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第一代写网
西北政法大学位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管理、文学、公安等多学 西北政法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在全国的法学院校中,西北政法大学(原西北政法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被合称为“五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原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原吉林大学法律系)和武汉大学法学院(原武汉大学法律系)则被称为“四系”。在中国司法系统中,80%以上骨干人员毕业于这“五院四系”,而在西北地区司法系统中则有80%以上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学校是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北地区法学科研教育中心、西部地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镇,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高素质人才。
学校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核心院校合作联盟---立格联盟的组成院校之一。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院校。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弘扬老延大优良传统,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鲜明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编辑本段
学校历史
西北政法大学有着70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富有丰厚文化底蕴。学校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底改组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58年9月,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北政法学院,学校成为全国四所政法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从此开始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历史。200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揭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陕北公学——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1937-1941)
1937年为了培养抗日干部,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校长是成仿吾,副校长是罗迈(李维汉),校址定在延安东门外。陕北公学办学4年,抗战时期与“抗大”齐名,她强烈地吸引着千百万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进步青年奔赴这里。陕北公学开创了党办高等干部学校之先河,为党的干部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13000名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主席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 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1938年3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又一次为陕公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子。”他豪迈地说:“有了陕公,中国就不会亡!”
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1941-1949)
1941年9月,经党中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校址在陕北公学原址。1943年,延安“鲁艺”、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1944年行政学院依次并入延安大学。延安大学历时8年,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培养了万余名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培育了“立场坚定、公正无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老延大”精神,积累了创办综合大学的宝贵经验。为夺取抗日战争 1945年的延安大学校门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党的教育事业、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方针:适应抗战和边区建设需要,培养和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工作干部。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的教育,以提高学员的革命理论水平;加强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修养,以培养学生的革命立场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学校教育和各实际工作部门及实际活动相结合,以便使实际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49-1953)
1949年为了培养适应新中国政权建设所需的各类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迁到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陕西省政府主席马明方兼任校长。1949年民大校部和二部迁驻高陵县通元坊;一部、三部迁驻泾阳永乐店。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门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有优良的校风、学风,有充实的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她办学4年,为西北五省区培养了各类建设干部11000余名,为西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校风:忠诚老实 实事求是 团结互助 艰苦朴素
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53-1954)
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54-1958)
1953年3月,为了提高西北地区政法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改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54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校址由通元坊迁至西安南郊。
建设中的西北政法学院大礼堂 基本任务:为西北及周边一些省份培训县级民政、司法、检察、监察干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在办学5年中,为西北五省区和内蒙、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培训在职公、检、法干部2154人;举办民族班17期,培训民族干部305人。
西安政法学院—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1958-1962)
西安政治经济学院(1962-1963)
西北政法学院(1963-2006)
1958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从此开始了学校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历史。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革命文化积淀,西北大学法律系从“陕西高校之母”的母体中继承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他们的合并为西安政法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构筑了新的平台。
西安政法学院首届学生在校门前合影 1962年陕西省委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将西安政法学院、陕西财贸学院合并为西安政治经济学院。1963年8月,国务院作出把西安政治经济学院分为西北政法学院和西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的决定;同年9月1日,西安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到“文革”前,成为全国著名的四所高等政法院校之一。培养了一批哲学、法律、新闻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西北地区民主法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文革”期间,学院惨遭破坏,直至1972年撤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广大教职员工仍然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履行本职工作,向社会输送了693名本科生。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将学院教师安置在部分高等院校,保存了师资力量,为学院的复办储备了师资队伍。
西北政法学院雁塔校区大门 1978年8月国务院批准西北政法学院在原校址复办。1979年开始招生,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1980年以后划归司法部主管。90年代末,学院形成法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西北政法大学——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北地区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中心、陕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
2005年12月西北政法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更名大学的评审,200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立足现代大学本位,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团结拼搏、奋力进取,已具备了相当 的办学规模和较强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学术环境、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办学优势,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府。西北政法大学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建设法学特色鲜明、人文、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开放性、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性政法大学而不懈奋斗。
编辑本段
办学理念和教学设施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学校建有法律实务、物证技术、现代传播、经济管理等6个实验实训中心,16个专业与基础实验室、72个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余万元。雁塔、长安校区各有一个图书馆,馆藏图书185余万册,中外文报刊3000余种,并建有20余个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平台。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两校区千兆光纤互联,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虚拟校园网络。此外,司法鉴定、法医临床在西北地区居于首位。学校较早实施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建构起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建成了一大批各类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搭建了高水平本科教学平台,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同时具有留学生招收权。近三年来,学校生源充足,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5%以上,目前共有各类在校学生18000余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行专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在2001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均获得“优秀”结论。
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学校积极实施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注重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带动、提升本科教学。学校现有法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高教研究所3个专业研究所,21个学术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研究基地。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刑法学和经济法学是司法部重点学科,哲学、侦查学、新闻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刑法学与劳保法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法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
七十多年历史中,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在法学科研、教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为中国的司法战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发布的《2009年各法学院科研实力报告》,学校2009年度科研实力稳居全国所有法学院的前十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0项 《法律科学》优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是全国“三十佳”、陕西省“五佳”人文社科学报,是学报类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近五年,学校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项目均保持在陕西省高校的前三位。此外,学校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院校。
学校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道路,目前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关系,积极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换、项目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乌克兰国立哈尔科夫大学、韩国全北大学、庆尚大学及韩南大学等院校具有交换生项目,与美国福特海斯大学、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联合实施的3+1国际双学位教育,共同培养刑事司法硕士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作为西北地区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中心,学校始终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等全国著名法学院校有着密切往来。多年来,我校的学术成就和办学特色到马克昌、曾宪义、张文显、徐显明、王利明等知名法学家的赞许。
2009年10月,西北政法大学隆重庆祝恢复招生30周年系列活动,贾宇校长邀请国内外八所著名大学校长举办首届“中外校长论坛”,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对西北政法大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西部的法学教育定是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天下!
