正式给安宁疗护定义为:安宁疗护是对那些患无法治愈性疾病的病人提供积极的、功能整体性的服务,主要是通过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躯体症状,处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达到安宁疗护的目标──最大可能提高病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1]。2002年、2010年几度更新其定义。2010年WHO的最新定义为:通过对已确诊为不可治愈性疾病的患者实施早期介入的护理干预,评估和治疗包括患者疼痛在内的其他生理、心理、精神问题,缓解其痛苦与不适,提高其患病存活期间的生活质量,并且帮助患者及家人接受疾病的过程,正确面对死亡的一种护理模式[2]。
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恶性肿瘤已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据报道,2013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达270.59/10万,死亡率达163.83/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4]。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恶性肿瘤在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表中位居第1,占主要疾病死因构成的25.43%[5]。此外,我国每年新发现的癌症患者大约有160万,每年死亡约130多万[6]。这些癌症病人对安宁疗护的需求是巨大的,也是迫切的、现实的。除了疾病谱的改变,日益严重的老龄化也是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安宁疗护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自199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我国老龄人口增长量和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国家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人总数已达2.64亿,占比 18.7%,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13.5%[7]。预计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24.48%左右,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8]。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护理学生安宁疗护为研究主题,运用生命价值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知信行理论,对护理学生安宁疗护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以重庆市某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生为实证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了解其安宁疗护的认知现状和所持态度,并探索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而丰富安宁疗护的内容,为安宁疗护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安宁疗护是保证临终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因而国家和学术界对安宁疗护都十分重视。国内对安宁疗护已有一些研究,但集中在临终患者(包括老人,肿瘤患者,慢性病患者)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及接受度和医护人员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少有学者以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然而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安宁疗护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对安宁疗护认知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安宁疗护事业日后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认知、态度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此丰富安宁疗护的研究内容,为安宁疗护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查找和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SCIE数据库、EBSCO数据库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收集目前国内外关于安宁疗护方面的文献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深入了解国内外安宁疗护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2.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以现行有效的调查量表为蓝本,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编制《护理学生安宁疗护认知、态度调查问卷》,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重庆市某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安宁疗护知识掌握情况、安宁疗护认知现状、对安宁疗护所持态度及死亡态度。由调查人员组织集中填写,并在填写前进行填写指导。
2.3深度访谈法
在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护理专业学生访谈提纲,通过对重庆市某高等医学院校部分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问卷中不能反映的潜在信息。
2.4 统计分析法
通过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6.0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护理学生安宁疗护知识得分、认知得分及态度得分均进行正态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发现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故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进行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对二分类资料采用曼•惠特尼检验(Mann Whitney Test),对多分类变量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渐进显著性即P值≤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双侧概率。
3 对象与工具
3.1 对象
目前国内关于安宁疗护的研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西部城市的相关研究相对不足。加之重庆在西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之一,重庆对西部地区起着引领带动作用。此外,在2019年重庆市三个区县(北碚区、九龙坡区、 石柱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基地,安宁疗护的发展也受到了重视。高等医学院校整体教学能力更强,以便做好示范作用,且本研究开展期间重庆市仅有一所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故本研究以该高等医学院校为例,对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认知态度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为重庆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
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调查研究,分别选取就读于重庆市某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护理本科生每个年级人数400~600人,均有4个大班,对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故随机抽取两个大班,每个大班的人数是130~170人;护理研究生因人数较少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年级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就读于重庆市某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2)自愿参与本研究;(3)能够正确理解问卷内容且无阅读障碍。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28
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8
2访谈结果与分析 .................................... 43
第四章 讨 论 ........................................... 51
1安宁疗护知识水平较低且各维度、各条目差距明显 ............................... 51
2基本特征、个人经历不同,影响护理学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 ............ 54
第五章 建 议 .............................. 65
1 构建规范的安宁疗护基础教育体系,提高护理学生知识水平 .............................. 65
2 多渠道改善护理学生安宁疗护态度 .......................................... 67
第五章 建议
1 构建规范的安宁疗护基础教育体系,提高护理学生知识水平
知信行模式[52]认为,知识是促进信念与态度形成的基础。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储备力量,也需要有死亡及安宁疗护相关方面知识储备。高校教育是护理学生获取安宁疗护知识、培养正确的安宁疗护态度的有效途径。开展安宁疗护教育是推广安宁疗护的首要环节,只有医护人员认识了死亡的实质和死亡的客观必然性,才可以从理性和感情两方面关怀临终病人。然而医护人员在岗阶段并不是接受安宁疗护教育的最佳时机,应该构建规范的安宁疗护基础教育体系,加强护理学生在校教育,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临床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1明确安宁疗护课程内容与形式
目前,安宁疗护已被美国界定为护理学生的一门必修课[86],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及综合院校的护理专业都还没有将安宁疗护相关的课程放入必修课程中,安宁疗护高等护理教育尚未普及,导致目前安宁疗护教育层次不齐[20,87-88]。护理专业学生得到理想的安宁疗护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单独开设相关课程[20],同时也有学者[6]建议在医学教育中设置安宁疗护课程,对护理学生开展安宁疗护基础教育。因此安宁疗护教育应该成为护理学生的必修课程,并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护理学生开展适宜的安宁疗护课程。李惠云[89]研究指出,对于高校护理专业学生授课时间不能低于10学时;对于研究方向为“安宁疗护”或“临终关怀”的护理学生,授课学时不应低于30学时,但现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还未达到要求。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的研究结论
护理专业学生死亡态度和安宁疗护态度都相对积极,但他们对安宁疗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认知情况并不乐观且存在一定认知误区或盲区。究其原因,这与该医学院校安宁疗护教育现状密切相关。目前该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独立的安宁疗护课程,护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接触零散的知识,尽管护理学生学习安宁疗护的意愿强烈,但缺乏安宁疗护的系统学习,加上课堂是护理学生了解安宁疗护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护理学生对安宁疗护认知片面,存在一些认知偏差与误区。并且护理学生缺乏与临终病人接触经历,存在畏难情绪和各种担忧,所以从事安宁疗护的意愿并不强。因其学习安宁疗护的意愿强烈,护理学生希望将安宁疗护课程设置为护理学生和医学生的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不仅能同时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还能采用更灵活的上课及考核方式,且在理论学习方面多设置心理治疗、与家属沟通和死亡教育相关内容。此外,护理学生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