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护理毕业论文,本研究再一次证明了RIpostC训练的安全性,以往临床研究以轻中度患者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中重度患者无法耐受训练,但是本研究所纳入的患者为中重度患者,患者也能很好地耐受RIpostC训练,未来临床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对于中重度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疾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类型的80%左右[1]。最新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AIS的发病率仍在增加[2],这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3]。大面积脑梗死一般是由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前循环内的血管堵塞引起的脑梗死,超过半数的患者发生预后不良[4]。脑梗死患者中10%~20%为大面积脑梗死,在急性期病死率为5%~15%,约一半的患者会在3~5天内因脑水肿和脑疝导致病情恶化[5]。如何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治疗AIS的有效措施是使阻塞的血管迅速再通。静脉溶栓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AIS的全身灌注治疗[6],能够快速使血管再通。此外,动脉内血管介入治疗近几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7,8],成为大血管闭塞的主要治疗手段。两种治疗方式都能快速地使血管再通,恢复缺血部位的脑灌注,但是随之而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影响治疗效果[9]。除了治疗可能发生IRI,AIS发生后,也可能发生自发的再灌注[10,11]。此外,介入及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一旦超过时间窗,害处将大于获益。介入治疗高昂的费用也限制了患者的选择。常用的保守治疗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保护剂、呋塞米等利尿药物,然而效果却不理想。寻找一种有效的脑保护措施成为研究的热点。
1.2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训练的概述
1.2.1概念及由来
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是指对非关键生命器官例如上肢、下肢等部位进行短暂、非致命的缺血-再灌注,从而激活内源性的保护途径,使脑免受缺血-再灌注带来的损伤,减轻脑水肿,改善AIS患者预后的一种干预措施[12,13]。RIPostC训练是由缺血预适应训练发展而来的。1986年,美国学者Murry在制备心梗模型前对前降支进行了4次缺血-再灌注,发现可以使心梗面积减少,缺血预适应现象首次被发现[14]。缺血预适应训练最先被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发现其可以通过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加心脏对缺血的耐受并降低心脏的梗死面积。随后,多项研究陆续发现,缺血预处理可以增加肝、肾、脑等关键生命器官的缺血耐受,保护器官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15-17]。大脑的缺血耐受最先由Kitagawa[18]等人提出,他们通过对沙鼠脑缺血前进行缺血预处理,发现可以对缺血后大脑产生保护作用,能够减少海马CA1区域的神经元死亡,并将其称为“缺血耐受”现象。随后,大量研究证实了缺血预适应训练对大脑的保护作用[19]。
因为无法预知未发生的事情,也就无法确保患者AIS发生前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但是,研究发现,缺血后适应训练同样可以减少梗死面积,具有积极的脑保护作用[20]。RIPostC训练最先被发现并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中,随后被应用于AIS患者[21,22]。与原位缺血后适应训练相比,操作更加简单,安全性更高,因此应用前景广阔[23]。
第2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在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空白对照实验的研究设计。
2.1.1纳入标准
(1)年龄在18至80岁期间。(2)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3)没有进行溶栓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4)发病48h内的AIS患者,既往一年没有脑出血病史,有脑梗死病史患者没有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5)脑梗死部位为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患者。(6)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愿意参加本研究,并能签署知情同意书。
2.1.2排除标准
(1)上肢有皮肤破损、糜烂肿胀、软组织损伤、肢体畸形和血管损伤等情况以及上肢有PICC置管的患者。(2)患有出血性疾病(如颅内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血管畸形或颅内肿瘤、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3)经医生评估判断,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肺及血液疾病及其他不适合进行RIPostC训练的身体或心理疾病,或身体衰弱不能耐受RIPostC训练
2.2干预措施
在干预前组建干预小组。干预小组由两名神经内科医师、两名神经内科专科护士、一名护理管理者、两名护理专硕研究生组成。研究负责人进行实验的整体监督,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和质量监督。在实验开始前,所有成员均经过研究培训,包括如何实施训练、仪器如何使用、出现不良事件如何处理、数据如何收集等。
2.2.1对照组干预措施
(1)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病史,向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讲解研究目的及知情同意原则,获得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并请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对于存在躯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该尊重病人,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沟通,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注意患者安全,防止患者坠床。对于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表达自己的需要,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尽早开始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感觉障碍的患者,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冷热疗法时注意观察物理治疗部位。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选择安全且有利于进食的体位,必要时使用鼻胃管或鼻肠管,防止误吸和窒息的发生。
(3)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用药效果,发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4)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和家属AIS的常见病因和控制原发病的重要性,嘱其出院回家后定期回院复查。教会患者家属正确的居家护理方法,包括功能锻炼、鼻饲护理、定时翻身等。
第3章 结果.............................. 17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 17
3.2 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训练的干预有效性 .................................... 18
第4章 讨论......................... 22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2
4.2 RIpost C 训练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 22
第5章 结论............................. 25
5.1 研究结论 .............................. 25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25
第4章讨论
4.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年龄为(64.65±8.70)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3.11±9.99)岁,两组患者都是以男性居多。对两组患者既往病史资料统计发现,超过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均偏高。所有一般资料干预前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10,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重,mRS评分均≥2,提示患者有较差的预后,患者的炎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尽管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排标准,排除了有严重基础疾病和症状特别重的患者,但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疾病自身就会导致患者较差的神经功能状态。
第5章结论
5.1研究结论
(1)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训练可以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训练可以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率。
(3)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训练在本研究中被证明是安全的,中重度AIS患者能够耐受该训练,且遵照程序应用该训练,并未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