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形式,而以一档新闻评论节目来评点教育问题,怎样评得入情入理,兼具理性和风趣,让观众既在第一时间击节叫好,之后还能引起回味、启发思考,这是本节目主创人员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本节目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头条原则在 《放眼看教育》 的每一期节目里,坚持安排 5 分钟的新闻头条,关注近期的特别热点,注入权威解读。在过去一年中,本节目采访国内论文发表了数十位教育专家学者,和他们一起探讨了诸如“虎妈狼爸”、南科大教育改革、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等热点新闻 。 通过5 分钟的新闻头条,我们保持和大事件的近距离接触,同时聚集起了节目的 “智囊团”。
2.第二新闻落点,第一新闻评论《放眼看教育 》 并不是最快的新闻节目,但最全面、最客观、最生动、最智慧的点评却是节目一直追求的面貌。节目的主编与编辑在撰写稿件、点评新闻时,阅读大量的背景国内论文代发资料,梳理不同的观点,瞄准我们的“焦点”。在评论的语言风格上,节目也摒弃了说教式的口吻,代之以亲切、风趣又不失理性思考的点评方式。
3.寻找教育新闻话题,开掘教育新闻热点除以热点新闻评论为面貌的常规形态,我们还有意识地策划专题节目,拓展一些教育话题,使之成为热点。一年中,节目策划了一系列专题, 如: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状况、高中阶段“国际班”概况、上海话的流变与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高中阶段“国学博雅班”概况、中国武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展状况等等,节目请来权威教育专家,一起评析这些“社会中的教育问题”的前生后世。
针对新闻热点积极回应、 犀利点评, 同时主动寻找并制作具有新闻性但未浮出水面的教育话题, 体现教育传媒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节目开播一年来, 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放眼看教育》 备受沪上教育人士的关注代写代发表论文。以节省前期工作为原则的运营策略从电视的制作运营角度来看, 一档电视节目前期的采访拍摄, 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记者或编导、 摄像、灯光等工种) 和交通、 住宿、 餐饮等费用。 而前期的粗剪工作也非常耗费人力, 记者 (或编导) 往往花费两三个工作日才能完成一个选题的大致框架结构, 这样的剪辑周期, 必然决定了需要多名记者 (或编导) 分别连续拍摄不同选题才能完成整个栏目的播出需求。 而且在一个记者(或编导) 的粗剪过程中, 也会产生不少加班费用。由此可见, 如果一档电视节国内发表论文费用目能够节省前期工作, 在运营上将节省很大一笔开支。 这笔开支不仅指经费, 还包括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这对教育台 (频道) 而言, 是一种很有智慧的运营模式。 香港凤凰卫视的节目, 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运营模式的优势。 如 《军情观察室》 节目, 该节目在凤凰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 节目展现的国内外军情资讯, 并非来自该台记者的采访拍摄, 这个节目的重点只做资讯的汇集梳理和主持人的串联拍摄, 它没有 “前期” 的采访和粗剪。 其实, 目前的凤凰卫视并不缺钱, 但它依然用这种 “智慧的运营策略” 来制作 《军情观察室》, 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很清楚, 派出记者去世界各地拍摄采集资讯, 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资源。 况且许多军情是一个国家的秘密, 想拍未必能拍到。 另外, 凤凰卫视的老牌节目 《锵锵三人行》 以及 《文涛拍案》 和众多的 “时事评论” 类节目, 都是没有 “前期” 投入的, 但都运营得相当成功。具体到 《放眼看教育》 节目, 它也是没有 “前期” 投入、 以后期包装为主的栏目, 可以说这是一档小投入的栏目。 本栏目设制片人一名, 两名主编, 两名编辑, 一名后期包装编辑共 6 人, 两名主持人是兼任的。
