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生态环境问题越发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据此,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随着国家及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也都进一步深入,各种实践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经济、弘扬文化、响应政策的主要载体,早已变成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复合生态系统,对社会文明的提升和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明集中体现的成果。但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成为阻碍着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城市生态环境已不能承载从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主张绿色发展成为了现今城市带动经济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生态环境问题越发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据此,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随着国家及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也都进一步深入,各种实践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经济、弘扬文化、响应政策的主要载体,早已变成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复合生态系统,对社会文明的提升和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明集中体现的成果。但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成为阻碍着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城市生态环境已不能承载从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主张绿色发展成为了现今城市带动经济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交通枢纽型节点城市。在“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时期,是呼和浩特市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更是呼和浩特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节点。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方法和目标成为了呼和浩特市亟需解决的难题。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统一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标准。所以,建立符合呼和浩特市实际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为呼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1)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
随着环境污染开始成为西方工业国家普遍面临的重要的社会和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有毒化学物品以及噪声、电磁波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环境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环境问题国外学者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1962 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生态文明思想萌芽,该著作指出:如果人类毫无节制的使用化学农药,就会污染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第一份全球问题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人口、工业化、粮食生产、自然资源和污染这五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按现在趋势消耗,将导致不远的未来出现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恶果[2]。在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出只有在不损害下一代满足其自身所需能力的前提下,又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才可以称之为可持续发展[3]。该报告还从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对环境的需要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人类在面临日益破坏的环境问题时,应采取的做法行动,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92 年通过的《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21 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拉开了人类自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序幕[4]。1995 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中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明确定义,主张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5]。2002 年世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峰会上,“建立环境利益关切者与工商业之间的伙伴关系”成了主题,这意味着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逐渐开始与绿色经济和绿色科技联系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进入到了全面实施的阶段[6]。
..........................
(一)评价模型1.国外研究综述
(1)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
随着环境污染开始成为西方工业国家普遍面临的重要的社会和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有毒化学物品以及噪声、电磁波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环境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环境问题国外学者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1962 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生态文明思想萌芽,该著作指出:如果人类毫无节制的使用化学农药,就会污染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第一份全球问题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人口、工业化、粮食生产、自然资源和污染这五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按现在趋势消耗,将导致不远的未来出现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恶果[2]。在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出只有在不损害下一代满足其自身所需能力的前提下,又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才可以称之为可持续发展[3]。该报告还从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对环境的需要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人类在面临日益破坏的环境问题时,应采取的做法行动,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92 年通过的《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21 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拉开了人类自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序幕[4]。1995 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中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明确定义,主张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5]。2002 年世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峰会上,“建立环境利益关切者与工商业之间的伙伴关系”成了主题,这意味着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逐渐开始与绿色经济和绿色科技联系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进入到了全面实施的阶段[6]。
..........................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1.生态世界观世界观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所谓生态世界观就是人对生态世界、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得出人同自然界一起发展,是自然界发展形成的产物的结论[63]。恩格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在自然界中不断进化,并凭借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成为了高级物种[64]。自然界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生命,也给予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物质条件。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各种资源与能源完成生命的传递,延续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自然孕育了人类,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65]。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1.生态世界观世界观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所谓生态世界观就是人对生态世界、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得出人同自然界一起发展,是自然界发展形成的产物的结论[63]。恩格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在自然界中不断进化,并凭借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成为了高级物种[64]。自然界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生命,也给予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物质条件。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各种资源与能源完成生命的传递,延续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自然孕育了人类,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65]。
2.生态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用感官和思维理解认知客观事物,是人明辨是非、评价事物的思维取向。所谓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思维取向。马克思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劳动完成生产过程,是以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场所、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等为前提,自然界满足了人类对生产生活需求[66]。此外,自然界不仅为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弱,是国家发展的天然资本。马克思认为,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性影响着社会的分工,人依据所处环境的不同改变着生产方式,促进着多样化劳动的发展[67]。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自然界给予人类的不仅是阳光、石头、空气等有形的物质,还给予了人类无形的精神[68]。人的艺术创造源自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人的意识正是对自然环境做出的反映。
然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永无止境的供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如果人类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对自然环境不加节制的索取改造,就会导致生态资源枯竭,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破坏。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完全消失,人类的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恩格斯指出,人类起初对自然一味的改造和索取,会达成预期的目标,但久而久之,就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出人预料的影响,连人类最开始达成的目标也将一同被推翻[69]。总之,人类只有秉持着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与自然界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二)中国历代领导人生态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消除饥饿贫困、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发展体系的过程中,都时刻关注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但党中央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也曾因为对生态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发展当时落后经济的客观现实,走了一些弯路,遭遇了一些挫折,出现过忽视人口膨胀、过度使用能源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现象,阻碍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面对日益显现的生态问题,继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了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号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历届党中央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论述都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探索和实践。
............................
