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改善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探讨—以D市W社区Z某为例

发布时间:2024-01-29 18:39:5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护理毕业论文,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方案的帮助下,该照顾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情绪调节能力明显提高,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未来的生活。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难题,而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最严重国家之一,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的老人有1.98亿,占比总人口的13.5%。[1]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老年人口比例增加4.6个百分点,并且老年人口数量每年仍呈上升趋势,中国即将迈入深度老龄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抵抗能力会逐年下降,从而引发许多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给其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困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患病群体数量庞大。2019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采访中指出,我国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人比例高达75%,患失智症概率为5.56%,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人数也在迅猛增长。[2]面对与日俱増的患病老人,随着老人病程发展,需要他人的照顾也越来越多,因此做好慢性病老人的照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这既包括专业的照顾,也包括家庭成员对慢性病老年人的照顾。

慢性病老人要忍受来自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也会在长时间的照料中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由于有的患者家属既要上班又要照顾病人,长期奔波于家、医院与工作地这三点一线之间会使其身心俱疲,不仅身体状况欠佳,精神上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慢性病老人家庭往往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慢性病老人自身,由于长期患病带来痛苦和衰老带来各种机能退化,常常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如对家庭产生负罪感、性格向孤僻、暴躁变化,不但影响自身疾病康复,也是形成不良家庭氛围的重要原因。家庭照顾着个人能力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对病情预期发展方向的未知常常产生无力感和自责,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直接影响自身健康。经济方面,患病后的长期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家庭照顾着者不能工作或减少工作带来的收入减少导致经济拮据是压在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一座大山。

1.2概念界定要研究

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如何改善,首先要明确相关概念,确定研究范围,在本研究中,主要涉及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三个基本概念。

1.2.1慢性病老人

“慢性病老人”是由慢性病和老年人两个概念合成而来,即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的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这一界定标准与联合国的标准保持一致,也成为我国各项有关老年人政策法规制定的依据。本文所称的老年人,也以此作为依据。

慢性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其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是相对于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病而提出来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当前,卫生部确定的慢性病主要是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及神经性疾病等。[1]慢性病的发病缓慢、逐渐加重,其病理变化具有退行性、不可逆性,严重者可引起功能障碍而需要长期的治疗、保健和康复,也可能导致死亡。慢性病是长期存在的一种疾病状态,患者往往表现为逐渐的或进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起病缓、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显著,有些几乎不能治愈,疾病对身体的损伤也是不可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由于衰老,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常常同时受到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照顾。随着病情的加重,患慢性病的老人除了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外,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也会收到影响,常常因逐渐对自身的生活失去掌控能力而产生消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及其护理人员需要提供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以确保慢性病老人的生活质量。

第2章W社区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Z某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1W社区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Z某个案背景

Z某,女,64岁,在某私企做保洁工作,照顾自己的丈夫——因脑梗导致部分失能失智的慢性病患者。2012年8月某日下午3时左右,Z某的丈夫突发脑梗倒地,拨打Z某手机,Z某手机静音未能接到,下班买菜后步行到家才发现,当时已近6时,紧急将丈夫送医,经过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一侧肢体瘫痪,身体疼痛不堪,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被医院确诊为轻度失智。其丈夫因病导致久卧烦躁,有时会向Z某吐口水、扔东西、或者大声吼喊,Z某作为其照顾者长期在身边监护,不能再外出打工,亦无时间与人交流交往。而且Z某本身也患有慢性疾病,但不严重。

Z某与丈夫育有一子一女。儿子38周岁,和其妻子均无固定工作,在外地打工为生,收入不稳定,工作繁忙无力无暇照顾父母。与Z某联系较少,且Z某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只是偶尔与儿子儿媳电话通话,有时一两个月才通话一次,或有事才通话。女儿,33周岁,在Z某丈夫患病之初,与Z某共同照料患病老人,婚后,照料变少,去年刚刚生完孩子刚满一年,无暇来看望。Z某的兄弟姐妹,均在外地居住,只是偶尔通电话。Z某长年独自陪同丈夫去R医院复查,与R医院主治医师较为熟悉。Z某也曾向相关部门申请救助,但由于提交的资料不全,没有得到相关救助。Z某的生态系统如图2.1所示。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

2.2 W社区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Z某不良情绪的具体表现

由于长期照料患严重慢性疾病的丈夫,Z某的不良情绪逐渐累积,在疫情因素的诱导下被放大、激化,不良情绪外化,表现十分明显。通过量表法对Z某的情况进行测量,并结合观察和访谈,在Z某的身上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沮丧感、耗竭感、怨愤感、内疚感等不良情绪。

2.2.1存在沮丧感,对未来失去希望

沮丧感是指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心情低落、失去兴趣和喜乐感、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等。它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心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尤其对于那些正在经历生活压力和挑战而屡屡失败的人来说,沮丧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那些认为未来充满痛苦绝望的人来说,沮丧感往往更加严重。他们可能感到无望、无助和失望,感觉自己没有未来。

