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事实的建构中,微博主要是通过新闻源主体发表信息和言论来进行新闻事实的传递,或者记者选择微博上普遍受关注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成为新闻文本。从2010年《凤凰周刊》和《新世纪周刊》两位记者在微博上直播宜黄拆迁事件中的“女厕攻防战”中,就可以看到微博发布新闻事实的优势。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微博的作用也在不断被放大。但是微博作用在被放大的同时,也将新闻事件进行了放大,产生的结国内论文发表果也较为明显:一方面促进了事情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如道德的恐慌,“富二代、官二代”的仇恨等。笔者主要从构建新闻事实的三个方式:事实的选择、事实的突出和淡化以及符号言语和基调处理,分析微博在建构新闻事实中的弊端。
1.事实的选择
微博融合了多种媒介形态传播信息的特点,如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在不少新闻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不仅及时传播信息,提供珍贵的现场画面,同时也能通过微博解决人们的燃眉之需,如求救、寻人国内论文代发等,这在玉树地震和7·23动车事故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相对于电视和报纸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的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更具有浓厚的虚拟味道,更吸引受众的接近。所以更多的受众开始运用微博提供新闻信息和寻求帮助。而不少传统媒体显然也是看到了微博的效率,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一方面传递新闻,利用微博提高自己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关注微博中的热门话题和新闻人物的微博言论,丰富自己的新闻源。不少记者在微博上寻求新闻线索的同时,也利用微博寻求新闻事实。尤其是一些新闻当事人和转发率高的言论,被记者采用频率颇高。例如,很多代写代发表论文娱乐新闻记者会根据娱乐明星的微博进行娱乐新闻的写作,有些记者会把微博当作线索源,也有些记者会直接以微博作为事实直接写稿,甚至揣测微博的另外含义,制造噱头。记者似乎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采访方式。而对于一些转发性的言论,由于微博粉丝的关联性,使言论转发呈几何级增长的核聚变式,致使传播力量迅速增长,甚至超过传统媒体。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大多数会顺从“民意”,对于转发率高的言论不假思索地利用,直接当成是新闻当事人的言论,直接作为新闻事实出现在新闻文本中。但是,微博传递的不是事实和新闻,而是信息,信息存在真假之分。微博虽然是140字的微博客,但是却能够有图有视频有文字,记者在选择新闻素材时,若不考虑新闻源的真实性,就会导致大量的虚假新闻和谣言产生国内发表论文费用。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微博往往成为人们寻找和查证信息的源地。但人们在传播中极易加入评价、观点或者将原先的信息作修改再传播,使谣言传播更加危险和不可控制。①例如,“药家鑫案件”中,就有微博说药家鑫有背景,是“官二代”之类的,致使原本受众多关注的药家鑫案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对司法的审判也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虚假信息。
2.事实的突出和淡化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对于新闻事实的突出和淡化,也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不同事实的突出或淡化,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这一点在微博传播上更为明显,由于微博有140字的限制,所以受众在表述新闻事件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个人倾向,如选择那些最感兴趣的信息,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信息,这样容易忽略一些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受众都会进行或多或少的讨论,微博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对于一些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微博转发率是相当的频繁,而且发表言论也比较多。而在这些转发的评论中,异于常人或者极好、极坏的偏激性言论比较多。尤其是一些需要求证的事实,大多数网民没有耐心等待真相,他们关注消息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心理折射和情绪宣泄。而现在一些媒体一方面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选择那些转发率比较高的言论,忽略了对事实的验证。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们都在避免同质化的产生,但在避免同质化的过程中,许多媒体为了求新求异,片面倾向的情况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化。在大量的转发言论中,我们发现那些被转发的言论往往是来自一些“意见领袖”,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一是粉丝数比较多,二是微博被转载数多。在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大多为社会名流,公众人物,媒体人物等。“意见领袖”在传播流程中极为活跃,他们不仅传递信息,还传达观点,提供建议。他们迅速、直接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甚至情绪。当他们的观点、意见、情绪为受众接受,甚至引起受众的共鸣,大受追捧,则会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②在避免同质化方面,许多媒体会选择突出一些偏激、反常的信息予以传播,却忽略了新闻的关键性内容。如“小悦悦”事件中,不少媒体都把报道角度放在对18个路人的谴责上,甚至对网友质疑阿婆救人是为了作秀的信息予以大幅度报道,显然失去了媒体的正确引导的责任感,致使人们感叹社会的冷漠。