《放眼看教育 》 中的新闻素材 , 采集自中国公共电视网 (www.cptn.tv) 这个平台, 都是其他单位已经制作好的新闻条目。 如果说这档节目也有 “前期工作” 的话, 就是我们对这些资讯进行筛选、 编排, 根据内容进行话题设置, 使节目呈现出资讯间的内在关联性。 而这项工作只要制片人或主编一个工种就能完成。 所以, 本节目可以由一名主编带一名编辑作为一个小组, 分两个小组交叉完成每天的节目编排。《放眼看教育 》 节目的意义在于挖掘新闻的 “第二落点” 乃至 “第三落点”,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依据新闻事件给出评论和观点, 所以, 栏目中除了后期编辑外, 包括制片人在内的 5 人, 其工作重点在于 “如何进行评论” 这部分。 这样的人手配置, 对于教育台普遍缺人的现实情况而言, 是可以保证节目运行的。《放眼看教育 》 节目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 , 要有评论的角度和观点,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档节目对人力的 “量” 没有很高的要求, 但对人力的 “质” 有很高的要求, 它对编辑人员的新闻敏感性、 阅历、 视野、 逻辑思维等内在的素质要求非常高。 本节目对人才的 “苛求度” 类似于凤凰卫视当年的 《有报天天读》, 当年几乎仅凭杨锦麟一人之力, 就支撑起这档名牌栏目, 而正是杨锦麟个人的能力才能够树立该节目的权威品牌。 有鉴于此,上海教育电视台 《放眼看教育》 节目组成员的学历是很高的, 6 名成员中, 有 4 名具有硕士学历、 2 名大学本科。虽然人员学历高并不代表节目水平高, 但它从侧面表明这种小投入的节目对人才的 “苛求度” 往往是很高的。《放眼看教育》 在 “如何进行评论” 上是舍得投入的。对于编排好的新闻资讯, 每期节目都由制片人与主编和编辑进行前期讨论, 除了主创人员自己撰写评论外, 还要请专家学者来发表观点。 所以, 这档栏目虽然节省了大部分前期工作, 但它仍然有拍摄工作, 就是对专家学者的采访。 这样的采访也分成两种形态, 一种是 “走出去”, 把话筒放在专家学者的面前; 还有就是 “请进来”, 如果话题的 “可挖掘度” 比较大, 我们通常会把观点有交锋的两名专家请到棚内来访谈。 对采访的专家, 我们一律支付稿费。 我们把 “前期” 节省的经费用在了这里, 从而保证了节目的评论深度和广度。 虽然我们在稿费的支付方面并不吝啬, 但对栏目的整体运营来说, 相比庞大繁杂的 “前期” 投入, 这点支出仍旧属于 “节省型”。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创作与后期包装策略本节目实行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创作与后期包装策略。不同于新闻报道节目主持人的 “播报员” 角色, 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带有强烈的 “评论员” 色彩。
除新闻要素外, 《放眼看教育》 节目的主持人更应传达给观众的是针对某一事件而产生的 “观点”。 这就决定了本节目的创作与包装策略应当以主持人为中心。 在撰写主持人文稿时, 编导不应止于传达素材的新闻要素, 更要有意识地强化评论色彩、 亮出观点。 文稿的风格应尽可能发挥主持人的个性特点, 令观众觉得有关评论、 观点发自主持人本人的肺腑, 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收视效果。 所以, 文稿写作应适应主持人固有的语言风格, 以平实浅显的语言表达为好。 在素材的选用上, 也应以主持人为中心进行筛选。 