编辑本段
学科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哲学 侦查学 新闻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 刑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个 : 国际贸易法
司法部重点学科4个 : 法学理论 法律史学 刑法学 经济法学
陕西省名牌专业1个 : 法学
陕西省重点学科10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民商法学 经济法学 刑法学 诉讼法学 国际法学
国家级科研基地3个: 法律实务与实训中心 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中国刑事辩护律师培训中心
陕西省级重点科研基地11个 :
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西北地区第一、司法部八大司法鉴定中心之一)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国际法研究中心
中国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中心
中国商业法学会房地产法学研究会
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
西北政法大学基地陕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
西北政法大学基地法制新闻研究中心
动物保护法研究中心行政法援助中心
劳动法诊所
陕西省法学会各个部门法研究会
编辑本段
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授权点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服务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高级法律人才培养项目
联合培养博士点(5个)
(与吉林大学合作)
法学理论(王健教授)
法律史学(汪世荣教授、闫晓君教授)
刑法学(贾宇教授、冯卫国教授)
国际法 西北政法大学六名教授受聘吉林大学博导学(王瀚教授)
(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
法律史学(王健教授)
刑法学(王政勋教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郭捷教授)
国际法学(王瀚教授)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
法学
哲学
理论经济学
新闻传播学
公共管理
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经济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刑法学
民商法学
诉讼法学
经济法学
知识产权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军事法学
国际法学
政治学理论
行政管理
新闻学
法律硕士(法学)
法律硕士(非法学)
专业硕士(1个)
法律硕士
本科专业(26个)
不详列
编辑本段
国内首家“法律诊所”教育基地
西北政法大学是国内首家自主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高等院校。
2000年9月,学校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实施“法律诊所”教育模式,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成为全国九大法律诊所之一,“诊所式教育”成为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教学的一大特色。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589名同学参加了法律诊所的学习,代理诉讼案件108起,提供义务案件咨询2657件。2004年,学校成功建成全国第一家诊所法律教育信息网。
学校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创建立法诊所的院校。2001年以来,受西安市老龄委、西安市妇女研究会的委托,对两部地方立法草案进行了立法论证和立法调研,提供了大量立法援助。学校的法律诊所教学成果《立法诊所项目援助教学改革》,于2003年12月25日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目前有诊所教师11人,开设有刑事辩护诊所、民事诊所、立法诊所、劳动法诊所和社区诊所。其中,民事诊所学生通过咨询和代理社会弱势群体的民事案件,立法诊所学生通过促进和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制度建设,公益法诊所学生通过关注和代理公益诉讼案件,社会诊所学生通过探索社区解决纠纷的机制建设,学习律师执业技能,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学习从法律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编辑本段
院系设置
刑事法学院 民商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行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公安学院 司法官教育院
外国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生教育院
编辑本段
师资力量
学校汇集了一支博学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00余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人,先后有60余人分别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司法部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和奖励,90多人担任全国以及省级学术团体的会长、副会长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推行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制度,实行“双导师”等制度,在全国走在了前列。此外,学校还有一批由著名学者、实务专家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如高铭暄、陈光中、王家福、梁慧星、李昌麒、王利明、蒋正华、张晋藩、曾湘泉、贺卫方、刘作翔、李昌钰、江平、安东、黄进、肖永平、徐显明、应松年等。
我校知名学者(在职):
赵馥洁,著名哲学家,1940年生,男,汉族,陕西省富平县人,1964年8月参 赵馥洁教授加工作。196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哲学教授,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历任西北政法学院教师、教研室主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社科联主席。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
贾宇,男,汉族,1963年生,青海省贵德县人,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长:贾宇 教授。
1996年获司法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0年获西安市 “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奖;2007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02年被武汉大学法学院聘为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被聘任为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有: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会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刑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常务理事、西安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等。
王瀚,男,1963年生,河南省长葛市人,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国际私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师从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攻读比较国际私法专业博士学位,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被批准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西部大开发法治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贺易组织法研究会理事、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巴黎第二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西安市国际商务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法国经济与法律科学协会理事、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编委等。1994年11月获西北政法学院优秀教师奖;1997年11月获陕西省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11月获中国法学会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0年9月获司法部优秀科研著作三等奖;2000年10月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