通过情绪状态(POMS)评估量表测量(附录A),Z某沮丧情绪维度得分达到22(如图2.2所示),分值越高说明越具有沮丧倾向。自爱人患病,Z某常会感到心情沉重、无法摆脱的悲伤和绝望,常常陷入长时间的消沉状态,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并逐渐失去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兴趣和乐趣,甚至对与家人和朋友相处也没有兴趣。性格变得孤僻和沉默,不愿意与人交流。在与社工当面交谈时,Z某表达出对未来的恐惧和绝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出路,无法从沮丧中走出来。

护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3章 W社区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Z某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及其需求评估 ........................... 25

3.1 W社区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Z某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 ........ 25

3.1.1 身心健康受损:生理外化现象出现 ......................... 25

3.1.2 行为表现失控:激烈行为反应产生 ........................................ 25

第4章 W社区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Z某不良情绪改善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 30

4.1 接案与关系建立 ..................................... 30

4.1.1 接案来源 ............................................... 30

4.1.2 与案主Z某建立专业关系 ................................. 30

第5章 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改善的结论、反思与建议..........41

5.1 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的个案改善研究的结论 ........ 41

5.1.1 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复杂多发且危害严重必须重视 ..................... 41

5.1.2 个案工作改善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有其专业技巧 ................................... 42

第4章W社区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Z某不良情绪改善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4.1接案与关系建立

4.1.1接案来源

笔者在实习期间,在案主生活的D社区做志愿服务活动,同社区合作举办过一些大型的社区活动,与D社区的主任建立良好的关系。D社区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发现了Z某存在的困境,能够帮助Z某解决买菜、买药等生活基本需要,但无法对Z某的问题开展深层次的服务,所以决定需求专业力量介入。在D社区主任的介绍下,笔者与慢性病患者家庭建立联系。基于案主自愿以及现实性、可行性原则,对该慢性病患者照顾者Z某的不良情绪展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笔者前期在社区主任的介绍下,了解到该案主、该家庭的一些情况,建立一定的联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介入的难度。)

4.1.2与案主Z某建立专业关系

在社会工作中,“专业关系”是为更好地完成社会工作目标,基于公益、客观、自我了解而建立,是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有区别的。案主对于社工并不了解,社工对专业身份和服务予以简单说明,依据案主自决确定案主是否愿意接受服务。以下是第一次服务的主要对话内容:社工:Z阿姨,您好!我是之前通电话的社工小F。是D社区主任介绍的那个。您记得吗?(初次见面,案主看很憔悴,并对于社工的到来感到困惑)案主:啊,我想起来了,请坐吧。......(简单寒暄)…...社工:我想问您一下,您有没有听说过社工,知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呢?案主:社工啊,..(回忆)...,我知道一点。社工:是吗?那您能跟我说说您理解的社工吗?案主:之前我去买菜,不知道社区在举办什么活动,我看见他们穿的红色的衣服上好像是写的什么社工?但你要让我具体说我说不上来了。....(笔者向案主介绍社工,并询问案主是否愿意接受本次服务).....社工:您在疫情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吧?最近这段时间感觉烦躁,睡得也不好,我们向帮助您缓解这些不良情绪,帮您走出当下的困境,您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么?案主:嗯好的,我愿意接受。社工:好的,谢谢您的配合。

第5章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改善的结论、反思与建议

5.1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的个案改善研究的结论

5.1.1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复杂多发且危害严重必须重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慢性病老人需要在家庭照护下生活,而承担这些照护任务的家庭照顾者,也越来越多地遭受着不良情绪的影响和困扰,其身心健康问题日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的不良情绪多发:首先,存在沮丧感,心情低落、丧失兴趣和喜悦感,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不断下降,感到无助、失望,感觉没有未来。其次,存在耗竭感,不间断的劳作付出,感觉疲惫、困倦、无法集中注意力,易怒、易激动、情绪低落,甚至会无故哭泣。再次,存在怨愤感,照顾者承担重大的责任和负担,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赞赏,感到被社会和家庭忽视,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感到命运不公。又次,存在内疚感,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过度自我指责、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认为是自己的疏忽和照顾不周令家人患病或病情恶化。最后,存在焦虑感,感到自己无法胜任照顾责任,愈加对照顾任务过度关注和过度投入,让照顾者感到心力交瘁。与此同时,各种不良情绪之间存在矛盾,导致照顾者行为矛盾,一方面自责,给自己施压,逼迫自己全身心投入照料病人,另一方面埋怨,不愿照料、拖延照料、照料中与病人发生矛盾。

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不良情绪的原因复杂:首先,照顾者自身存在非理性认知,认为家人患病是自己的“罪过”,对自己存在过高要求,强烈渴望补偿家人因疾病遭受的痛苦,产生掌控甚至逆转病情发展的不切实际想法,随着期望不断被打破,愈加感到无助不安,难以获得自我效能感。其次,家庭内部情感支持匮乏,家庭成员间情感表达含蓄,情感交流不足,快节奏生活下维护家庭关系的时间与精力不足,家庭成员间的角色分工不明确,缺少实质性支持。再次,邻里亲友社会交往断裂,慢性病老人家庭照顾者无暇与邻里、亲友交往互动,偶然接触中积累的负面情绪需要宣泄,向邻里亲友诉说痛苦却不能被理解,导致交流意愿进一步降低。并且,社区喘息服务提供不足,机构服务项目开展有限或不符合照顾者需求,照顾者们缺乏休息和放松的机会,压力持续增加,严重影响其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