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排名——中国二本高校排名

发布时间:2012-05-15 08:48:18 论文编辑:walter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分设2个校区,
  上海电力学院校徽  其中,杨浦平凉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黄浦江之滨,毗邻杨浦大桥,浦东学海路校区地处南汇科教园区,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城和科教园区的“2+2+x”的发展规划,目前已建成一所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学校另在杨浦区国顺东路设有教学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近一千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万余人。
第一代写网
学校沿革
 
  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发展演变。1985年1月,经教育部和水利电力部批  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准, 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开始了本科层次的办学历程。李鹏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五十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毕业生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和其他主干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国家重点企业的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各方面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经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
编辑本段
院系及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华东  南汇大学城校区电力继教中心)共七个二级学院,以及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四个直属系部 。
  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25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管、文、理、经五大类别。学校还设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厂集控运行、工商管理等多个高职专业。学校在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三个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的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四个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力经济与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 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共十大实验中心,有三十七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另设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其中 “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八十二万余册,电子图书百万余册。
编辑本段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千人,专任教师6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近80%,博士比例达到2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近  南汇大学城校区一景40%,其中数十人具有博士和硕士生导师资格。近年来,一批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及国外学成回归的博士、硕士陆续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博导、教授为核心,以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科学术梯队。这支队伍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另外还聘请了包括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几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编辑本段
建设成果
 
  办学五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国顺路校区正门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 的优良学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长期以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后勤社会化、学生寝室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别荣获了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验收,成绩为优秀。
  学校实行全面学分制、主辅修制和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选课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大学生服务中心等。
编辑本段
科研水平
 
  在五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与时俱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及全国电力行业发  平凉路校区(本部)雕塑展需求,在发电新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电网安全及自动测控、信息管理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学校拥有一支由顾问教授(院士)、博导、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的构成得到了优化,项目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
编辑本段
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检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始终得到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各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在校党政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
编辑本段
国际交流
 
  目前该校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该院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该院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多名国外学者、专家为该院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学生到该院学习或实习;并且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编辑本段
产学研合作
 
  学校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办学,增强了办学的经济实力和活力,同时各电力企业如大型发电企业、供电公司等为我校学生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南通供电公司、嘉兴电厂、外高桥电厂等多个外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原国家电力公司、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
 
学校活动照片(19张)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精神,学校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中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电力高科技创新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将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电力行业和上海市快速发展的机遇, 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力科技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编辑本段
学校历史沿革与概况
 
  1951年10月15日,在近代中国第一个使用电力的城市上海诞生了上海电力学院的前身——上海电业学校,首批320名新生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调配到位并正式开学上课,由此翻开了学校办学历史的第一页。
  建校初期,校舍简陋,设备匮乏,环境艰苦,但第一代教职员工筚路蓝缕,勤勉务实,培养出的毕业生成为新中国电力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华东地区电力系统工作的首届优秀毕业生被人们尊称为“108将”。办学元老、华东著名的电力专家潘廉甫先生,曾作为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电厂的杨树浦发电厂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反动势力“二六”轰炸后远赴瑞士采购电厂设备,为上海尽快恢复电力生产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正值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学校积极顺应电力工业发展形势,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经常组织师生奔赴电厂建设工地,摸爬滚打,昼夜奋战,积累了电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1952年l0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后,相继经历了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电力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转换。1960年8月起,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进入了以大专为主、兼有中专的办学层次。
  “文革”期间,学校饱受磨难,正常教学难以为继。广大教职工克服困难,去电厂、下农村,以多种形式服务电力,学校在“文革”后期,又招收了电力技工班和“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员班,培训了一大批包括农村电工在内的各类电力建设者。
  改革开放迎来了教育事业和电力事业发展的春天。1978年5月,教育部和水电部分别发文恢复学校大专办学,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列入当年全国统一招生计划。1979年2月,水电部发文明确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进入本科办学层次,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1986年12月,李鹏同志题写了校名。经过10多年的努力,学校于1996年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办学合格性评估。2000年起,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学校实行属地化,划归上海市管理。经过本科办学20年的努力,学校于2006年初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
  上海电力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经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系我国目前独立建制的三所电力高校之一,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电力本科高校。学校地处我国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上海市,设有两大主要校区,其中,杨浦平凉路校区位于上海市东部浦江之滨,毗邻杨浦大桥,已被纳入杨浦知识创新区体系;南汇学海路校区位于南汇科教园区内。学校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
  学校现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经济与管理、国际交流、高等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等7个二级学院和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4个直属系部。学校拥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5个本科专业,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应用化学等3个硕士点,拥有9大实验中心、35个实验室和12个研究室,其中,“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和“电站自动化技术”2个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有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五大体系:一是以电力产业链为主线、辐射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体系;二是以理论、实践、外语、计算机、素质拓展教育教学五条线四年不间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三是以学分制为基础平台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四是以过程监控和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五是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育人体系。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先后参与或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科研基金、国家航天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高水平纵向课题4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2005年,学校的科研经费接近4000万元,有3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近420篇,其中核心期刊180多篇,获省(市)部级科技进步6项。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96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95人;专任教师59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9人;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75.76%,博士比例达到19.13%,远高于全国同层次院校水平。学校还从国内外聘请5名院士、50多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已形成良好的学科梯队。师资队伍中有63人次荣获省市级以上荣誉及奖励,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等;有23人次纳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有44人被列入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
  学校图书馆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藏书总量为76.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4.4万册。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共有本专科学生近10000人。2004届和200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3.9%、97.5%。
  学校被誉为“电力工程师的摇篮”,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其中不少成长为电力系统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包括华东电业管理局局长、华东电力集团副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主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安徽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等,还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广大校友立足电力,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母校争光添彩。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社会声誉日隆,连续四届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获得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学校数十次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劳动报》、《青年报》、《上海科技报》等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任重道远,心雄志坚。遵循“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上海电力学院正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力科技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