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4 19:32:09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认为知识流出有助于企业获取需求、反馈、创意等信息,为创新提供支持。而对于在线知识社区而言,知识流出虽然短期内不会体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但经过长期积累后,搜寻者在知识应用中不断获得新的收获,会伴随着互惠观念的内化,将新知识回馈到社区中。知识流出能够促进社区的知识增殖和成功发展。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地发展,技术创新与更替的速度愈发迅猛,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使得大多数公司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地变化[1,2]。在新的经济体系中,知识变成了各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自身创造、维护和扩散知识的能力逐渐成为了其培育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3]。为了能够持续成长,持续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视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纷纷学习国外的知识管理经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流程。他们期望能够将通过这些高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和工具获取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资源,从而提升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水准,期望依靠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使企业与机构的整体创新和应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如微软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 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和 Microsoft Site Server,对自己的核心知识资产和知识服务提供中心化的管理,甄别和测量出最好的工作实践并进行整理和组织。万科集团改变了自己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激励模式、相应的考核),使得组织内部的知识更好地被转移和利用。
因此,企业电子知识库(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y,简称 EKR)在许多大型企业中出现。它是将组织内部来源于员工实践、围绕企业核心业务的知识进行存储、获取、交换以供员工使用的工具,如万科集团的客户信息库、竞争情报库、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的产品库、安永咨询公司的案例库等等[5]。它能够在知识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目录、搜索引擎等工具提升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再利用,为企业提供必要地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通过解决信息无序和庞杂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为许多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与进步提供推动力。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知识管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旨在引进和开发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迅速吸纳与整合信息使之符合知识创新需要,通过知识的分析、推演、论证等,获得新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共享,激发知识创新;第二种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旨在建立一种无形的交流网络,建立交流知识、共享知识的平台和畅所欲言的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网络中各个知识主体凝聚起来,以达到获取知识与知识创新的目标[10]。PVC 与 EKR 两类平台正是这两种不同模式的具体展现,知识管理方式存在巨大差异。本研究发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管理系统间的知识交互,以达文波特的理论为参照,将两种不同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纳入到了同一个分析框架中,探索这两类信息系统间的知识活动,不同于以往割裂的研究,为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整合的视角,能够改善现有研究的片段性和局限性的认识,扩展知识管理研究的范围,丰富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
(2)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注意到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和网络在线社区间的知识活动,但没有找到能够将两类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好的切入点,对该知识交互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本研究发现现实中大部分用户既是虚拟社区的用户又是企业电子知识库的用户,这类型的用户是两系统间知识转移活动的关键。于是将两系统间的知识转移活动提炼为微观的用户视角,明确了双重用户的身份,从这一层面出发去观察两系统间的知识转移。另外,本研究将两系统间的知识转移活动凝练为双重用户的知识转移行为,以行为这一角度为切入点去考察知识转移,对其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和测量上的量表编制,真正地将这一模糊的问题明确化。
(3)针对两类系统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本研究选择行为研究中维度较为全面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从个体层面在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三个维度上深入探究了双重用户知识转移行为意向的前因因素,并检验了知识转移意向在各前因因素与知识转移行为的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又从组织层面出发考察了组织间的知识距离对前因因素与知识转移意向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深化了学者们对两系统间知识转移活动的认识,丰富了关于知识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结论,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范围。
...........................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内/外部知识转移研究
2.1.1 内部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拥有方从组织转移到组织其他人的过程[11]。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内部知识被认为是组织生存和繁荣的必要条件。这种认识引起了人们对影响组织实践中经验学习可转移性的因素的极大兴趣[12,13],诸多学者对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
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学术成果主要是以 Nonaka(1995)的 SECI 模型和 Szulanksi 的交流学说这两项研究为基础。其中,Nonaka(1995)概括了组织内部显隐性知识转化与创造的过程,提出了著名的 SECI 模型,他认为组织内部知识转化可以分为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四个过程:①“社会化”是指员工间通过共同经历,采用观察、模仿、实践等手段学习彼此思维模式等隐性知识的过程;②“外化”是指员工用语言或文字等显性的方式对隐形知识概念化,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③“组合化”是指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将员工们的显性知识组合化、系统化的过程;④“内化”是指员工将组织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理解、使用、吸收,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14].
Szulanski(1996)则是从知识转移的机理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转移四阶段交流模型。他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识共享。他将知识转移活动分为初始、实施、调整、整合四个过程:①“初始阶段”是指识别出对接收方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②“实施阶段”是指与接收方建立起传递知识的渠道,并向其传输知识的过程;③“调整阶段”是指接收方对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自己所处情境的需要的过程;④“整合阶段”是指接收方将知识与自己的规范、习惯进行融合,使之制度化,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的过程。
......................

