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护理毕业论文案例: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性活动能力、自我效能水平的纵向调查及影响因素探讨

发布时间:2024-06-06 21:21:5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护理毕业论文,本研究选取的时间点为急性发病期(发病1周)至持续康复期(发病6个月),这一时间范围对于了解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情演变、预后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追踪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卒中[1]又称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致死性疾病中位居第二,致残性疾病中位居第三[2,3]。有研究[4]表明,卒中是60岁及以上人群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其高发病率、病残率与死亡率已使得卒中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难题。按照病理机制和过程,可将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c stroke)和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7%,并进一步细分为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腔隙性(Small-vessel occlusion,SVO)、其他原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和病因不明型(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卒中[2,5,6]。根据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国人终生罹患卒中的概率高达39%,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首位[7,8]。《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9]中提到,在中国,卒中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是成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病因。卒中患者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和致残率。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群,年龄大则易发生脑卒中,因此,需要将老年人群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健康教育、饮食行为、生活方式等一级预防措施[10]。

缺血性卒中的亚型分布在不同种族和族群之间会有所不同,心源性栓塞型在白人人群中占比最高(28%),而亚洲人群则主要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33%)[11,12]。在我国,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比例较高,相比心源性卒中,虽然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低,预后较好,但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增加了中国卫生系统的压力[11,13]。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卒中后功能性活动能力研究

卒中后患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和活动能力对卒中患者至关重要。之前的研究显示,卒中幸存者中,约75%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大脑功能障碍,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31]。随着卒中的发展,患者经历了急性期、康复期和后遗症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后遗症期的症状包括偏瘫、口角歪斜、露齿和流涎等,同时还可能伴随肢体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32]。

目前国内外关于卒中后功能性活动能力的研究,大部分为横断面或者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较少。且大部分前瞻性研究仅关注其中一个时间点患者功能性活动障碍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功能性活动能力的调查较少。

Malaeb[33]回顾性调查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残疾严重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 Scale,mRS)评分作为结局指标,结果表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mRS评分较低,mRS评分受卒中严重程度、急性处理和伴随疾病状态的影响。刘学东[34]等采用回顾性研究,对43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随访,采用mRS评分为结局指标,其中预后良好者244例(56.2%),预后不良者190例(43.8%)。高龄、教育程度低、卒中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高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随后,该团队又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但由于受时间、人力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样本量较小。

第二章研究方法与实施

2.1研究问题

(1)不同时期的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性活动能力与自我效能水平是怎样的?是否会发生变化?

(2)不同时期的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性活动能力与自我效能水平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与规律?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基线血浆BNP水平对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功能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如何?

护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2.3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照连续性、前瞻性的登记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8月在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的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

(1)年龄≥60岁,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经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6]标准评估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能够自主交流;(3)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心源性卒中患者;(2)存在严重器官功能不全和/或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3)有精神疾病病史,认知障碍等无法进行交流的患者。

2.3.2样本量计算

样本量应该满足多因素分析的要求,即至少是自变量个数的5-10倍才能进入方程[68]。本研究纳入的自变量个数为28个,样本量计算为140-280例。因本研究为纵向设计,需要考虑20%的失访率,则样本量为168-336例。结合实际,本研究共纳入样本量为318例。

第三章 结果.................................... 16

3.1 研究资料收集情况 ...................... 16

3.2 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 17

3.2.1 研究对象人口社会学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 17

3.2.2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 18 

第四章 讨论.............................. 46

4.1 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性活动和自我效能水平的总体变化情况 .......................... 46

4.1.1 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性活动能力的总体变化情况 ..................................... 46

4.1.2 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总体变化情况 .................................... 46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49

5.1 主要研究结论 .................................... 49

5.2 展望 ....................................... 49

第四章讨论

4.1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性活动和自我效能水平的总体变化情况

4.1.1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性活动能力的总体变化情况

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是用于评估功能性活动能力和判断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已广泛应用于卒中大规模临床试验和长期预后研究中,并且可以通过电话随访进行评估[3]。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各种合并症[1]。mRS评分是一种用于判断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它通过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来评估其残疾程度[86]。本研究对患者从急性发病期到持续康复期残疾水平的总体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患者在急性发病期残疾水平评分为(1.98±1.11)分,此后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早期康复期降至(1.36±1.19)分,持续康复期降至(0.59±0.37)分。与Cioncoloni[87]等人对卒中患者随访10个月的研究结果一致。

Barthel指数作为残疾水平的康复疗效判定指标,是康复医学的特色及常用量表之一,已在卒中的长期预后研究中广泛使用。蔡业峰[88]等将全国537例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调查,研究人员采用BI量表在患者发病后21天、60天、90天这3个时间点分别对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测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中,BI量表的信度、效度及敏感度较好,可作为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标准。本研究显示,急性发病期BI评分平均为(72.48±21.77),早期康复期BI评分平均为(83.38±18.5),持续康复期BI评分平均为(93.86±10.96)。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BI评分随时间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Baztán[89]等人对老年卒中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一致。李娟[38]对19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残疾水平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纵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残疾水平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呈显著下降趋势,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同。

第五章结论及展望

5.1主要研究结论

1.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期(发病1周),早期康复期(发病2个月)、持续康复期(发病6个月)三个时期的残疾水平(mRS评分)随时间显著下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I评分)与自我效能(SSEQ评分)随时间显著提高。

2.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性活动能力轨迹的影响因素包括就诊时间、出院去向、住院天数、卒中严重程度、血浆BNP水平、面对应对、屈服应对、疾病不确定感。其中,残疾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出院去向、住院天数、卒中严重程度、面对应对、疾病不确定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就诊时间、出院去向、卒中严重程度、血浆BNP水平、面对应对、屈服应对、疾病不确定感。

3.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自我效能轨迹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就诊方式、就诊时间、糖尿病史、出院去向、住院天数、吸烟史、卒中严重程度、面对应对、屈服应对。

4.在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发病期(发病1周),早期康复期(发病2个月)、持续康复期(发病6个月),血浆BNP水平在预测老年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残疾情况(mRS>2)表现出较好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