汪世荣,男,1965年4月1日生,甘肃省陇西县人,法学博士,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硕士生导师并担任导师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八届执行会长。曾任西北政法学院法学一系副主任、现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项目负责人,全国法律诊所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判例与研究》杂志特邀编委。
1984年9月至1991年7月先后在西北政法学院取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1991年9月考取中国政法大学法制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的法学泰斗张晋藩先生。1994年7月获得法学博士。1994年7月起西北政法学院任教,先后为法学专业本科生主讲的课程包括: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罗马法。从1997年12月起,晋升教授职称,除继续担任本科教学外,还先后为法律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先秦法制史专题讲座,为刑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中国刑法史专题讲座,为诉讼法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专题讲座。从1998年2月通过遴选担任法律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1998年4月被聘为原法学一系副主任。1999年10月当选为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从2000年9月起,任西北政法学院法律诊所项目负责人。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八届执行会长。
2002年8月,被陕西省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6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第二届“陕西教学名师”。2007年陕西省法学会授予“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闫晓君,男,1965年生,陕西省武功县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刑事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1988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2年-1995年,在西北大学读研究生,获史学硕士学位;1997年-2000年,师从李学勤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聘为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2005年聘为教授。2004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并获第三十八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史,尤其是秦汉法律、简牍学、司法检验史。其著作先后获陕西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主持并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等五项科研任务。
王健,祖籍山西平遥,1965年生于兰州。1987年西北政法学院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和《政法教育研究》的编辑工作;1993年至1996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法制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其间兼职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杂志编辑。1999年7月入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7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后出站,其间兼职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外法学》杂志编辑。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教育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贵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常务编委等。
冯卫国,1969年9月生,山西阳泉人,西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当选为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988年至1995年就读于西北政法学院,先后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5年至2004年任教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师从著名刑法学家储槐植教授,200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参加撰写法学教材、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论著曾获北京大学中流-喜马拉雅研究奖助金、中国法学会优秀刑法论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监狱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兵团调犯与易地改造问题研究》、陕西省社科规划课题《社区矫正的法律与技术问题》等。
严存生,1940年生,刑事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多年来,严存生教授潜心治学,相继出版了《法的理念探索》(个人专著)、《法的价值研究》(个人专著)、《法律与自由》(个人专著)、《法律的价值》(个人专著)、《论法与正义》(个人专著)、《原始人的法》(合译著)等一批有影响的著(译)作,主编《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大学法律基础教程》、《西方法律思想史》、《法理学》等多种教材,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社会科学》等2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学》、《法理学·法史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转摘。
王楷模,1951年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陕西省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在《政治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内部文稿》《人文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刊物、报纸发表论文近6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 部,合著10 部。先后获省部级政府科研奖5 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职能转变与依法行政》(第二承担人),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权力研究》;主持西北政法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公共权力理论与实践》。
编辑本段
校园环境
学校现有雁塔、长安两个校区,占地1347亩。大雁塔晨钟暮鼓,终南山绿树积雪,西北政法大学现代化、园林式的校园,成为来自全国各 江必新、徐显明、张文显等法学家为廉亭揭幕地的莘莘学子治学、修身、成才的理想家园。学生公寓配置有舒适的学习、生活设施,公共服务系统配套完备。
2002年,学校在建设长安校区时,发掘出西汉武帝时期著名历史人物、御史大夫张汤的墓葬。为纪念此事,学校在墓葬遗址上建造了具有典型汉代风格的考古发掘纪念碑、中国法制文物与法律文化展览馆与纪念亭。2009年夏季,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欣然提毫,为“廉亭”题名。
编辑本段
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迄今为止,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人才,西北地区大约有80%以上的公检法司机关从业人员和法学教学科研人员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西法大学子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知名学者
赵馥洁、周柏森、李文彬、解士彬、张瑞幸、马朱炎、王天木、武步云、邵诚、杨文汉、窦玉珍、刘振江、王士伟、应松年、方克勤、胡留元、冯卓慧、寇志新、裴苍龄、吴明童、杨永华、葛洪义、严存生、於兴中、宣炳昭、谢晖、刘作翔、陈明华、王干才、孙宪忠、徐德敏、肖国兴、关保英、田龙海、董小龙、张鸿骊、陈金钊、贾宇、王瀚、汪世荣、闫晓君、王健、强力、韩松、黄河、高在敏、杨宗科、来小鹏、雷兴虎、张周志、刘进田、杨宗辉、杨小军、慕明春、郭捷、侯欣一、董安生、林亚刚、王楷模、惠生武、王政勋、冯卫国、施天涛、周健、喻中、许发民、刘丹冰、陈忠槐、石东坡、赵世义、董和平、罗鹏等。