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代写代发职称论文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2]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层面上的明确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地综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但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在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又以巨大理论勇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个理论体系,坚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从邓小平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必将以更加进取的精职称论文发表价格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貌也必将为之焕然一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展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在实践层面上的重要体现。列宁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同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充分体现出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不同特点和特色,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职称论文代写发表费用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军事上,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外交上,就是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在社会建设上,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以上中国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实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没有的特征。这些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这些,也就无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谈不上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创造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按马克思的设想,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其基本要素。这也成为后来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板。不幸的是,他们的设计往往忽视的那样:“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4]也恰恰是这个忽视,导致现实中人们总是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构想的基本要素固化,将现实中正在实行的,在原来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废墟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预设的未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混淆、等同起来,片面追求绝了一个重要前提,即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对的公有制、完全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按劳分配体制。这些最终导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历程,甚至出现了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由此,如何看待本应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出现曲折,甚至垮台,就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必须讲清楚讲充分的重大问题。这其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破解了这一重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反思的过程中,邓小平认识到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国情,而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正是如此,他明确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后来对此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什么是中国国情,正如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立足点和科学依据,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现实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能严格按照后者去设计。也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形成。正如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总结的那样,“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7]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列,并作出如此明晰的概括,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它的提出和内涵的界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领域丰富实践成果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将对于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