2.2 员工与 EKR 间的知识转移
员工与 EKR 之间的知识转移,伴随着对企业 EKR 的使用行为发生。员工可以随时访问企业电子知识库,查看组织的数据和记录的业务案例,从而运用到自己正在完成的工作中,实现知识从 EKR 到员工的转移;同时,员工所拥有的工作经验、信念等在平时工作当中蕴藏着的隐形知识,也会渗透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在使用 EKR 的过程中,工作实践会被 EKR 抓取,从而为企业的知识转移贡献知识,实现知识从员工到 EKR 的转移。
目前,学者们对企业电子信息系统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下几类:采纳与初次使用行为、持续使用行为、扩展使用行为、抵制行为。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研究者们认识到员工对 EKR 的使用并不是随机行为,而是一种理性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进而对影响员工行为意向的多种因素进行研究。二、动机理论、心理授权理论、评价理论等。研究者们认识到员工的个体差异会对 EKR 的使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这方面因素展开了细致研究。三、工作特征理论等。研究者们认识到员工对 EKR 的使用部分取决于其工作性质,因此结合工作特征的五个要素开展研究。
近年来,对 EKR 使用行为后果的研究表明,EKR 的使用对企业、员工具有多种积极影响。首先,对员工个人来说,使用 EKR 可以提升工作绩效。Kankanhalli(2011)以跨国银行的数据证实[38],由于 EKR 使用者不必再重新设计已经存在的解决方案,员工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快速、优质、低成本的服务。同时,工作程序化减少了员工工作量,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参与决策,开发更复杂的任务。另外,对企业来说,EKR 的使用可以增强财务绩效。Popa(2018)提出,使用 EKR 可以减少工作中的错误、通过快速有效的访问及交换信息能降低培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资产回报率[39]。最后,EKR 的使用对组织创新也有着积极影响。Giudice(2016)认为,EKR 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促进员工合作,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表 2-1 EKR 使用的前因研究
........................

3 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的提出与测量...........................19
3.1 双向知识转移行为的提出.........................19
3.1.1 实践基础.............................19
3.1.2 理论基础..........................20
4 研究假设........................33
4.1 知识转移意向(PVC)的前因假设.................................33
4.1.1 内外部激励与知识转移意向(PVC)..........................33
4.1.2 专业自我效能与知识转移意向(PVC).....................34
5 研究设计......................................43
5.1 研究设计概述..............................................43
5.2 问卷编制及预测试.................................44

6 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观察到数据的分布类型与特点,了解数据的集中、离散程度,是准确进行统计推断的先决条件。本小节对 331 份正式问卷核心变量的最值、均值、标准差、偏差及峰值等指标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均值方面,知识转移频率的均值都小于 3,处于较低水平,而其余变量的均值较高,表明样本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意向,但实际转移行为的频率却偏低。本研究分析可能是存在一些外界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各变量的均值进行比较发现,变量转移意向(PVC)的均值低于转移意向(EKR),转移频率(PVC)的均值也低于转移频率(EKR)。这一结果说明,目前双重用户知识转移活动的方向更多的是将知识从社区中分享到公司里。有学者发现,社区中的用户搜寻知识的频率远远大于其贡献知识的频率,本文的分析结果与该现象较为吻合。在数据的偏度和峰度方面,所有变量的绝对值都小于 3,说明所有变量的数据分布都较为均衡,趋近于正态分布,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表 6-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不同于以往割裂的研究视角,本研究从双重用户角度发现了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双向知识转移行为,基于实践观察和开放式问卷提出并界定了该行为,并从理论角度阐释了该行为存在的意义。面向双重用户发放开放式问卷调查,对知识转移行为特点进行归纳,界定行为、编制双向知识转移行为量表;发放 122 份问卷,采用多项指标检验新开发量表的信效度,为后续因果机理研究奠定基础。研究认为,双向知识转移行为将EKR 内部的知识创造模型和 PVC 内部的知识创造模型连接了起来,推动了企业与互联网之间的知识转移。
本研究深入地阐述了双向知识转移行为对企业和社区的影响。本文认为,随着通信技术发展,企业控制知识的能力不断降低。知识流出有助于企业获取需求、反馈、创意等信息,为创新提供支持。而对于在线知识社区而言,知识流出虽然短期内不会体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但经过长期积累后,搜寻者在知识应用中不断获得新的收获,会伴随着互惠观念的内化,将新知识回馈到社区中。知识流出能够促进社区的知识增殖和成功发展。
本研究将知识转移行为凝练成微观的用户行为,来考察双重用户的知识转移行为机制。研究主要基于动机、自我效能和社会认同理论,以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维度为框架展开分析,阐明该行为的前因。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部激励、专业自我效能感、社区认同水平会正向影响从 EKR 到 PVC 的转移意向(以下简称社区转移意向)。(2)内外部激励、基于组织的自尊水平、企业认同水平会正向影响从 PVC 到 EKR 的转移意向(以下简称企业转移意向)(3)社区转移意向在专业自我效能、社区认同与转移行为的正相关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企业转移意向在外部激励、基于组织的自尊、企业认同与转移行为的正相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不明显,仍然存在较多限制因素。(5)知识距离负向调节内部激励对社区转移意向的影响。(6)知识距离正向调节外部激励对企业转移意向的影响。本研究对用户知识转移行为前因机理的考察拓展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为企业从互联网专业虚拟社区获取新知识、加快内部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高校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