三、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17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原则................................17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17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7
四、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 SWOT 分析......................21
(一)S-优势分析............................ 21
1.区位优势突出............................ 21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1
五、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证分析..............................25
(一)数据来源........................ 25
(二)评价模型.................................... 25
五、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证分析
价值观是人用感官和思维理解认知客观事物,是人明辨是非、评价事物的思维取向。所谓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思维取向。马克思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劳动完成生产过程,是以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场所、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等为前提,自然界满足了人类对生产生活需求[66]。此外,自然界不仅为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弱,是国家发展的天然资本。马克思认为,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性影响着社会的分工,人依据所处环境的不同改变着生产方式,促进着多样化劳动的发展[67]。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自然界给予人类的不仅是阳光、石头、空气等有形的物质,还给予了人类无形的精神[68]。人的艺术创造源自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人的意识正是对自然环境做出的反映。
然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永无止境的供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如果人类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对自然环境不加节制的索取改造,就会导致生态资源枯竭,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破坏。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完全消失,人类的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恩格斯指出,人类起初对自然一味的改造和索取,会达成预期的目标,但久而久之,就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出人预料的影响,连人类最开始达成的目标也将一同被推翻[69]。总之,人类只有秉持着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与自然界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二)中国历代领导人生态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消除饥饿贫困、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发展体系的过程中,都时刻关注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但党中央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也曾因为对生态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发展当时落后经济的客观现实,走了一些弯路,遭遇了一些挫折,出现过忽视人口膨胀、过度使用能源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现象,阻碍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面对日益显现的生态问题,继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了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号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历届党中央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论述都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探索和实践。
............................
三、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17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原则................................17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17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7
四、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 SWOT 分析......................21
(一)S-优势分析............................ 21
1.区位优势突出............................ 21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1
五、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证分析..............................25
(一)数据来源........................ 25
(二)评价模型.................................... 25
五、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证分析
1.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评价过程中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咨询专家意见或根据决策者的经验,对不能完全定量化的指标给予量化。此方法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结果容易受决策者的主观影响。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模型把定性评价转化成定量评价。此方法能够解决非确定性的问题,但计算相对复杂,在确定指标权重矢量时有较强的主观性。系统动力学法是一种以系统思维方法为基础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此方法通常用于分析处理复杂的且精确度要求不高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但整个处理过程的工作量太大。主成分分析法是以数据降维为目的统计学方法,在保证变量于整个数据线性变化的过程中总方差不变的前提下,确定最大的排列方差为第一主成分和次之的排列方差为第二主成分,其余主成分依次类推。此方法能够将多个在反映信息上有重叠的指标转化成几个主成分,得到的主成分在能够涵盖大部分原始信息的同时,又能保证信息不重叠。
在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过程中,考虑到各指标之间计算的复杂程度以及相关性等问题,本文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真实的前提下,为进一步了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动态变化的总体情况,找出制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决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
六、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种将保护自然渗透到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绿色文明,只有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前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征服自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呼和浩特市积极执行国家的各项规定,在 2009-2018年期间,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但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加快绿色工业的建设
三次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发展空前繁盛的时代,让人类的经济财富呈几何倍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惨痛代价。历史上出现的导致大量人群在短时间内快速死亡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在给人类敲响警钟,告诫人类既要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也要注意环境保护。
从呼和浩特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看,该市工厂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十年均值约为 95%,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却很低,仅为 38.06%。可见,呼和浩特市在工业生产中,处理废物的能力还需加强。针对此问题,本文建议把循环经济理论与呼市的工业发展现状结合,指导企业绿色化生产,循环利用工业排出的废物,使其转变为二次资源。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资源贮存量,还可以降低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绿色工业。
2.提高环境建设水平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好坏和居民对所居住城市环境的满意程度息息相关。习总书记在考察海南时就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7]因此,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污水处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基本保持在 95%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基本保持在 100%左右。但呼和浩特市受其山地与平原结合的地形影响,导致山地的植被覆盖率有所局限。除此以外,呼和浩特市周边农村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正逐年递增,造成了农村土地的污染。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