3.符号言语和基调的处理方式
微博在新闻建构事实中,往往是微博言论直接被采用。微博的信息呈现的是碎片化,句子往往是简短、非理性化的表达,而大多数网友在发表微博时,即使是对新闻信息的表达,也是带有一定的语言色彩。也就是说,语词在运用的过程中,会被附上表达者各种各样的心理色彩或意识色彩。③尤其是现在网民对新闻事件更多的是以一种“围观”的态度,在言语上更热衷于极端、谩骂的语言,在基调上更偏重于批评、怀疑的态度。而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也会迎合受众的这种心态。不但忽略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反而成了虚假、感性言论的支持者。例如,“杨喜利”事件中,不少媒体在标题中用一些类似于“窝囊”、“没用”等词语,反而将真正的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忽略掉。针对微博在构建新闻事实中的一些弊端,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是在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语言三个方面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加强新闻源主体的求证和分析新闻源主体是新闻建构的第一步,记者能够知道什么,媒介能够传播什么,收受者能够收到什么,往往首先依赖于新闻源主体对事实信息的把关和“过滤。④而微博上的新闻源主体主要是网民,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播者,基于群体社会心理,传播者的责任感相对少,更多的网民相对于围观真相来说,更乐忠于围观“热闹”。所以在发微博时,更乐忠于带上自己的倾向性,会按照自己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认识、利益目的传递信息。微博更多的时候成了一个类似于一个公开私人聊天和发泄的工具。所以记者在选择新闻信息时,应注重查明新闻源主体的身份,分清是新闻事件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同时也要揣摩新闻源主体的心理和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还是有私人目的。在考虑清楚这些因素之后,新闻记者还应综合各方面的说法进行综合性的求证。2. 注重意见领袖媒介素养的培养在微博上,“舆论领袖”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无论是从粉丝量上,还是言论被转发的次数上,有时候产生的影响甚至会超过传统媒体,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而这些“意见领袖”的言论也会被记者所引用成为新闻信息。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大量的“意见领袖”是有身份认证的,他们也非常在意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媒体训练和长期的媒体实践,在甄别某些信息的真实性方面有很大不足,从而导致假新闻传播事件的发生。⑤所以我们新闻记者在选择意见领袖的言论时,要多和意见领袖进行双向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负面思想,在适当时候和其进行媒介素养交流。同时我们的媒体人或者媒体单位可以成立微博,尊重网民的表达,直面网民的疑问,并积极联系网友,用亲民为民的思想和大众靠近,及时准确地发布事实真相,在网民中培养良好的公信力,努力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源和受受众爱戴的意见领袖。3.传统媒体微博化,碎片信息深度化面对微博,无论在渠道上还是时效性上,传统媒体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传统媒体在新闻真实性方面和传播方式上存在着优势。而现在不少传统媒体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及时发布消息,扩大和延伸传统主流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将微博的即时性和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结合起来,更容易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在运用微博提供的新闻事实时,要坚持自己的媒体立场和新闻品质,切不可随波逐流,对一些谣言要及时攻破。如7·23动车事故后,受众对铁道部产生了不信任,针对火车上保质期为半年的盒饭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微博上质疑声和谩骂声一片。新华社及时发布了《“保质半年”不是神话,动车盒饭获卫生许可》新闻,破除了谣言,也缓解了铁道部和受众之间的僵局。另外,于微博上一些支离破碎的浅信息,传统媒体应该发挥其资源优势和传播方式,加大新闻信息深度的报道,避免信息肤浅化。4. 微博管理规范化尽管网络是开放自由的,但并不等于绝对的自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信息,既容易误导受众,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所以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大对此类信息的清理,倡导绿色和谐网络空间,促进微博客业务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