本节目采用男女两位主持人分别主持一期节目的形式, 在男主持人主持的节目中, 编辑选择同父亲、 男教师、 男生相关的新闻素材, 充分发挥男主持人的特长, 或是有针对性地编排负面新闻, 让男主持人进行激烈抨击或讽刺调侃,凸显男主持人冷静犀利、 睿智思辨的主持形象。 而在女主持人主持的节目中, 则挑选同母亲、 女教师、 女生相关的新闻素材, 发挥女主持人的个性特点, 适当挑选温馨感人的新闻进行热情赞美, 凸显女主持人善良亲和、 娓娓道来的主持风格。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素材编排与文稿写作也成为节目包装的一个方面, 起到了充分发挥主持人特长、吸引观众收看的作用。至于字幕设计、 标题栏、 字幕模板的走位、 特效、 图片素材的衬底、 节目角标等视觉包装元素, 都经过统一设计, 带有 “放眼看教育” 字样或节目开场片头中的 “眼睛” 元素, 以达到统一整体包装的效果。 至于对新闻素材进行加边框的处理, 首先是出于视觉效果的需要, 因为视频素材的质量参差不齐, 全屏播放时常会遇到画面模糊的问题, 经加框处理后, 可以缩小主体内容的画幅, 从而有效避免画面模糊; 其次, 经统一加框之后, 编辑类的节目就带上了统一的格式, 从而增加画面的一致性, 整体上使节目节奏紧凑、 传达专业感、 体现权威性。 音乐、 音效也应做到紧贴节目内容, 以加快节奏、 促进气氛为原则, 避免冗长拖沓和过分煽情。概而言之, 本节目最终呈献给观众的是主持人带领观众看事说理的面貌, 展现主持人与观众的直接交流, 令观众产生对主持人的信赖感与喜爱感, 从而培养固定的收视人群, 这是本节目的创作与包装策略。《放眼看教育》节目的发展瓶颈上海教育台在推出 《放眼看教育》 之初, 其设计是每周五档 25 分钟的日播节目, 以期形成一个带状规模效应,但运营一个月后, 改成了每周一档 65 分钟的周播节目。这样改版的原因在于我们遇到了困难: 前期素材, 即新闻资讯的来源不够。 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 《放眼看教育》, 其常规日播形态是由主持人对 8—10 条新闻进行串联、 引导和评论, 这是一种被动的节目形态, 因为必须等符合自己节目的新闻发生之后, 才有可能展开各种评论。如果没有足够的、 符合栏目定位的新闻发生, 那么节目就会处于 “无米下锅” 的尴尬境地。《放眼看教育 》 常常遇到 “无米下锅 ” 的尴尬 , 从这个栏目的名称就能看出, 这是一档旗帜鲜明、 聚焦精细的节目, 栏目起这样的名称, 好处是定位明朗, 观众一眼便知栏目是干什么的。 但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却限死了 “可评论” 新闻的来源。 因为本节目的常规形态决定了本节目的 “被动” 性质, 要等待有张力、 值得挖掘并评论的资讯和热点发生才能作为, 这本身就筛选过滤了大量的 “无用” 素材, 而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 再缩小焦点, 只关注在教育领域发生且可作评论的热点和新闻, 等于给自己再捆了一道绳索。 所以每天要等教育领域发生新闻热点并足够撑满 25 分钟, 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博彩意味的挑战。不得已, 《放眼看教育》 从日播节目 “瘦身” 成了周播节目, 尽管周播节目有 65 分钟的容量, 但从广告运营的角度而言, 它已经丧失了带状规模效应。按理说, 一档萃取资讯并加以评论的节目, 有信息、有思想, 是非常讨巧, 也会很有人气的。 但在 65 分钟的时间内只涵盖教育领域内的新闻, 资讯类别过于单一, 在受众一方, 容易造成收视疲劳; 而对主创人员而言, 很多情况下不得不选用 “热度” 不够或者题材雷同的新闻, 以适应节目时长的需要, 从而令节目的整体精彩程度降低, 最终影响节目的收视效果, 拖累节目收视率。由此看来, 节目内容的 “宽容度” 要大, 节目的定位不能反过来成为束缚主创人员的绳索。 虽然教育台 (频道) 的栏目定位要围绕着 “教育” 这一主旨, 但是就新闻评论类的栏目来说, 包容度可以大些, 资讯的题材面可以更宽些, 科技、 人文、 卫生等领域内的新闻事件也可为我所用。 只要栏目本身凸显出教育色彩, 它就是符合教育台(频道) 整体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